论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_教育论文

论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_教育论文

论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生子女论文,逆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正在告别“父系社会”,走向“子系社会”,如“太阳”、似“皇帝”的独生子女正是这一“子系社会”的未来主宰。家庭和社会试图为他们铺就人生的坦途,他们自己也在这样地认可着。然而,生活的真实并非如此,生活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定还是坦途和坎坷相伴,顺境和逆境共存。生活不会因独生子女的家庭宠爱而改变其真实。为孩子的未来生活作准备,这是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之所在。缘此,使独生子女拥有顺境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知道逆境的必然存在,掌握一定逆境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仅就后者——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作一探讨。

所谓逆境教育,概而言之,即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某种逆境,以逐步培养儿童对困难的承受力、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力以及不畏艰难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逆境教育隶属于情景教育,它类似却有别于目前常说的“危机教育”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之所以有别于后者,关键在于它既能防患于未然,又能治患于既发,而危机教育更确切地讲应该称之为“危机意识教育”,重心在事前;挫折教育更多的是向人们讲述遇到挫折后应如何,重心在事后。“危机教育”和“挫折教育”从属于思想教育范畴,而逆境教育却不仅仅如此。

逆境教育的提出,固然与独生子女的既有素质现状有关,但也和逆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以及人才成长的客观要求有关,正是独生子女问题的出现才使得我们更加关注“逆境教育”这一教育学的“薄弱”区域。

1.顺境中的独生子女是有幸的,也是不幸的,因为其“顺”客观上妨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

独生子女因“独”而有幸,在其成长过程中,“独”成为了他们的优势性教育资源。其主要表现有四:

①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独生子女在经济上、物质上往往得到优先的可靠的保证。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营养、服装、玩具等各方面的条件都较为优裕。据1989年调查,成都市独生子女家庭对3—12岁儿童的月投资平均高达98.3元,占这些独生子女家庭平均月收入的31%—49%;上海市的这个比例为33%—44.5%[①]。

②充分的爱抚和关怀。由于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便成了全家的“小皇帝”“小太阳”,全家大小围着一个孩子转。独生子女常常感到自己是被人热爱和欢迎的,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是儿童的心理健康的良好基础。

③丰富多样的智力投资。由于父母把时间和金钱都集中使用在一个孩子身上,独生子女有着得天独厚而又丰富多样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投资现已成为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城镇居民家庭)最大的投资“赌注”。不惜高额的费用(往往是工薪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的)而为子女择校,在图书和学习用品购置方面的有求必应乃至无求而予,使他们拥有优裕的教育环境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除此之外,他们接受非正规教育(informal education)和非正式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的机会也是丰富多样的。独生子女在学校教育之外,还参加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等各种业余培训班;父母也安排时间带领孩子参观、游览,陪孩子游戏、下棋、讲故事、学习计算教孩子背诵诗歌等。

④不必承担责任。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互抗衡的内在竞争,在家庭中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不必俯就兄弟姐妹,更不必为兄弟姐妹承担责任,这样,独生子女在促进自身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上就更为充裕。

从马斯洛的需要结构看,如上所述的种种优势基本上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在共时意义上超前满足的,因而在其正面效应显现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同时显现,从而出现了与家长良好愿望相反的一些不良现象,妨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近几年来经常在报端见到这样的报道:某童因一门功课差而涂改通知单,被家长发现后,即留下遗言,连夜奔向滔滔长江;某孩要家长买一双高价耐克鞋,因家长回答不明确,竟从三楼跳下……这种因自己小小的要求(不管合理与否)得不到满足而出现的令人痛惜的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已经屡见不鲜,家庭的自然顺境与人为顺境很易使独生子女形成自私、任性、逞霸,缺乏自制力、意志力等不良品质。顺境的正面效应要肯定,同时负面效应要根除。那么,消除的途径何在呢?其途径不是别的,而是重视逆境教育,用逆境教育的效应,将其中和、抵消。

2.逆境虽非人所趋,但却无法逃避,它本身便有教育价值,国外的相关教育实践正在证明着这种价值。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随处可见,小至学步摔倒、老师批评、班干部落选;大至骤然而至的天灾人祸、高考落榜、爱情失恋。人生路上的坎坷、逆境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逆境的教育价值,正确地加以对待,要看到,顺有顺的有利,逆有逆的价值。从小处说,逆境可以健全人格,培养个人独自对待逆境的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个人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从大处说,逆境可以培养个人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感。总之,逆境是对顺境的补充,逆境教育是独生子女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措施。日本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逆境的教育价值,并在教育中贯彻着逆境教育。日本幼儿园在日常教育内容中设置“棍棒对击”的内容,以培养孩子的承受力,以及对突然而来的打击的应付能力;让孩子赤脚走路,以锻炼孩子的忍受能力;在很寒冷的天气里,让孩子穿短裤在阳光下活动,以锻炼孩子的抗寒能力和意志力;中学生则在春秋季节,被送到孤岛上生活两周,以锻炼他们在野外的自我生活能力。这种教育培养了儿童意志坚强、不怕吃苦、环境意识和生存能力强等优点。

3.成才需要具有应对逆境的素质,未来的社会发展同样如此。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只挖掘了其所包蕴潜力的15%—20%,人所积聚的巨大潜力在安逸环境里反而不能表现、爆发出来。现在正在兴起的EQ即情绪智商的研究也表明,高智商不一定与幸福和成功划等号,IQ只占成功决定因素的20%,另外80%来自其他因素,包括EQ。智商相当的人在同一领域的成就有高低之别,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情绪智商有关,特别是面对逆境的热忱与毅力[②]。因此,适当地创设逆境,重视逆境教育,将有助于儿童潜力的发掘,有利于培养儿童较高的情绪智商,为儿童在将来的人生路上取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看,对独生子女进行逆境磨炼也是必要的。据《健康报》1985年1月18日报道,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独生子女的总数已达8500万人,到了90年代的今天,独生子女数将会更多。上海市1982年一胎率已达92.18%,到1991年,独生子女率已达95%[③]。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将担负起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对独生子女进行顺境教育的同时,辅之于艰难困苦,挫折坎坷的逆境教育,是个人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认识到逆境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我们就应当有针对性的给独生子女创设适度的逆境,在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让他们吃点苦,提高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潜能。

1.独生子女本身不成为问题,问题出在养育者;愿子女成才,但不成才也是一种更大的可能,而成才就要避免“温室效应。”

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国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独生子女是“特殊儿童”“问题儿童”,是社会的危险品;一种认为:独生子女并不具有特异性,在某些方面还优于非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不同的态度就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观,我们应当端正对独生子女的看法。独生子女本身没有生而独具的特异性,在身心发展方面,他们与非独生子女有着共同的规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仅在家庭环境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状态,这既有利于独生子女的成长,也可能产生不利条件;这些在家庭环境方面的差异,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得到补偿。因此,作为独生子女的教育者特别是家庭教育者,要避免在自然顺境的基础上,再创设人为顺境而使独生子女出现“营养不良”的片面发展问题,而应当有意识地创设逆境,计温室中的小草接受烈日和暴雨的洗礼,这才是成才的必由之路。

2.温馨的家庭对独生子女应有不温馨之处,有逆境要让孩子去应付,没有逆境要适当创设。

独生子女独特的家庭环境决定了他是全家的中心,特别是在“四(位老人)二(父母)一(孩子)”结构的家庭中,六个大人便把所有的宠爱集中倾泻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什么也不让动手,更不用说在逆境中磨炼。这种环境中的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逆境,不知困难为何物,并很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意志力弱等不良品质。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当端正教养态度,从小事着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并适当地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来锻炼孩子的能力,让他们懂得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高他们对困难的承受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美国的一些富翁家庭,其子女必须靠打工来完成学业;法国的孩子在雨天,撑起伞,穿套鞋在室外活动,以锻炼雨天的活动能力和意志。这些作法不必机械模仿,但这种注重锻炼孩子,让孩子们适当吃苦的意识确实值得我国父母借鉴。

3.逆境成才的同龄人是孩子的“导师”,让孩子这“善于模仿的动物”多多仿效困难中成功的同伴。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人的事迹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在具体榜样的感召下,儿童往往能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内在动力。古今中外的名人受过挫折的人很多,失学而奋发成才的爱迪生、高尔基;处境艰难而倔强自强的达尔文、曹雪芹;承受病残不幸而卓有成就的贝多芬、张海迪……所有这些人的事迹都是进行逆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时,全国的同龄人英雄更具有教育作用:赖宁,自造逆境,锤炼自己;成洁,失却双臂,自强不息;边荣唐,七岁的双肩支撑起一个残破的家庭,还有十佳少先队员中的武高梅、周婷婷、季洪波也都是身处逆境自强自立的典范。

4.教育效果会因不同教育及教育者的态度相异而抵消,对孩子,要有不心疼的时候,并且教育者的态度要一致。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家庭更易出现教育不一致现象,这是由独生子女“独”的特点决定的,特别是进行逆境教育时,有的家庭成员会因心疼孩子而使教育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这种“爸爸打、妈妈护、奶奶打园场”的教育不一致现象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要克服自己的“爱子病”,狠心让孩子在逆境中磨炼,在困难中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更深切的爱。

5.教育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建立全方位的逆境教育网络,才能使这一教育卓有成效。

家庭是对独生子女进行逆境教育的初始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良好品质需要在社会中得到巩固,才能形成稳定的品质。我们应当认识到对独生子女进行逆境教育,培养独生子女坚强的意志及各种能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日本从80年代就注重这个问题,从1980年始,每年10月份都组团(大中小学生)到中国北京,进行徒步长走的野外文化教育活动和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美国则以立法形式鼓励学生自力更生。我国社会各界也认识到逆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开始付诸实施。全国少工委“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已开始实施;中国文化研究会创办了“老三届子女夏令营”……这些旨在锻炼意志、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一系列逆境教育的实施已经表明,我国的全方位逆境教育网络正在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参见彭立荣著《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71页。

②参见《南方日报》1996年6月9日,《EQ,为你揭秘》。

③参见李发仁主编:《独生子女教育指南》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09页。

标签:;  ;  

论独生子女的“逆境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