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课文分析及其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统计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地理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学习地理,在交流中养成合作意识,在活动中领悟教材内容和学习主题。2001年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统计如表1所示。
全书共有154个活动单元,包含370个具体项目,529个小步骤,平均每小节有3~4个活动单元,7~ 8 个具体项目,活动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个活动分为3~ 4个小步骤,活动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总体上来看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材活动设置相对来说跨度较大,而七上活动安排的梯度非常明显,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入,步步为营,始于感性,引向理性,步步把学生引入桃花初放之地,而非一上来就摘桃子。
二、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的分类
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体系。
(一)按活动的目的分类
1.活学活用所学地理知识。这类活动一般给出具体的实际资料,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又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地理基本技能。这类活动一般结合具体内容,统一安排,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项地理基本技能。以有关图像的基本技能为例,教材结合各部分所涉及的图像,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类图像的读图、绘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3.参与社会问题讨论。这类活动一般是开放型的,没有标准答案,常选择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就环境污染、土地利用、城市交通问题、失业问题等,让学生扮演最高决策者的角色,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二)按活动与内容的关系分类
1.可选择的活动,具体有两小类:(1)复习巩固类。这部分内容在功能上类似于旧教材中的复习题,但在形式上较原来更为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这类活动多用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参照课程标准灵活运用,不必机械照搬,更不必为活动而活动。(2)信息展示类。主要指典型材料、信息数据的分析等。教材中设立此活动,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信息是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无论教材多新,使用时总有些信息是旧的,所以教师必须灵活掌握相关的信息材料,适当进行替换和补充,从活动中真正体现课程的时代感。
2.必须实施的活动。此类活动与前一类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不可或缺性,即可以进行适当改进,但决不能因课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限制而不进行活动。这部分活动占教材活动总量的80% 左右。如《地球仪》一课中经线和纬线的观察活动。教师必须按教材要求进行这类活动,否则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也不可能达到相关技能和技巧的形成和提高。
三、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的功能
1.活动课文是地理新教材落实转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活动课文的功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与复习题,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围绕陈述的内容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栏目的局限。它是某些知识点或技能、价值观培养的载体,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互动式的、探究式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新教材落实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这种教材结构有利于改变“满堂灌” 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教会学生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把接受式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式学习的过程。
2.活动课文提供给学生自主建构地理知识的机会。初中地理教材活动课文的设计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相符的:“知识是由学生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教科书或教师来提供;好的学习不是学生对教材的记忆,而是来自于给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建构 ”,通过完成活动,学生会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新建构的意义,取得成就感并获得自信心。可以说活动课文提供给了学生自主建构地理知识的机会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机会。
3.活动课文承载了一部分地理新知识的任务和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初中地理教材活动课文其功能已从过去单纯的复习巩固课堂地理知识的作用转而成为承载一部分地理新知识的任务和对地理教材知识的拓展,是指导学生学会地理学习的重要载体。通过活动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领会地理教材内容,在思考中掌握了地理学习方法,在应用中锻炼了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了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了地理知识领域。
4.活动式课文起到了激“趣 ”、激“能 ”、增“知”的综合作用。活动激“趣 ”。如运用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标出观看某些动物的游览路线,或设计出观看所有动物最便捷的路线,激发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兴趣。活动激“能”。这种能力包括动手、比较、综合、分析、空间思维等地理能力。如指导学生做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带领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既突破了地理知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地理动手实践的能力。活动增“知”。有的活动属于复习巩固类,或信息展示类,如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中“国家和地区”的活动题1、2。 国际合作的活动3,就联系当前国际形势的世界热点组织活动,这样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的教学建议
(一)活动式课文认识的建议
1.活动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正确处理活动式课文与编者意图、教学实践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活动式课文与编者意图、教学实践的关系,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删减、改进、增加活动。对活动式课文要灵活运用,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创新,使地理教学生动活泼起来。教学中如果对这些活动运用得当,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活动虽然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不顾教学要求所有活动都上,教师必须对活动进行适当的处理。
首先,可以把一些设计不尽合理或重复性的活动删去。如学习《比例尺》这一内容后,有一个在地图上测算曲线距离的活动设计,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很繁琐,学生很难读懂,而且依此方法测出的结果也不十分准确。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删去这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教学实践证明,用一根细绳沿着曲线延伸,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既简单实用又很准确。又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时分别讲述了天气、气温、降水、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利用1~2个活动就可以了,其他的则可以不活动。
其次,对活动做进一步挖掘则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时,安排了计算4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学生计算完毕后,可以启发他们:从我们刚才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呢?实际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1)尼日利亚这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高;(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这样做就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可以增加一些活动。新教材中的“活动”多为讨论型、观察型和实践型,但实验型的活动很少,而地理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有时需要用实验来说明科学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增加一些实验型的活动设计。如学习地球的公转时,学生对地球公转为什么会形成四季的认识有困难,这时可以增加四季变化的小实验,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四季形成原因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活动式课文运用的建议
1.把课堂活动交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既当好“导演”又做好“演员”。作为导演,教师不仅仅是把活动舞台留给学生,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活动题目和活动方式。(2)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3)对学生不太恰当的回答也要给予尊重,决不能全盘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教师要及时定期把优秀的活动作品(如小制作、调查报告等)进行全校性展览,从而激发起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5)在一节课活动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总结,总结的语言可以来自学生的原话,但结论一定要客观真实。作为演员,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和学生一同建立起一个平等互动的活动课堂,力求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活跃、和谐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力求使活动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多种方式开展活动。(1)活动内容可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时,一上课可直接让学生阅读图2.3“地球还是水球”,结果学生们会刨根问底,兴趣盎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很快就理解了称之为“水球”的原因。由此可见,教师不必作太多的解释,也同样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利用活动进行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人口问题”时,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来做活动第3题“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通过这种讨论,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信息,又提高了发散思维的能力。(3)活动可作为课堂演示的内容,增加真实感,提高理解能力。如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运动”时,“地球的自转”的活动题1、2、3和“地球的公转”的活动题1、2,可采用学生自己演示的办法。即由学生旋转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教师示范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很快理解了地球公转和自转的问题。(4)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第四章第一节“世界人口的增长”时,第2 题可让学生计算。学生在理解自然增长率概念的基础上很快计算出括号内的答案,这为下一步分析问题提供了依据,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5)活动内容可让学生读图、填图,以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如学习“世界人种”时,让学生仔细读“世界人种分布图” ,完成活动题1,学生通过反复读图,掌握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并能在图上填出。(6)活动内容作为课外动手活动,要精心设计,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实践能力。如学习第一章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时,将活动题1和2留为课外作业。首先,教师用橡皮泥自制了等高线地形模型,模型上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简单介绍了制作方法后,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自己制作类似的模型。到第二堂课教师检查时,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指出山脊、山谷、鞍部等,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也很快掌握了。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巧解了难点,培养了动手、动脑及实践能力。(7)活动可作为课外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学习第五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时,活动题2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
(1)与以前相比,当地发生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2)设想一下,再过10年,当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求每个学生调查总结、填写完成此表,说明家乡改革开放后的显著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并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3.在活动的应用时序上,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活动的顺序要由具体章节的内容来决定。按教材的内容设计,是描述在前,活动在后。由于活动是描述的具体分层,而且是学生要先动起来(看、分析、得结论) ,所以多数情况下,先活动后描述要好些,这样更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如讲亚洲的位置时,先让学生读大洋大洲图、亚洲地区分布图,再讨论、分析得出它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使学生知道并掌握从哪些方面分析大洲的位置;新课中要用到旧知识时,应该采取的是先讲或者先问,再活动补充;牵涉知识的衔接、知识的深入或者新概念出现时,导讲为主,活动在后。如讲“多变的天气”一节时,先给出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再利用课本的资料进行活动,这样来体会概念的本质,学生容易接受。概念是死的,但应用到具体现象中又活了起来,所以讲授与活动的顺序要由具体章节的内容来决定。个别活动可打破课时限制,突出活动的重要性。个别活动在知识结构上与教学内容呈并列关系,因受课时限制有时可能会使教师误认为是内容的重复而忽略,其实这部分内容正体现了新教材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性,即技能与能力的相辅相成。课内完不成的完全可以在课外完成,让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这正是课改要求的一大特色。
总之,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呈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活动时要把握编者意图及其与教学的关系,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地理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创新,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在活动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