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诵记忆《道德经》的内容,向先圣思想看齐,用先圣思想武装头脑,用先圣的言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定能做一个谦谦君子,君子最重视的就是道德修养。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会先圣思想。系统讲授《道德经》内容的基础知识,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将先圣思想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和一些深层次上的问题,使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先圣的观点和方法,对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提高自我的辨别能力,而不至目迷五色、良莠不分,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俘虏。民族的才是优秀的。
言传身教,强化德育的全员意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深入课堂结合各学科将先圣思想贯彻于教学过程中。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温文尔雅的举止,得体大方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视。
如学生在校期间常有打架事件发生。或因一句话,或因一个举动,都可能大大出手。有时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这类事件都是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如何更好的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往往只能靠学生自己,有了先圣思想的武装,他们遇到这些情况,自我对比省行,自然明白为何“冲动是魔鬼”的道理,从而温雅而行,和谐同行。
学生能否养成好的行为规范是与教师的指导离不开的,德育工作者应当以建立学生良好的“三观”作为己任。中国先圣的哲学思想为蓝本,逐步建立起学生良好的“三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遇事总是用他们自己还不成熟的“三观”去处理解决事情。学生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同时也希望父母、老师将他们作为一个小大人一样对待。遇到事情也认为不需要父母、老师,自己能够处理和解决,但往往因为行为指导性知识储存不足把问题弄得很糟。
有过很多这样的事例,如一个学生用暴力把另外一个学生弄伤,但事情往往有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内情。打人的学生平时被受伤的学生长期的欺负,到了这一刻终于忍无可忍的时候就爆发出来了,做了一个过激的举动。当两个当事人站在老师面前时,打人的学生相反哭的倍加的伤心难受,这个学生就如同被压短了的弹簧,不知是何时何刻就会爆发出来,结果往往是不可收拾的。怎么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这就需要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用先圣思想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知识与智慧。
《道德经》能够告诉学生,“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让学生背诵记忆先圣经典“《道德经》--曲则全,枉则正”,并告诫他们,一个人要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受得住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磨难与困苦,只有自己沉下心来慢慢的去化解他,不要去选择极端的方式和手段解决处理问题,那只会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令自己后悔。三思而后行,如何三思?如何后行?学生就需要一个良好正确的“三观”。学生背诵记忆了《道德经》、《论语》的精辟论述,深深的记在脑海中,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那些哲理的教诲就如同火山喷发出来一样喷涌出来,指引学生按正确的方向去想去做。告诉学生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可以解决的很圆满,也可能结局是那么的不愉快,选择权在自己手中。学生想要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教师传授的是指引,学生跟着做是成长。人生的路还很长,遇到的问题会比这多比这大,处理好这些事情,你的人生将变得无限的顺畅。自己的人生道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学生自我解决问题靠良好的“三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要靠教师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逐步让学生自我成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以《道德经》的思想作为基础,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良好的“三观”,就会使类似学生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从思想上化解掉,而非采取不良行为。
德育要以长远的观点去培养学生品行,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时段的表观德育,德育应当具有长效性,好的德育应该是令学生一生都受益的教育。
论文作者:谢晓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道德经论文; 思想论文; 德育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事情论文; 正确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