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思路综述论文_徐桂淋,刘杰,邱鹏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610081

摘要:城市小微黑臭水体是城市水系的“毛细血管”,对其进行消除黑臭,对城市全面消除黑臭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的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整体思路,并结合小微黑臭水体实际情况提出:正本清源改造、排水口整治、底泥清淤、垃圾清捞、小微黑臭坑塘整治及养殖鱼塘整治具体整治思路,对城市小微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黑臭水体;正本清源改造;排水口整治

1引言

根据住建部与生态环境部2018年9月30日下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要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主要围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来进行整治。小微黑臭水体的治理仍应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四个方面的技术措施来开展。

1.1控源截污

这是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正本清源改造优先从源头控制污水向城市水体排放,采取措施实现水体生态基流与入河漏排污水的分离,最终将截流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1.2内源治理

内源治理包括城市水体沿岸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和水体内源污染物清理、水体底泥清淤三个方面。清淤疏浚可快速降低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有效改善流域内水环境质量,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1.3生态修复

采用生态净化措施如水质净化、曝气复氧等措施对水体水质进一步强化提升,恢复完善的水生生态系统,再通过生态系统的构建,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

2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技术路线

遵循治水客观规律,按照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的总体思路,紧扣正本清源改造,综合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分类整治,精准施策,开展小微黑臭水体整治。

图1 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技术路线

依据小微黑臭水体同规划法定图则的关系,结合排水防涝方案,提出小微黑臭水体整治策略。

2.1小微黑臭水体的线位、用地同规划法定图则一致

此类小微水体整治有规划用地红线,具备整治的规划条件。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应同防洪排涝等综合整治同步开展,结合挡墙修复、河道挖拓等综合整治措施,实施截污治污等黑臭整治工程。

2.2小微黑臭水体线位、用地同规划法定图则不一致

此类小微黑臭水体在规划法定图则中未体现,无规划用地红线,综合整治(特别是挡墙修复、河道挖拓等涉及征地拆迁)缺少规划支撑。 此类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应按临时工程实施,先行解决水体黑臭问题,但工程措施应不降低现状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

2.3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原则上不采取额外的工程措施实施补水。对于现状有较大生态基流的小微黑臭水体,应采取措施确保生态基流同截污系统的分离。

3具体工作思路

3.1正本清源改造

对于水体汇水范围内近期无成片更新计划、房屋规整、建设有序、巷道宽度合适,排水方向清晰,有条件实施正本清源改造的建成区,通过对房屋立管、雨污水管道改造,使雨水、污水排放管分别与市政雨水、污水管道系统接驳,实现雨污分流改造。

3.2排水口整治

对于水体汇水范围内近期无成片更新计划、房屋密集、建设无序、巷道狭窄、排水方向混乱,无实施雨污分流条件的建成区,近期在充分利用现状管道的基础上,尽可能通过岸上沿河截污、边渠截污、渠边挂管/渠底埋管的截污方式,对入河排水口进行整治,实现晴天无漏排污水入河。

(1)岸上沿河截污

主要适用于两侧退缩带较宽,无房屋等障碍物,可以在岸上敷设截污管的小微水体整治。截污管道沿水体两侧空间铺设,将污水截流入市政管网,截污规模主要考虑旱季漏排污水量,也可考虑一定截流倍数的雨水量。

图2 岸上沿河截污示意图

(2)边渠截污

主要适用于水体宽度较大,两侧房屋无退缩距离,无条件铺设截污管道的小微水体整治。在水体两侧设置流槽边渠,通过流槽边渠对入河排水口进行截流,流槽边沟应预留雨水溢流通道,溢流通道设置不应影响排水口上游雨水排放,并论证边渠对小微水体行洪能力的影响。排水口进入边渠前,应采用自动格栅等设施拦截垃圾。

图3 边渠截污示意图

(3)渠边挂管/渠底埋管截污

主要适用于宽度较小,两侧房屋骑压,无条件铺设截污管道及边渠的小微水体整治。

截污技术一:渠边挂管

在水体两侧挂设污水收集管,收集入河漏排污水,渠边挂管应适当放大管道坡度,在管道转弯处及直线段一定距离设置清扫口,清扫口间距不大于20米。

图4 渠边挂管示意图

图5 渠边挂管收集建筑立管污水示意图

截污技术二:渠底埋管

在明渠(沟)中下部加盖硬化,下部空间作为截污管敷设通道,上部空间作为雨天时雨水行泄通道。渠底埋管应适当增加坡度,并设置检查井密封措施,尽量减少雨天上部空间雨水进入下部空间截污管。

渠底埋管截污示意图

(4)明渠(沟)改造为污水渠

主要适用于明渠(沟)宽度小于2m,主要以纳污为主,兼有雨季排涝功能,且贴近建筑物的小微水体整治。通过新建雨水管渠,将原排入小微水体的雨水改道,将以纳污为主的明渠(沟)改造为完全的污水渠,并按规范加设检查井。排水渠接入市政管网前需采取自动格栅等垃圾拦截措施。

3.3底泥清淤

对小微黑臭水体,尤其是重度黑臭水体,底泥清淤可快速降低黑臭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避免其他治理措施实施后,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

清淤工程开展前,需调查底泥污染状况,合理控制疏浚范围和疏浚深度,避免破坏河底水生生态;根据当地气候和降雨特征,合理选择清淤工程开展时间,尽量避开雨季、台风频发季节;疏浚底泥具有成分复杂、含水率高、含有污染物等特点,对于底泥的处理和处置应严格遵循规范,防范底泥运输风险,避免对城区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清淤方式首选“干河清淤”方式,清淤方法可采用机械清淤和水力清淤等。

3.4垃圾清捞

坚决杜绝城市水体沿岸垃圾临时堆放点,全面整治水体周边污染源(如市场、餐饮等),规范管理垃圾中转站,防止垃圾渗滤液直排入河,降低雨季污染物冲刷入河量。对水面漂浮物和水体内垃圾(包括水生植物残体等)进行长期清捞,并进行安全的处理和处置。

建立健全垃圾收集(打捞)转运体系,将河岸垃圾清理和水面垃圾打捞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配备打捞人员,及时清理转运垃圾,做好垃圾收集转运记录(垃圾收集转运时间、垃圾清运量等),确保实现无害化处理处置。

3.5小微黑臭坑塘整治

开展坑塘水体生态修复,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生态型水体,采用人工湿地、投加菌种、原位曝气增氧、生态浮岛等措施,逐步构建水生生态系统,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持续去除水体污染物,恢复河湖水系的自净功能。综合考虑水质净化、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尽量采用净化效果好的本地物种,并注意不得与水体的其他功能冲突,及时收割植物并妥善处置,注意长期养护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

优先利用上游清洁生态水量、雨水、高品质再生水、原水等,对坑塘进行生态补水,强化水体交换,坑塘出水应设置超越设施,保障坑塘生态补水超越其下游截污设施,直接进入下游河道。

3.6养殖鱼塘整治

全面摸查鱼塘水污染情况及排水去向,关停清理涉污鱼塘,对鱼塘生产运营过程进行严格管控,杜绝鱼塘黑臭水体,鱼塘排入下游水体的水质主要指标一定不低于受纳水体的水质目标。

4结论

本文根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中的 “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整体思路,并结合小微黑臭水体实际情况提出:①正本清源改造;②排水口整治;③底泥清淤;④垃圾清捞;⑤小微黑臭坑塘整治;⑥养殖鱼塘整治的具体思路和技术措施,对城市小微黑臭水体工程的实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遵循治水客观规律,紧扣正本清源改造,综合采取“水体内外齐治”等措施,整治前调查,整治后保持,按黑臭程度分类整治,根据水体周边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小微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水体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中博,孔祥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径——保护、恢复、修复[J].中国给水排水,2017,14(33):29-32.

论文作者:徐桂淋,刘杰,邱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城市小微黑臭水体整治思路综述论文_徐桂淋,刘杰,邱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