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信息化平台构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居工程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住房保障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为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让全体民众都能公平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央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问题。尤其进入“十二五”以来,保障性安居工程更是被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以及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硬任务。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工作日趋完善,分配运行和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被纳入近几年的工作重点。有效加强审计监督,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进度,维护广大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审计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一,住房保障政策是一个横向涉及部门较多、纵向涉及层级较深的政策。横向上,涉及财政、发改委、住建委、社保、民政等十余个部门;纵向上,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多层级共同实施。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要与多部门、多层级的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协调,获取审计所需资料,开展相关工作。实践中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和共享水平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各部门工作侧重点、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其中,各部门基础数据可能存在不一致和难以判断,更可能会对数据分析乃至后续的审计工作造成一定风险。
第二,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所涉内容较为庞杂,审计任务较繁重。保障性安居工程种类多:既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也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林垦区、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等。资金来源复杂:包含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市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地债资金及其他资金等。由此导致工作中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较多,急需信息化手段支撑业务处理。
所以,构建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信息化平台不仅能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工作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平台的搭建还可以促进科研课题研究并推进信息化审计进程。比如,利用建立的数据库资源,从宏观层面、政策层面、管理层面研究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管理不断规范,推动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又如,利用建立的数据库资源,可以开发计算机审计方法,满足数据分析管理需求,有效推进计算机审计在跟踪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三、如何构建信息化平台
(一)资源分类
本平台的第一级分类目录共4个类别,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数据、行业数据、审计数据。
1.基础数据。通常指公文、法律法规,分为财政部门基础数据、住建部门基础数据、发改部门基础数据、林业基础数据、农垦基础数据、法律法规基础数据等6类,主要包括项目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信息以及住建、林业和农业等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书、任务分解表、建设进展情况表等相关统计信息。
2.管理数据。通常指项目数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的管理信息,分为建设项目数据、建设单位数据、施工单位数据和审批单位数据4类,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基本信息、投资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情况、项目核准文件信息、项目成立情况、设计审查、招标代理等相关信息。
3.行业数据。主要指行业比对的数据,分为财政统发工资数据、民政低保数据、公积金管理数据、房产信息数据、养老保险社保数据、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及实物配租数据、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数据、税务数据、公安系统数据等9类,主要包括统发工资信息、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情况、个人公积金存缴明细、养老保险个人缴纳基本信息、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公安部门的个人基本信息和车辆信息等。
4.审计数据。通常指结果数据,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基本情况、主要资料明细、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处理、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等内容。
在第一级分类目录之下根据信息资源的使用范围进行第二级分类。详见图1。
(二)数据收集及管理方式
1.数据收集。(1)跟踪审计第一阶段,以辽宁省为例,可由各市审计组负责收集整理上述资料,将非电子数据整理扫描后,与电子数据一并按第一级分类目录归档,并报到辽宁省审计厅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具体方式:一是各市审计组将上述数据通过《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处理为AO数据包,装载到数据中心;二是通过数据接口或数据库备份方式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装入移动硬盘等介质,一次性装载到数据中心。(2)跟踪审计第二阶段,研发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数据管理分析系统。首先,应用此系统实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换、共享、模拟审计;其次,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分配及退出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监控数据;最后,建立项目资料树,将相关数据源上传,统一导入数据中心数据库。
2.数据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业务的结构化数据可以直接从被审计单位的后台数据库中采集,并导入信息化平台,经整理后供审计人员使用。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业务的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财政部门下发的指标文件、工程图纸、施工现场的照片、户型文件等。按照一定的分类规则将各种文档或者图片归集整理到相应的分类中,以便文件的查询检索,如可以分为财政数据资料、工程资料等。资料可以设置属性,分为项目资料和公共资料。资料管理实行严格的权限控制。按照行政区划控制用户对资料的访问权限。
四、如何使用信息化平台
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对各种数据的使用频率较高。数据的使用大致分为两种形式,即永久性数据和临时性数据。
第一,对于永久性数据,如基础数据、管理数据和审计数据,此类数据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参考性作用。无论对工程的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还是目标任务分解完成以及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贯性和连续性。所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可以滚动使用,进而完整地分析一个项目的资金、建设和质量等情况,反映成效并揭示问题。
第二,对于临时性数据,如行业数据,此类数据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分配与后续管理具有分析和整理作用。行业数据是个时点数据,其对比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数据库对各行业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分配环节和使用环节中疑似不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排查出来,经过进一步确认后,责令其限期整改,最终使住房保障工作更完善、更公平。
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按照数据分析的业务需求,构建主题数据。将采集来的业务数据和外部数据进行转换和清理。转换后的数据经过明细分类进入主数据库,主要完成:项目信息导入、数据采集、资料管理、数据分析、审计预警、审计方法、报表管理、审计报告、审计归档、信息发布、系统管理11个业务功能。最终由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数据管理分析系统使用。详见图2。
通过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信息化平台,可以更好地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和审计分析、审计结果整合在一起,审计人员可以滚动使用数据,避免重复索要资料,更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使用、利用审计成果,进而更好地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管理、项目建设、分配运行和后续管理等环节实现全面跟踪,并推动跟踪审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