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柳1,郭钦源2,来玉芹2,韦程凡2,谢丽凤3

杨柳1 郭钦源2 来玉芹2 韦程凡2 谢丽凤3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外治督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总结临床诊疗心得,以其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方法 纳入门诊患者40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0人,显效19人,有效18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92.5%,统计学分析,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督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有效。

【关键词】督灸;脐灸;子午流注;针刺;慢性胃炎;胃痛;临床研究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消化内科门诊40%~60%的就诊率,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再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黏膜皱襞粗大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依次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1]本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亦属于心身疾病范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本病也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因此早期干预、愈后防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病发病机制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胆汁反流、遗传、自身免疫、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相关。《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认为,其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中医药治疗可拓宽慢性胃炎治疗途径,在治疗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现结合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中医科门诊,需经胃镜及

病理检测明确诊断,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40例。(见表一)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镜诊断标准参考《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 年)》中脾胃虚寒证,主证为胃脘隐痛,喜按喜暖;次证为神疲乏力,食后饱胀,少食纳呆,大便溏稀,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②年龄 18-65岁,性别不限;

③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本课题研究。

1.4排除标准

①孕妇、哺乳期妇女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②合并血液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极度衰弱者;

③有严重内脏疾病、传染病和其他精神疾病者;

④因各种原因不能采取俯卧位、仰卧位或接受针灸治疗者。

1.5剔除标准

未按医嘱治疗,自行中断或选择其他治疗方法者。

1.6脱落标准

①因故未能完成本研究、观察记录不完整、资料不全者;

②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治疗过程中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且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③受试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自行退出者。

2、研究方法

2.1督脉灸

①施灸部位:节选督脉循行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一段。

②督灸粉:本科室自配药粉(主要由肉桂、附子、元胡、川芎等药物组成),每份3g。

③姜泥的制作:新鲜生姜1000g,洗净晾干切丁,用粉碎机打成碎末后适当去汁制成湿度适宜的姜泥,备用。

④治疗过程:穿好治疗衣,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常规消毒,沿施灸部位涂擦适量鲜姜汁,将督灸粉均匀地撒于其上呈线条状,覆盖长条形桑皮纸,纸上铺放生姜泥,修整呈梯形,最后在姜泥上面置橄榄形艾炷,呈叠瓦状拼接,点燃艾炷的上、中、下三点,任其自燃自灭。一壮灸完后更换第2壮,连灸3壮,待艾炷完全燃尽后移去姜泥及艾灰,用温热的湿毛巾轻轻揩净背部,灸疗结束。

2.2脐灸

①施灸部位:神阙穴。

②脐灸粉:本科室自配药粉(主要由附子、丁香、肉桂、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每份3g。

③姜泥的制作:同督脉灸姜泥的制作。

④治疗过程:患者采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将提前研制好的药粉均匀地填脐。姜泥做成2cm×2cm×2cm正方体置脐上,一壮灸完后更换第2壮,连灸3壮,待艾炷完全燃尽后移去姜泥及艾灰,纱布外敷,灸疗结束。

2.3针刺

主穴:采用子午流注开穴法;配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双穴交叉取穴,留针25分钟,期间行针1次。

疗程:督脉灸每周1次,脐灸、针刺每天一次,10天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观察方法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的疗效评定[2],无效为疗效指数<50%。慢性胃炎症状总分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按照总分率拟定以下4 级:

①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 95%;

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5%≤疗效指数<95%;

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50%≤疗效指数<75%;

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50%。

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表示,确定P>0.05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5.研究结果见表二、表三

6.总结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范畴。最早见于

《内经》,书中记载了“痞满”“痞塞”“痞膈”等,古人以“痞”作“否”,顾又称“否”“否塞”“否满”,《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提出“痞满”的基本概念,自创五泻心汤,成为治疗痞满之方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否者,塞也,言脏腑否塞不宣通也”。元·朱震亨在《丹溪心法·卷三·痞》明确鉴别痞与胀满的不同,指出“满痞塞者,与胀满有轻重之分”。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对痞满提出了虚实

下转第194页

辨证“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本病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过度、脾胃虚弱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有关。如《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因六淫病因中以寒湿二邪伤脾而致病情志方面以“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劳逸方面则指出“劳则气耗”河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外”。《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谓“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本病的病机为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为本,邪气干胃为标。本研究筛选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辨证施治。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脐,即神阙穴,与十二脏腑和全身相通。脐部穴位最为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周易》太极及中医气化理论:肚脐为人体太极之所在,是人体阴阳气化的总枢。《本草纲目》曰:“艾叶……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屙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生姜……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本经逢原》曰:“生姜捣汁,则大走经络”,“可逐风湿痹、发诸经寒气”。总之,督脐灸汇经络、腧穴、药物和艾灸的治疗作用于一体,标本兼顾,祛风散寒、温补脾胃、通调三焦。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针刺疗法,该治疗方法将不同时间段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同针刺疗法有机的相结合,更加理想地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保持。[3]

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可用治一切腑病,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之功。内关穴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善治“胃心胸”疾病,针刺内关可理气宽胸,和胃降逆,治疗胸部和脾胃疾病。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所入为合”,指本穴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

慢性胃炎不仅是心身疾病,也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因此早期干预、及时治疗、愈后防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同时做好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宣教、门诊随访,对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慢性胃炎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J].安徽医学,2017,38(07):813-822.

[2]杨春波,劳绍贤,危北海,等 . 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0,苏州).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1):66-67.

[3]税典奎,陈峭,侯秋科,蒋应玲.子午流注开穴疗法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05):92-95.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合同号Z20170539

论文作者:杨柳1,郭钦源2,来玉芹2,韦程凡2,谢丽凤3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4

标签:;  ;  ;  ;  ;  ;  ;  ;  

督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胃炎40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杨柳1,郭钦源2,来玉芹2,韦程凡2,谢丽凤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