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文本细读,提升语言能力论文_叶淑琴

引导文本细读,提升语言能力论文_叶淑琴

浙江省青田县实验小学 323900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语言能力”,应该包涵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标点,提升语言感受能力;细读文本字词,提升语言理解能力;细读文本句子,提升语言审美能力;细读文本段落,提升语言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细读 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学术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语言能力”,应该包涵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就是个例子。”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深入理解了文本语言表达的情感,即为得意;如果体验到了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即为得言。而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细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细读文本标点——提升语言感受能力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标点符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标点,不但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也使文章失去了表达的准确性。标点符号能使文章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充满巧妙性和智慧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标点进行细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

例如,在《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个句子中的“!”如果换成“。”在表达效果上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细读。学生在对比细读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标点对这个句子读出了不同的语气,他们发现用“!”所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情感更为浓郁,能够更加有效地表现出铁罐的傲慢;而如果换成“。”显然语气较弱,必然不能体现出铁罐的性格特征,即使是小小的标点符号也暗藏玄机。

“一个标点,一份情。”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潜藏在标点背后的情感表达。通过充分发掘,比对思考,学生们便可以清晰地发现,即使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他们必然会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善加利用,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言智慧是十分有好处的。

二、细读文本字词——提升语言理解能力

对于字和词来说,是进行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实践的基础,缺少了字与词的合理构建,必然不能形成一篇优秀的文章。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大都形容它像一杯白开水,平淡且无味。这就是因为缺少了丰富的字词沉淀与有效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在他的文章《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及到此问题,“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简单地说,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即使是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都能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当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展开细读,这也是通往文本内涵的最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1.理解语言意境之深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虽然短小精悍,但是都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并且很多文本的意境,只需要借助一部分关键词就可以充分体现。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这部分字词,引导学生展开细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语言意境之深远。

例如,《荷花》一课中对于荷花的生长状态,作者进行了非常细致生动的刻画。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关键性语句,特别是“冒”字的使用,充满了动感,使文本饱含意境之美。教学中可以以“冒”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细读:“在这句话中仅仅一个‘冒’字就突显了荷花之美。如果让你换一个词,你觉得它可以被替代吗?”起初,学生们都认为这个词是可以被替代的。接着我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品读。在对比品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钻”,有的学生用“长”,也有的学生用“生”来代替。但是,在读后他们都纷纷表示“冒”字用得非常恰当,因为它不仅凸显的是荷花的静态之美,同时还有荷花生长过程的动态美。

以上案例中,引导学生对“冒”字进行细读,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验文本意境之深远,这对于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很有好处的。

2.理解语言意蕴之深刻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在很多课文中都存在一些意蕴深刻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充分把握这些词语,基本上就能够把握文本的大致脉络和内涵,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部分意蕴深刻之词,引导学生展开细读。

例如,《珍珠鸟》一课开头句是这样的:“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其中的“真好”一词,虽然语言简单,但是立意深远。简单的两个字,就表达了作者对于珍珠鸟的深深喜爱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这个词语进行细读,学生在细读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这是一个倒装句,因为朋友送鸟,所以作者感到“真好”,文章开篇之时就直抒胸臆,也是有效地落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于“真好”一词进行细读,就能够让他们有效地感受到语言意蕴之深刻,从而达到高效语言训练的目的。

三、细读文本句子——提升语言审美能力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句子既能够实现完整含义的表达,同时还是构成文章的独立的语言单位。如果在针对文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句子可以充分地把握和感悟,必然可以实现更深刻、更高效的文本阅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这部分句子,引导学生展开细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1.体验文本意境之美

就当前的语文教材中,很多作者在造句的时候都借助了一定的修辞手法,由此,句子仿佛是活的一样充满了生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这部分修辞句式,引导学生开展细读。这样在通过学习之后,学生们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修辞知识的内化,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

例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个句子综合了多种修辞手法,既有比喻,又有夸张。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此句展开细读。通过对这个句子的细读,学生们既能够感受到桂花香飘的悠远意境,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蕴藏在内的深厚情感,那就是对家乡的喜爱和思念。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情感呼之欲出。学生们必然也能够有所感悟,还可以有效内化,活学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体验文本情感之美

很多文本为了抒情的需要会借助一定的独特句式,对于这部分句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围绕这部分独特句式展开细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度对话,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例如,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对于母亲的描写有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经过分析之后,学生们能够很快地感受到,作者在形容母亲的时候选择了排比句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倒装句式。对于上述描写手法,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和引导:“在这段描写中,作者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们在思考的时候就带着明确的目标性,由此展开对文本的细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在此处安插倒装句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对于母亲的深厚情感。

四、细读文本段落——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品读和解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独特的表达魅力。除此之外,针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更要引导学生加大对其的关注,通过对作者谋篇布局的学习,不断锤炼自己的语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得意、得言、得法。

1.习得语言表达之巧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文本在段落表达技巧方面具有独特的精妙之处,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紧抓这部分段落,引导学生开展细读,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入对话。

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就是对人们有所告诫:不可骄傲,不可无礼,无视别人。那么,对于作者而言,其用意是否仅限于此呢?在引导学生开展多次朗读和细细品味之后,学生们就会清晰地发现,在表达陶罐与铁罐各自的性格特征的时候,作者主要借助了对话的形式。再继续揣摩之后,便可以发现提示语的妙用。实际上在具体的对话描写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增加角色的动作或者神情当作提示语,这种形式的描写往往更具有灵气和生动性。在接下来的课堂练笔过程中,适当地增加提示语的运用,必然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巩固,同时也保障了学生对于提示语运用的高效内化。

2.习得文本结构之妙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某些文本在具体的段落结构上存在较强的规律性,便由此体现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细读,发现其中的结构之妙,并对这一种结构方式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迁移应用。

例如,《秋天的雨》一课,如果从整篇文本的角度上来看,结构布局存在较高的相似性,每一个自然段都会以“秋天的雨”作为开头,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同时还存在悠远的意境。作者在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了比喻、排比以及拟人等诸多修辞手法,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更有效地增强了语言的灵动性。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发现作者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独特之处,通过不断地品读,仔细回味和模仿利用,必然能够收到高效的教学成果。

总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应当要立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增加对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加大对文本中每一个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的关注,引导学生展开细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军 文本细读式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06)。

[2]张心科 审视文本细读及其教学[J].语文建设,2014,(01)。

论文作者:叶淑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  ;  ;  ;  ;  ;  ;  ;  

引导文本细读,提升语言能力论文_叶淑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