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沟通交往的缺失及补救
康学东
(甘肃省临洮县金泽幼儿园,甘肃 临洮 730500)
摘 要: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学交流活动缺乏,仅有的交流活动也主要局限于教师与部分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知识”传递进行的,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情感与精神的沟通。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和改善教学交流不足的问题,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沟通;同伴互动
在幼儿园的教学交流中,幼儿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与人互动等方式去认识周边的世界和社会,从而获得各种直接体验。
眼看庙宇奠基指日可待,未料突发山洪,肆虐村庄田畴,冲垮山道上唯一木桥。村民颗粒无收,饥肠辘辘,无力修复垮桥,而桥断路堵更加重了灾情。
一、幼儿园教学沟通的缺失
当前幼儿园教学中缺乏沟通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不畅。
西山这个鬼地方,到处都是黑色,山黑,地黑,天黑,连风也黑,恐怕这里人的心也是黑的吧?人的心一旦黑了,就不好对付了。我只有忍着饥饿,向前走着,走着。我明明知道这里一切都是黑的,但我还是忍饥挨饿地要来到这里。这里除了一切是黑的,还有让人向往的一样东西:钱。钱啊!人活着,是离不了钱的啊!
(一)幼儿园教学交流缺乏互动性
在幼儿园的教学交流中,教师往往忽视幼儿的内心感受,使其被动地成为交流的接受者。在此情况下,幼儿难以用积极自由的主体心态参与互动活动。可以说,这种师生之间的“交流”本质上是静态的,不是互动的,只有交流的“形式”,没有交流的“精神”。这种非交互式的幼儿园教学交流在抑制幼儿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进一步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容易造成教师“假听”或“听起来不听”幼儿的话语。让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错误的沟通或不健全的沟通。
幼儿的学习受制于其特定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他们的学习更多要依靠实践活动,如游戏、生活和其他探索活动。该阶段教师应从静态描述和学习知识转向程序性、操作性和建设性知识。在教学交流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期望和赞美的语言,用纵向比较取代传统的横向比较,将语言赞美的优势转化为幼儿学习进步的动力。教师必须怀揣一颗奉献的“心”。当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认可时,会增加他们继续努力的积极性。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
(二)幼儿园教学互动过多集中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较少
幼儿园教学甚至教育已经成为一项科学活动,但它始终立足于生活世界。沟通教学指的是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要素只能由生活世界支持的教导提供,与情感、理性和精神交织在一起。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内部沟通过程。这是一个不断让双方相互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性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相互交织的过程。在如此的教学中,人与世界的关系真正协调起来。
(三)师生关系的媒介是“知识”,缺少情感与精神的交流
现代社会更多是以理性思维为主,师生之间的活动更多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在对这一概念的误解下,虽然教师强调幼儿学习的自由和自主性,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缺乏情感沟通,教师忘记了他们不仅需要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社交、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责任培养幼儿的社会价值观。
二、幼儿园缺乏教学交流
(一)重建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主要集中于日常教学之中。在课堂生活中,幼儿受限于教学有限的空间,各种语言和行为方式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很多教师没有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多主导和干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严格控制。幼儿之间缺乏沟通,互动的类型非常简单。师生交流的形式也十分单调,主要涉及教师和幼儿。虽然个别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可以提供大量的接触教师和其他幼儿的机会,交流的话题往往多是教学内容,不涉及精神和情感。而且不幸的是,在真正的教育中,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得很少。
其实,人类生活的世界首先是主观的,并不与科学活动相冲突。因此,要真正实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教学,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前提,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对幼儿的生命和生存产生真正的影响。这表明教育教学应该是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体现了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要求。如果教育不想成为粗暴机械的活动,它肯定要在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或者“在讨论教育活动的外部性之前,我们应该关注教育活动内在的、非工具性的价值”。
(二)改善教学方法
高安方言颇具特色。语音上,它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k”和“t”,如把“百”字读作“pak4”,“八”字读作“pat4”,等等。词汇上,该方言常常给人一种“百姓打官腔”的感觉。“惟愿”、“莫怪”、“作践”、“休命”、“发气”、“静办”、“灵泛”、“伶俐”、“血糊淋剌”等明清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几乎每个高安人,无论其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能够为你娓娓道来。正如陈昌仪老师在《赣方言概要》中所言,“……随着(江西)文化教育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激增,宋元明官场上和文人中流行的文绉绉的雅语、避讳语也流入了民间,现在成了(江西)广大农村中老年文盲、半文盲的大白话”。[2](P65-67)
(三)深化教学交流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感受。但是,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却经常有意无意地要求幼儿跟随教师的教学要求与行为,或要求幼儿感受到成人应有的“感受”。为加强幼儿园的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必须勤于思考,提高教学水平,尊重幼儿的感情,尽可能地考虑到幼儿的水平,能够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幼儿的年龄使得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也是他们探索欲望的源泉。很多教师认为课外活动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其实不然,正常合理的课外活动反而会增强幼儿的学习理解。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学互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活动中幼儿产生的反应和表现,这是理解幼儿、解释他们行为的重要依据。要明确幼儿教学活动过程的重点不是考察幼儿知识量掌握的多少,而是在沟通过程中注重激发和调动幼儿的潜能。这是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对教育真谛的进一步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晔.浅析幼儿园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完善[J].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6(11).
[2]宋秋.幼儿园交往教学模式初探[J].学园,2013(11).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32(2019)35-0187-01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5.181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 康学东(1980.5— ),女,汉族,甘肃临洮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幼儿语言教育。
标签:幼儿园论文; 教学沟通论文; 同伴互动论文; 甘肃省临洮县金泽幼儿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