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心理护理要点分析论文_颜玉婷

(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重庆 401520)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护理要点。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月本科接诊的脑梗塞康复期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甲组和乙组均37例。两组都实行常规护理,甲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抑郁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甲组干预后的抑郁症状评分为(6.73±1.14)分,比乙组的(14.18±2.06)分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对脑梗塞康复期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促进病情恢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理状态;脑梗塞;心理护理干预;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222-02

临床上,脑梗塞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为突发性脑部疾病,致残和致死率都非常高,且多发于年龄超过45岁的中老年群体[1]。近几年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与生活压力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罹患脑梗塞的概率。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减少脑梗塞患者死亡的风险,但致残率依旧较大,有报道称,不良心理能够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的恢复,降低预后效果。对此,临床还应加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力度。此研究,笔者将重点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3月—2018年1月本科接诊的脑梗塞康复期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甲、乙两组(n=37)。甲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30~76岁,平均(48.26±3.17)岁;并发高血压者,10例;风湿性心脏病者,3例;糖尿病者,6例;冠心病者,3例;慢性支气管炎者,4例。乙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为30~78岁,平均(49.28±3.06)岁;并发高血压者,9例;风湿性心脏病者,2例;糖尿病者,5例;冠心病者,4例;慢性支气管炎者,5例。患者都经临床检查确诊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2],处于康复期,有完整的病历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并发疾病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饮食护理。此外,甲组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制定出具有较高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详细如下:

(1)心理状态。多数脑梗塞患者抢救治疗成功后,依然存在有身体功能障碍的情况,使得其比较容易产生沮丧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因急于恢复听取了一些不恰当的康复手段和方法,导致康复治疗期间出现了病情加重的情况,从而使患者受到了打击。在进入后遗症阶段后,患者通过语言功能以及肢体功能锻炼依旧不能完成康复,使得其失去了信心,并产生了绝望和悲观等不良情绪。

(2)心理护理干预。

主动和患者沟通,尽量尊重以及理解患者的表现,及时并耐心的为患者解疑答惑,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亲近感和信赖感。针对有语言功能障碍情况的病患,护士要能准确理解其手势以及模糊的词汇和语言等,让患者的基本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将本院治疗成功的案例简单告诉患者,让患者能够树立起面对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针对丧失语言功能的病患,需采取文字的方式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让患者的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其进行语言功能训练,需从单个字开始训练,然后是词,最后是一些简单的橘子,让患者的语言功能能够得到恢复。针对肢体功能障碍者,需将早期康复锻炼的作用、目的和重要性等详细告知患者,并正确指导患者做适量的康复训练,让患者进行手法按摩与主被动运动等,减少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强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力度,比如:自行翻身、进食以及大小便等,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快速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待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有所提高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康复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有助于改善其治疗依从性,减轻不良心理负担。

1.3 评价指标

根据HAMD-17(汉密尔顿抑郁量表)[3]对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价:分值越高,提示抑郁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甲组干预前的抑郁症状评分同乙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甲组的抑郁症状评分明显比乙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

3.讨论

临床上,脑梗塞属于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心脑血管疾病,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创伤,尽管在近几年当中本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大部分患者在治疗成功后依然遗留有后遗症,比如:失语以及偏瘫等,从而对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有报道称,不良情绪的产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患者病情的康复,并能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预后效果[4]。对此,临床还应注重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工作。

此研究中,甲组经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抑郁症状评分明显比乙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通过分析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特点,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担忧、悲观、绝望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干预,可有效减轻其不良心理负担,提高治疗配合度,确保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于脑梗塞康复期中积极对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抑郁症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预后效果,建议采纳。

【参考文献】

[1]杨诗卉.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486.

[2]赵霞,王瑞平,周永香等.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39.

[3]崔秀宁.脑梗塞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87-188.

[4]魏传珍.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4,33(1):156-157.

论文作者:颜玉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  ;  ;  ;  ;  ;  ;  ;  

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心理护理要点分析论文_颜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