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其绩效评价

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其绩效评价

高伟[1]2007年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从中广核集团信息化绩效管理历程出发,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绩效评价的特点,提出了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各阶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并建立了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价过程的理论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建立了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每个阶段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建立的目的和作用,同时简单介绍了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支撑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中心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企业信息化系统将在企业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信息化系统真正担当其应有的角色,必须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绩效管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中广核集团信息化系统实施的情况看,其成功率有高有低。在国内外的企业也有这种情况出现,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滞后和不完善,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对提高信息系统建设的成功率,发挥其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发展过程,在实际工作中由许多分系统和具体项目组成,本文着重从项目角度来探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试图根据中广核集团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探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分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在不同的评价阶段建立不同的信息化绩效评价准则,以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实施过程进行实时和动态的控制,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实施达到预期效益和效果,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符。

胥洪娥[2]2016年在《治理视角下企业IT绩效的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与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逐步迈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及其相关技术(简称“IT”)正在广泛影响和冲击着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基于IT的群体智能从而以新的方式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无论是实业界还是学术界,都越来越关注企业IT绩效及其评价,试图通过企业IT绩效的评价研究找出IT应用的有效路径,以推进企业IT应用的良性、高效发展,促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IT绩效具有间接性、滞后性、无形性、长期性、溢出性、融合性等属性,这使得全面准确衡量企业IT绩效变得非常困难,虽然国内外IT绩效评价的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一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一般局限于某一个层面研究IT绩效及其评价,往往分别从IT投入或产出角度研究IT绩效,IT绩效业也往往局限在某个特定阶段或方面,鲜有从投入-产出全过程,将有形与无形绩效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的成果,这一方面使得IT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同时也客观造成了重视IT的直接绩效,忽视间接绩效;重视企业内部IT绩效,忽视IT运用带来的溢出绩效等问题。另一方面有关利益相关方及其关系对IT绩效影响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客观上造成了利益相关方及其关系在IT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即IT治理没有得到重视并有效运用。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治理层面对企业IT投入-产出过程重新考察,剖析IT治理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以期进一步完善IT绩效评价及相关理论。在该理念的指导下,本研究依据波特价值链模型的思想,从IT治理、IT运用范围和IT运用层次叁个维度与多个相关认知主体,立体地剖析IT对企业价值活动的影响,以能够更加完整和客观地分析企业IT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在构建企业IT绩效评价模型的过程中,运用认知理论的研究结果不仅将隐性的、间接的及滞后的变量显性化,而且简化了企业IT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将量化与定性绩效指标纳入到同一个企业IT绩效评价体系中。按照上述研究的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IT绩效内涵的界定及其评价框架。在揭示企业IT内涵、IT应用特点及IT绩效复杂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IT绩效评价的内涵、特征、形式。然后在系统理论、投入-产出过程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企业IT治理绩效和IT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构建了治理视角下企业IT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2)治理视角下企业IT投入与产出因素的实证甄别。基于企业IT绩效的内涵,从治理层面系统地剖析了IT对企业价值活动影响,构建了企业IT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因子法探索出两个投入和叁个产出维度,并遴选出IT治理投入、IT运用投入和叁个IT产出相关测量指标。(3)治理视角下企业IT绩效评价指标测量模型的确定。在企业IT投入与产出指标因子探索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对投入与产出因子进行了CFA因子验证、聚敛效度评估与区分效度的检核,然后确定了IT投入与产出的测量模型。(4)模型验证研究。根据IT投入与产出的测量模型,构建了IT治理投入、IT运用投入与IT产出关系的结构方程路径图,实证研究了IT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路径关系以及边界条件对模型的影响。由于基于结构方程的模型验证研究对IT投入与产出效率的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用多阶段DEA模型从行业和企业维度分别对企业IT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效率进行研究,以分析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内部IT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效率是否具有差异以及差异的根源。本文从治理视角下构建的企业IT绩效评价模型,借助了系统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投入-产出过程理论等研究结果,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企业IT绩效现状,并且通过对企业IT投入与产出之间作用关系和转换效率的分析为企业IT建设提供操作性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IT治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投入维度,是通过IT运用对企业绩效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随着企业IT投资额度增大,应用层次提高,企业如果缺失有效的IT治理,企业IT运用就会偏离企业发展的目标,出现IT资源的闲置或者低效。(2)IT不同投入要素对IT绩效各个构面具有差异性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发展需求,合理调整IT投入要素,而不是一味追风,盲目投资。(3)同一行业内部或不同行业之间企业IT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效率存在差异。效率的差异有的源于IT运用子过程,有的源于IT治理子过程,有的则两个子过程都表现为无效率。因此,企业IT建设不但应加强IT运用阶段的有效性管理,而且还应重视IT资源的配置与风险的防范。本文提出的治理视角下企业IT绩效的评价模型,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描述IT投入与IT产出要素以及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而且从治理层面上剖析企业IT绩效形成的机理能够揭示出导致企业IT绩效低效的根源。本文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从IT治理层面分析企业IT投入与产出的现状及其两者关系,探索并构建了企业IT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出IT治理、IT运用和IT绩效相关测量指标。结合理论推演和实证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了IT治理与IT运用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对企业IT绩效的影响路径。(2)依据认知理论设置了认知变量,构建了IT绩效认知测量模型。该测量模型借助认知主体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滤掉非IT投资绩效,简化了企业IT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统一到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而且本文在变量设置和数据采集过程中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企业IT绩效评价中,因此在评价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3)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分析了IT投入-产出过程及其转换效率。两阶段DEA模型打开了企业IT投入-产出过程的“黑匣子”,将该过程分解为两个子过程:IT运用和IT治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评价IT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效率而且可以找出效率差异的根源。

狄红艳[3]2012年在《旅游企业信息化及其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信息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消费者角度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验的丰富,其需求的求质性特征日益明显,从而对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旅游行业,从景点规划开发、旅游信息统计,到确定目标市场、制定市场竞争策略,都需要强大的信息后盾。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业和休闲娱乐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以携程、E龙、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00年的金旅工程也使旅游信息化浪潮开始进入到旅游企业的方方面面。2011年1月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乌家培(1999)提出,“无论是技术层次,还是知识层次,或者产业层次,最终都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得到反映。同时,‘化’是一个过程,从起点到终点,渐进地慢慢演变。所以,信息化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动态过程。”陈禹(1999)认为:“信息化包括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叁个基本层次”。周宏仁(2008)还提出了信息化的理论模型,把信息化的过程看做是一个映射的过程,同时给出了信息化的理论定义:“信息化就是将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通过同态映射将其变换为数字世界;同时,又利用逆变换将数字世界转换为物理世界,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工具。在同态映射的过程中,我们利用的是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ITI,包括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产业)和信息内容产业(ICI)。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的论文进行研究,本研究拟以信息化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信息化的内涵和经济特征,探究旅游企业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途径,构建旅游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的结构模型,从动力、环境等方面,深入探索旅游信息化平台推动旅游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并以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作为实证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以旅游信息化推动企业绩效的思路和措施。论文努力在以信息化手段破解企业绩效的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开展探索性和开拓性的思考和研究。

许宝山[4]2007年在《集团企业IT治理框架及其绩效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己经成为企业的关键资产之一,是企业创造产品和服务增值的重要推动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企业信息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到了一个总结、提升与再发展的关键时期,这突出地表现为,如何将IT战略与企业战略,IT目标与业务目标相融合,如何从公司治理的高度对企业信息化做出制度安排,以降低IT对组织的嵌入所带来的风险等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中深层次的机制问题。IT治理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IT治理机制成为研究的焦点。基于此,本文以集团企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集团企业的IT治理这一主题,探讨了集团企业IT治理参考框架和IT治理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目的在于探索适用于集团企业的IT治理模式,从而构筑必要的核心竞争力。本文的研究工作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界定了集团企业IT治理相关概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集团企业IT决策机制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集团企业IT治理决策机制参考模型,明确了IT决策权力归属与责任担当机制。(2)研究了基于以信息化管控为基础的参考标准框架COBIT4.0,提出了IT治理过程参考模型。(3)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集团企业IT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讨论了集团企业IT治理实施的方法论,并结合集团企业的实例分析了IT治理的具体实施。

姚莎[5]2006年在《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化投资的“黑洞”现象,使得如何有效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成为目前管理学者和企业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在很大程度上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项目的成败,但目前有关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尚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因此,深入分析与研究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不仅能为信息化建设向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供比较好的理论支持,而且其研究的成果也将对现在和将来的信息化建设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然后,界定了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内涵,分析了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如KPI考核理论、项目管理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有关项目成功标准的理论。基于KPI的考核思想,结合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过程和总体两个角度来分别进行衡量。接着提出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该方法的主线,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技术应用于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再接着,提出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模型,设计问卷,对所选择的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运用LISREL模式的评量标准(基本适配指标,外在品质,内在品质)验证研究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及分析提出了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具体对策与建议。最后,本文将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应用于涟钢的ERP项目,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相应的建议。

于艳红[6]2017年在《高管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已从提高企业效率的技术手段转变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战略性资源。国家和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也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以及现实需要的影响下,开展了各种信息化建设活动。但是,信息化项目呈现出较高的失败率。麦肯锡公司和牛津大学联合调查显示,56%的IT项目的效果是低于预期的,其中14%的项目失败甚至会危害整个企业的生存。在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程度低于发达国家,信息系统的实施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经验均显示,高管支持水平决定着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但是,以往关于高管支持的研究中,往往将其视为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其他因素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信息化决策和发起信息化变革,影响企业其他成员的认知和行为,进而影响企业信息化的成败。也就是说,高管支持是信息化变革的动力之源。因此,高管支持应是企业信息化变革的前因变量,而非并列关系。本研究发现信息化绩效的获取过程,主要历经3个阶段:(1)企业高层管理者通过内外环境分析,做出了信息系统采纳决策,决定使用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2)高层管理者发起和主导企业的信息化变革,他们通过战略调整、管理变革和关注技术改进等,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变革氛围。(3)信息化变革在企业中进行推广,得到落实和执行,带来信息化绩效的改进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组织沟通氛围,能够有效推动企业信息化政策的落实和信息技术的个体采纳。本研究在探索信息化绩效获取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高管支持水平对企业的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过程。这包括叁个核心问题:一是高管支持是否显着影响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氛围以及技术匹配等因素在内的信息化变革;二是信息化战略、技术匹配以及信息化氛围等相关变量是否会对信息化绩效产生影响。叁是,组织沟通变量能否在信息化变革的相关变量与信息化绩效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典型企业实施了访谈调查,主要关注企业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任务和角色,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以及信息系统的运用效果。通过访谈发现企业高管承担的任务包括7个方面,可以汇总为3类主要职能:拟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和长远目标;建设科学的信息化政策和管理制度并负责监督实施;促进所使用的技术与企业之间的匹配程度。然后,探讨了国内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叁个职能上的首要工作,在信息化战略方面,要对企业信息化有科学的战略定位和长远目标,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进程;在信息化制度变革方面,主要应关注激励制度、培训制度和资源支持等方面;在技术与企业实践匹配方面,应关注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和组织流程的兼容性,以及所采用的技术与具体任务间的匹配度,其中前者更关注组织层面的变革,后者更关注技术的具体操作。然后,依据文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预测试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并在较大范围内进行问卷发放,共回收了 226份有效问卷;采用统计工具SPSS22.0,对有效数据做了描述性统计、信度以及效度分析、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高管支持会显着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变革,但是对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高管支持对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氛围、技术匹配等变量的影响响,可以发现,高层管理者对于组织因素的影响要大于对技术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技术/任务匹配度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对组织因素的影响方面,高层管理者对信息化战略的影响要大于对信息化氛围(信息化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支持)的影响,这主要受其工作职责和工作特征的影响。第二,高管支持通过信息化变革作用于信息化绩效,换而言之,信息化变革在高管支持和信息化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从组织层面看,高层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首先影响的企业信息化变革,主要包括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氛围和技术匹配叁个方面,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信息化绩效。从个体层面看,高管支持会影响到员工的认知和使用积极性,当然这种影响并非通过企业成员与高层管理者的直接互动产生,而是企业成员通过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度和技术政策等的认知,判断信息化变革的趋势,并据此决定自身是否要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而且企业成员的使用行为是信息化绩效产生的前提之一。因此,不管从组织层面或个体层面看,高层管理者都是通过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变革进而影响信息化绩效的。第叁,信息化变革的叁个维度中,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氛围对信息化绩效的影响要小于技术匹配对其产生的影响。技术匹配对信息化绩效影响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绩效产生的前提是企业成员采纳了信息系统并产生使用行为,而技术匹配是影响员工使用认知以及行为的最直接的因素。另外,各项组织因素变革中,与企业成员切身利益越相关的变革对信息化绩效的影响越大。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氛围相比较而言,信息化氛围因为涉及到了具体的管理制度、政策和资源支持,对信息化绩效的影响较大,其中激励制度的影响效果要大于培训制度,资源支持对信息化绩效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着。信息化战略属于企业中较为"宏观"层面的内容,它对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整体低于信息化氛围,但是从其包含的两个维度来看,目标导向的影响要大于战略定位,因为前者更容易被企业成员接触到,很多企业成员并不关注企业的整体战略定位,只关注企业目标是否能和自身目标融合。第四,组织沟通在信息化变革各维度与信息化绩效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组织沟通在信息化变革的推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组织沟通氛围,促进企业成员对于信息化战略的理解,使其更透彻的了解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政策,使高层管理者做出的变革决策更容易地推广和开展。另一方面,良好的组织沟通氛围也有利于企业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成员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了解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更快的掌握信息技术并且熟练使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建立了高管支持水平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机制模型。本研究从中国信息化情境出发,通过分析高管决策到信息化绩效产生的整个过程,以及企业信息化不同阶段的管理特征和技术特征,提炼出信息化变革的主要维度和影响因素,构建了影响机制的框架模型,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第二,明确指出高管支持是企业信息化变革的前因变量,信息化变革在高管支持变量和信息化绩效变量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提出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是企业信息化变革的主要动力,不同于现有研究中将高管支持视为信息化变革的组成因素之一,与其他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为并列变量的观念。信息化变革是高管支持在企业实践中的外在表现,其成败直接影响企业的信息化绩效,即信息化变革在高管支持与信息化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第叁,探索了组织沟通变量在信息化变革与信息化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组织沟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出它在信息化变革各维度与信息化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这将完善组织行为领域的指导理论,也为信息化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第四,验证了高管支持对技术/任务匹配度存在显着的直接影响。技术/任务匹配度属于信息化进程中较为事务层面的内容,以往研究认为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信息化战略、信息制度方面的组织工作,不会关注到具体的工作细节。而技术/任务匹配度影响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研究的结论也为进一步探索提升技术/任务匹配度的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本研究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制度和氛围。能够有针对性的引导高管信念和高管行为,提高管理变革支持和资源支持,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对开展"一把手"工程、构建信息化制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引进、开发及应用,改善信息化绩效。企业可根据技术与组织流程的匹配性、技术与业务的匹配性等指标,选择兼容性较好的技术进行引进或开发,提高信息项目实施的成功率。

陈巍[7]2002年在《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其绩效评价》文中认为自人类社会存在开始,技术与制度都是相互促进,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始于二十世纪末的信息技术革命也正在促使社会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技术正逐渐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着眼于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企业信息化问题,分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并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信息化绩效评价问题和信息化程度衡量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企业信息化概述”。本章详细论述了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涵义和所包含的内容,然后分析了当前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客观必要性以及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特殊必要性。 第二章是“企业信息化的影响”。本章分析的是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边界的影响。企业信息化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因而增大了企业的边界。同时,企业信息化改变了工业化时代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产生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型组织形式。与以往的组织形式相比,新的组织具有集成化、扁平化、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特点。 第叁章是“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评价”。本章首先提出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预估的方法,然后提出对信息化的绩效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指标体系。最后,针对企业信息化程度难以评价的问题,在回顾前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是“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一开始分析我国发展企业信息化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我国既存在相对的优势,也存在相对的劣势。如果因势利导得当,我国完全可以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企业信息化。接下来,本章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刘荣坤[8]2011年在《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研究学者都对企业信息化的绩效问题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信息化绩效的评价找出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成了研究的热点。但是企业信息化绩效本身具有的间接性、长期性、无形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给全面准确衡量信息化绩效带来了困难。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把信息化的投入—产出作为独立的指标来对待,没有从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通过评价为企业信息化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操作性的指导,而且普遍存在着指标设计系统性不强;重视信息化直接绩效,而忽视间接绩效;重视内部绩效,而对外部扩散绩效关注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系统观的指导下,从信息化投入—产出过程角度出发,基于企业价值链模型分析了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关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进而借鉴认知决策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构建认知视角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简化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解决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相关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和研究进展。随着信息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衡量信息化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等问题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单从信息化的投入或信息化的产出都不能全面、完整的描述企业信息化的绩效,信息化绩效评价需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从投入和产出过程的角度来考察。该部分论述了企业信息化和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以学者的评价视角为主线对信息化绩效评价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介绍了认知决策的相关内容,为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叁章至第五章,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1)第叁章,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构建,是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应该关注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问题,关注信息化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并且应该能为绩效的改进提供指导,这是本文模型设计的基本原则。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因此需要在系统观指导下,从投入—产出过程视角来全面分析。为了解信息化投入转化为产出、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机制,本文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价值链模型,分析发现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是复杂的间接关系。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认知决策理论,构建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模型,借助企业信息化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过程来测量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发现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2)第四章,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定量模型的构建。该部分主要是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变量,构建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的定量模型。指标体系是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的基本保证。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找到评价信息化绩效的认知变量,进而给出构建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的定量模型的方法。为保证被调查者认知数据的有效性,该部分还设计了认知视角的实证方案,在调查过程中增加了情境启动和认知需求的测量。(3)第五章,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有效性验证及应用。该部分分别以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进行为实证对象,验证本文构建的信息化绩效模型的有效性。经过实证检验,该模型不仅能够考察企业信息化投入和产出各要素的状况,并且通过对投入和产出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寻找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指导企业改进信息化绩效。为了更广泛、方便地应用该评价模型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绩效评价,该部分设计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软件系统,将具体的评价计算过程封装在系统内部,以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满足大规模深入调查的需求。第叁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基于认知视角和投入—产出过程视角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借助认知决策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系统观理论等,研究如何全面有效的评价企业信息化绩效,并且通过分析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关系为企业信息化绩效改进提供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加具有间接性。企业信息化为企业价值链搭建了基础平台,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进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正是这种间接关系使得企业信息化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变得难以测量。第二,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系统观为指导更能把握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要素。本文从内部—外部、投入—产出两个维度四个方面来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理念投入、战略规划、基础设施投入、人才建设和外部环境投入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投入要素;经济绩效、业务流程绩效、管理绩效、市场绩效和外部绩效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产出要素。第叁,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绩效。通过设计认知变量,不仅能考察难以测量的间接绩效和外部绩效,而且能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信息化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找到改进信息化建设的路径。第四,认知决策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揭示复杂现象之下的本质规律。小文借助企业信息化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过程来测量企业信息化投入和产出各要素的状况,认识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投入—产出过程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突破了单一的投入或者产出视角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局限,提出了基于认知的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创新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将价值链模型应用到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中。本文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价值链模型,把信息化和企业价值增值结合起来,分析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的作用机理和两者的间接性关系,为研究信息化绩效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从投入—产出过程的视角来研究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本文指出对企业信息化的绩效进行评价,需要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既要分析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又要评价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有效性。本文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将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要素进行区分,提出从投入—产出过程来评价信息化绩效。第叁,在评价方法上,本文提出认知视角的测量模型,借助认知主体的信息处理过程来探寻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了保证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认知过程的有效性,本文参照认知决策的相关理论,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设置情境启动和认知需求测量。本文将认知决策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信息化绩效的评价中,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第四,为了适应大规模深入调查的需求,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本文设计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系统,将具体的评价计算过程封装在系统内部,解决了评价中信息采集和发布共享的问题,方便企业对信息化绩效进行自测,而且能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张菁芳[9]2016年在《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化产业,其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而教育、医疗等国计民生,是维护国民生活水平的基本行业,其信息化水平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从医疗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近年来连续发布一系列推行卫生行业信息化相关文件,涵盖58项卫生行业标准,涉及到电子病历共享文档、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平台、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6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医改需要在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这表明对医疗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顶层设计。而具体到医院管理维度,医院的管理核心即人、财、物的统筹管控,尤其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科学管理。以某叁甲医院为样本进行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对正确认识财务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和推动医院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某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分别用7个章节的内容来逐步探索,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并针对评价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方案。第一部分为引言。提出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根据研究的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通过查阅资料和专家访谈,针对目前已有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表述和对比总结。提出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相对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医院更强调社会效益,所以采用企业的信息化绩效评估是不合理的。(2)目前的研究注重宏观绩效,落实到具体的财务信息化研究还很欠缺。(3)指标权重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主观意向差别较大。(4)定量研究不足。以上问题对研究提供了同业及同性质的参照,从而设计出该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综述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理论基础;利用平衡计分卡、德尔菲法进行指标设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后形成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数学模型,用一致性检验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数学模型对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在了解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情况下提出提升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的策略。第二部分主要诠释了研究所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具体包括: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的流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及意义、评价方式、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渊源、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历程、平衡计分卡的产生背景、战略记分卡、战略管理模式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框架。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财务信息化在叁甲医院的具体体现。包括内容体现和战略举例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容体现,对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一家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样本选取及战略的优劣势分析,采用了SWOT分析方法,科学地提出了研究的战略选择。第四部分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医院在信息化,尤其是财务信息化对医疗效益的直接影响。分别列举了:(1)通过数学模型对几种疾病的费用预测案例;(2)财务信息化中的自助机项目——门诊收费信息化对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院财务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分析;(3)医院信息化投入对医疗效益的影响。在方法学上对样本的选取、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加以确认。第五部分主要通过重点介绍专家咨询法来构建出研究体系指标。专家咨询法是该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贯穿整个研究步骤的重点研究手段。在业界专家方面对样本选取、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上都得到了专业的确认。通过德尔菲法的3轮咨询,从开放式问题逐步转向具体的指标确定,逐渐得出可靠的结果。最终得出数据采集表、平衡计分卡方案以及在清楚梳理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形成评价数学模型的目标层内容、4个准则层、10个子准则层和31个方案层。第六部分是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绩效研究数学模型的构建主体。提出了叁甲医院―四维度‖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11位专家对各指标的打分结果,并对专家权重打分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一方面比较层次分析法与均值法的差异,通过计算机模拟产生31个指标的打分(1-10分),检验得出两种方法的总评分分别为7.858,5.903;另一方面比较排序前5位指标对评标体系的影响,通过计算机随机模拟产生3所叁甲医院对前5位指标的打分按优、良、差3个等级进行打分,不区分其他指标打分等级,得到3所医院的打分分别为7.858,6.486,4.769。因此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叁甲医院―四维度‖财务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实用性,从而为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第七部分是提升财务信息化绩效的策略及展望。一方面根据第七部分得到的权重结果,应该着重加大叁甲医院安全可靠性测评、财务信息化投入力度两个主要方面的建设,并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安全可靠性测评、提高财务信息化投入占全院信息化投入和医疗毛收入百分比、加强兼容性测评、关注信息资料管理等方面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对提升财务信息化绩效提出从财务管理系统规划至构建医院财务信息化标准体系等一系列策略及展望。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叁甲医院——西南地区某大学附属医院为样本,以时间为节点,纵向比较近7年财务信息化的变化,在实施调查研究的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德尔菲法,通过对专家的多轮采访调查,对数据采集表的反复修改,同时还对财务软件用户、医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最终得出准确的与财务信息化紧密相关的数据。使用平衡计分卡对数据采集表进行分层概括,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数据采集表进行权重分析,清晰地反映出数据与主题的联系。通过对样本医院财务信息化的评价,可以发现随着医院财务信息化的不断更新变化,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为医院的绩效管理提供了依据,也为完善和丰富医院信息化绩效研究作出一定贡献。

丁新超[10]2008年在《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曾说:“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却一直是困扰分销企业管理的难题。本文基于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分销企业信息化的背景基础上,考察了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支撑要素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的绩效表现形式,在综合分析了信息化对分销企业的库存和采购、物流配送、销售、渠道运营、售后服务、支持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转化过程机理,分析了分销信息化在绩效转化过程机理中所产生的不同方面的价值和绩效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分销企业信息化的管理者任务。接着,本文在基于对绩效转化过程机理和绩效表现形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分销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目的和原则,从财务效益、竞争优势和学习成长叁个维度建立了分销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指标做了详细的分析,并采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处理,确定了该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分销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论文最后通过对一个大型分销集团的分销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考察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评价,客观地考察了本文提出的分销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应用和实践,实证检验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绩效机理的分销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对有效地解决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需求和难题,它在指导分销信息化的投资,规避项目的风险,促进分销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加强信息化的项目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D]. 高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 治理视角下企业IT绩效的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 胥洪娥. 山东大学. 2016

[3]. 旅游企业信息化及其绩效研究[D]. 狄红艳.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4]. 集团企业IT治理框架及其绩效指标体系研究[D]. 许宝山. 河北工业大学. 2007

[5]. 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姚莎. 湖南大学. 2006

[6]. 高管支持对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 于艳红. 山东大学. 2017

[7]. 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其绩效评价[D]. 陈巍. 厦门大学. 2002

[8]. 基于认知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研究[D]. 刘荣坤. 山东大学. 2011

[9]. 叁甲医院财务信息化的绩效评价研究[D]. 张菁芳. 第叁军医大学. 2016

[10]. 分销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D]. 丁新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及其绩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