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不平凡的十五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十五年论文,不平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庆典,没有张扬。400万深圳人像平常日子一样,过了一个节俭的15周岁生日。人们说,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成长起来了。
昔日边陲小渔村,如今大都市。15年来,深圳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试验场”的重托。
一、深圳对人们的启示:不是空洞的告诫而是实际的行动,不是口头的教诲而是如何发展的楷模
深圳特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建设者们忘我拼搏,敢为人先,1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00多项体制上的突破,形成了讲究实际,革新进取的深圳精神。
“不是深圳人能量大,而是逼出来的”,深圳市副市长王炬同志是这样向记者评述深圳人“敢闯”、“敢试”的。
深圳早期开发资金奇缺,但能生钱的土地又不容“转让”,1980年,深圳市首次将0.8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偿转让,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时过7年,深圳终于敲响了中国有偿转让土地的第一槌声,公开拍卖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深圳人对世界上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敢于筛选,大胆引进,果敢地放开了物价;采取建筑工程招标;打破了“铁饭碗”;实行新的用工制度;实行住房改革;建立了股票交易所;成立外汇调剂中心……;15年,深圳成功引进和转化国外先进技术600多项,将内地科研成果3600项成功地进行了市场化。
每一项突破,大都要遭到非议和攻击,但残酷的竞争现实教育了深圳人,发展才是硬道理。
15年来,深圳人始终一门心思在搞经济建设,在昔日这块穷渔村的土地上,建起由610座18层以上的大楼组成的气势恢弘的现代化大都市,初步成为区域性、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港运中心和商贸中心。1994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5.9%,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83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60%……
二、为给社会主义新型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圳共产党人历尽八年艰辛,把探索的足迹投向国有经济
社会主义新型大厦的基础和脊梁是国有企业。当深圳市国有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原市委书记李灏和他的助手就开始摸索振兴国有企业之路。
“把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造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深圳市委实施这一决策,从试点到推广,股份制改造初见成效,政府减少风险,增强了企业应变能力,吸纳了社会闲散资金。八年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深圳市共有股份制企业193家,137户市属一级国有企业中,已完成公司制改造的33家。据资料显示,这些股份公司已经成为深圳最有活力最有生机的公司,这些公司有高资产值率和高投资回报率特点。但是,如何搞活国有资产,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特别是在机制上建立保证,仍未完全破题。
深圳市委首先从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上进行探索。推进是极其艰难而又慎重的。整整八年,深圳市终于形成了“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新体制特色是:在上层实现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在中层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经营的职能分开,在下层实现了国家终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调整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逐步实现政企职责分开。
深圳市探索搞活国有经济机制,目前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路子越走越宽。据权威机构统计数字显示,从1980年到1994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的总资产从1.6亿元增长到1018亿元,净资产从0.61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从0.15亿元增长到50.5亿元。市属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特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15年来,深圳市国有资产平均增长率62%,比总资产增长率的50%还要多。
三、深圳仍保持强大的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国的西部是国家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强大支撑,开始进入深圳人的新视野
富于探寻的深圳企业家们,刚刚对市场经济运作规矩了解“一、二、三”,他们马上把目光投向内地。1989年,深圳企业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投资项目近300个,协议投资就达2.6亿元人民币。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春风劲吹,深圳投资内地项目骤增,达到560个;1993年向内地实际投资近50亿元,超过前十年内地向深圳的实际投资36亿元的总和;1994年,“深资”已遍及全国80多个地区,兴办合作投资项目1390个,总金额超过120亿元。另据银行统计,到1994年,深圳各家银行向内地拆出资金多达77.75亿元,是1990年的3.56倍。
沈阳、成都等地公布了吸引“深资”的优惠政策。的确,深圳康佳公司对牡丹江电视机厂、电冰箱厂、陕西如意电视机厂的收购重组;由深圳宝安农民组建的宝安集团收购开发武汉南湖机场,策划和参与修筑贯穿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的东北亚铁路的举措,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冲击和反响……,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彭立勋教授分析这一现象时说,“‘深资’给当地带去的不仅是资金,不仅是先进人才观念、时间观念和现代机制的导入,更带去了‘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目前,深圳企业在海外建立了110多个项目,深圳市制定的“三点一线”发展战略,就是充分利用特区优势,依托内地,面向海外,以产品加工、贸易、科研成果、信息、资金和其它资源为纽带,形成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一线”的多种格局,实现生产要素最佳组合,联合起来,或开拓内地广大市场,或专注开辟多领域的国际市场。
深圳对内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巨大的:1994年,深圳生产500万辆自行车,配套件撒向全国90多个地区;生产的2.3亿块手表,零配件涉及国内十几个省;生产的200多万线程控交换机,除核心部分的芯片在深圳设计开发生产,其它配件均在内地生产。现代化大协作,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前提下,把一大批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零配件厂带进了国际市场,同时把样机、技术和工艺引进来。
先行一步的深圳,如何帮助后发达地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年的探索引起党中央的关注。从1989年起,刚刚自己能作“蛋糕”的年轻特区政府,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各拿2%的收入,作为合作发展基金,以低息贷款方式,向广东的梅州、清远,三峡库区、巫山,四川的阿坝,陕西的延安等贫困地区投放资金8亿元,扶持兴建项目115个,交通、能源和老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占70%,这种重点在当地经济“造血”机制上下功夫的做法,为后发达地区赶上富裕地区开辟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四、全国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深圳人迅速找准角色,搞第二次创业,上档次、增创特区新优势,当好“排头兵”
党的十四大以后,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在各地铺开,这对深圳人来说,又是一次机遇和挑战。的确,深圳经济特区早期建设曾离不开特殊的优惠政策,15年过去了,深圳已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不久前,深圳市委提出第二次创业目标,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把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深圳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和发挥的特殊作用,远远还没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