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品种选择及其贮藏保鲜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鲜食论文,玉米论文,品种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食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鲜食玉米食用部分未成熟的幼嫩果粒,采后呼吸代谢糖化快,且易失水变质,很难作长期贮藏,因此品种选择和保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有关内容简述于下。
一、鲜食玉米品种选择
(一)超甜玉米品种选择
1.可供种植的品种 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江西南昌地区春季可种品种有洪甜1号、2号、3号、4号、5号,粤甜9号、超甜38、超甜613、广甜3号。秋季可种品种有万甜2000、金珠密超甜、金菲、超甜4号、超甜101、先甜5号、超甜701和702,以上品种均表现较强的抗病性与抗逆性。
2.综合性状比较 以上品种以万甜2000表现最佳,亩产量高达992.5公斤,商品性好、品质优,可作为生产上的首选品种。广甜3号属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生育期为86天,亩产量高达902公斤,在春茬早熟栽培或秋茬延迟栽培中可作首选品种。超甜613和超甜100产量较高,可作为高产栽培首选品种,亩产量652.7~632.8公斤。金珠密和洪甜2号糖度高、口感好,可作为优质栽培选用品种。
(二)糯玉米品种选择
1.可供种植的品种 渝糯7号、渝糯9号、渝科糯1号,广糯2号、中糯1号、晋黑糯3号、彩糯1号、香糯618、天紫23、嘉糯2号、佳佳糯、花糯202、紫玉糯1号。
2.综合性状比较经春季实验结果表明,以上品种中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是广糯2号、渝糯7号、中糯1号、渝科糯1号。其中广糯2号产量最高,亩产990公斤,株型矮(株高1.21厘米),穗位低(48.7厘米)、穗棒长(20.2厘米),秃尖少,穗粒多(37.1粒),口感好。美加玉3号产量最高,亩产1455公斤,双穗收获率高达40%~50%,品质最好,既甜又糯,皮薄渣少。美国甜糯较早熟,产量居第二位。美糯2号、渝甜糯1号、广甜糯1号表现也不错。
二、鲜食玉米贮藏保鲜
1.适时采收 同品种的甜玉米,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栽培技术,甜玉米穗采收期不尽相同。经口感评价和含糖量测定,一般在花丝抽出后18~24天采摘(玉米粒有丰富乳汁外流,甜味)。
2.采收时间和技术 早晨和傍晚是收获甜玉米穗较好时间,趁外界温度较低,田间热量减少,以利较快预冷,中午高温时,不宜采收。
采收甜玉米穗时,要连同苞叶一块从植株上掰下。因为果穗采收后带苞叶和不带苞叶含糖量下降速度有明显差异。去苞叶的果穗,放置1小时后,含糖量开始下降,4小时后下降速度加快。而带苞叶果穗含糖量相对稳定,采收后4小时几乎没有变化。在采摘过程中,防止碰压和损伤苞叶内甜玉米籽粒。甜玉米穗采收后,不应在高温下长时间堆放,防止失水,避免日晒雨淋,应在采收后1~2小时运回冷库,进行预冷。
3.预冷 甜玉米属对冻害敏感性较高的果蔬,轻微受冻即降低品质。运回冷库的甜玉米果穗要尽快预冷到接近0℃,否则糖分会很快转化成为淀粉,这种变化速度,10℃时为0℃的6倍,21℃为0℃的10倍,32℃时为0℃的20倍。
生产上应用的主要预冷方法是在冷库内冷却。冷库温度0℃~5℃,相对湿度85%~90%,空气流速约为每秒5米。运进冷库堆放的甜玉米穗的中心温度低于5℃时,即完成预冷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把甜玉米穗浸入0℃的冷水中预冷,可在短时间内将玉米穗温度降低至1℃左右,这种方法比较经济。冷水中最好加一些防腐剂,浓度要符合国家标准,以防微生物污染。
4.包装 生产上甜玉米穗多用聚乙烯薄膜袋或其他塑料袋包装。可剥苞叶、去须、选穗以后再包装。也可以保留全部苞叶或保留2~4片苞叶再包装,外套条板箱,待送冷库贮藏。包装操作在低温(5℃)预冷间进行。
用壳聚糖涂膜的甜玉米,其呼吸强度和乙烯产量明显低于未涂膜的,而用1.0%壳聚糖涂膜效果更好。壳聚糖的抗菌作用在0℃的贮藏温度下十分明显,1.0%壳聚糖涂膜能较好地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生长。
5.贮藏保鲜 将预冷过的甜玉米穗送入低温急冻间进行速冻。低温间温度为-25℃~-30℃,冷冻时间10小时以上,待中心温度达到-18℃时,就可将其放入-18℃的低温库中长期贮藏。采用这种方法,贮藏7~8个月后仍可保留甜玉米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
另一方法是将甜玉米穗置于0℃的温度、相对湿度90%~98%的条件下保藏,但0℃冷藏法仅可贮存7天,不能较长时间贮存甜玉米,时间稍长,蔗糖会很快转化为淀粉影响甜玉米的食用品质,或可能发生长霉变质现象。
另外,还有冷冻干燥贮藏法,即将剥去苞叶、水分10%左右的穗再用聚乙烯薄膜包装,贮存在室温下。用本法处理的甜玉米穗,在常温下可贮藏一年以上,能完好地保持甜玉米原有的风味和品质,缺点是用本法处理甜玉米穗能耗量较大。
目前,贮藏甜玉米的方法还可以采用气调贮藏,将采后的甜玉米立即降温,并将盛玉米的容器置于塑料帐中,使二氧化碳升到15%,并在1℃~2℃温度下贮存可达3个星期左右。各地区、单位应根据自身条件不同,采用不同贮藏保鲜方法,以便获得好的效果。
联系电话:0791-8524186
标签:玉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