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葛皎丽 沈月琳
摘 要: 文章从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着手,在分析“工匠精神”引领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新模式。
关键词: “工匠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上对产品的要求从量上升到质,更加注重产品细节。这就要求企业的技术人员拥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工匠精神”将引领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能工巧匠的主力军,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就业指导中,不仅关乎应用型院校自身的发展,更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态度。它是认真尽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品质,是专心专注、耐心执着的自我追求,是开拓进取,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是从业者对职业高度认同,高度热爱,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是从业者在熟练完成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打磨,力求做到更好,使自己的技术领先于行业水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质和品牌;是从业者“术业有专攻”,从内心的坚定开始到实践工作中细节的耐心和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扎根钻研下去,成为行业领头羊;是从业者不拘泥和受限于原有的技术,不断创新和发明,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推动世界的进步。
二、“工匠精神”引领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1.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
在国际制造业中,德、日等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制造的产品规范、细腻、质量精。因此,我国想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就要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益求精,这就需要“工匠精神”。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会由原来的注重技术转变到注重技术和职业精神、职业态度。那么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将企业这方面的新需要融入其中,从而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推动社会进步。
(2)上行控制:主要包括主动数据上报和心跳上报两大类,其中主动数据上报包括上电注册,上报电压、异常告警等信息上报;心跳上报包括周期性心跳上报等。
青瓷看到的李光北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深深地凹进去,只剩一个丑陋的黑洞,有一支袖管儿空荡荡的……这些都是被王金贵后来报复的,青瓷不敢想,李光北到底受了多少罪,才成了现在的样子。
2.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和就业的现实需要
“工匠精神”作为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想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满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老师自身要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刻的研究和了解,研究其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研究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从而运用在工作中。要转变原来的就业指导只注重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求职技巧的提高上,开始更加地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比如,要加强学生敬业态度的教育,增强对企业忠诚度,能静下心、沉下气地工作,发展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坚守岗位,累计经验,提升自我,成就“匠心”。
3.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特定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果能够形成特有的具有“工匠精神”特点的校园文化,将会是加强和改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能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思想水平。因此,在校园里可以通过教学楼和宿舍楼的宣传栏,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开展工匠文化的宣传;可以开展“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比如,职业素质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参与就业指导讲座,用他们的学习、求职、工作的经历来感染有着相同背景的在校生,将更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文化引领将更加有利于学生正确求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 基于“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新模式
1.在就业指导观念上加强“工匠精神”认识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就业指导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此外,“工匠精神”也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他的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认知、职业态度等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在企业将会更加受青睐,会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职业发展道路也会更加顺利。因此,在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指导中融入“工匠精神”,更加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成才需求。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厚植“工匠精神”文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未来祖国能工巧匠的主力军,要考虑到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实践“教书育人”这一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就业。只有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精湛技术同时还具有“工匠精神”内涵即专注、敬业、奉献、创新的精神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因此,“工匠精神”融入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融入他们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融入就业指导工作,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工匠大师,同时也能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广告用字还存在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公布的、后来被废止的简化字(简称“二简字”)的现象。1977年底,二简字一经推行就被大量使用,如1978年刊登在报纸上的电影广告将“导演”印为“导 ”,将“电影”印为“电 ”[4]。二简字在1986年被正式废除,绝少出现在印刷出版物中,只有街头手书的招牌广告上偶尔一现。与繁体字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相比,二简字的根基不稳,迅速退出规范字领域理所当然。1987年的《规定》中禁止使用二简字,印刷品中二简字的消失是《规定》实施成效的体现,而街头广告中偶尔出现的手书二简字,又反映了《规定》执行不到位。
3.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就业指导课程是当前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工匠精神”。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要分学时分不同阶段对就业指导的不同需求进行授课教学。在大一刚入校阶段,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在最基本阶段,此时就业指导主要是对“工匠精神”的意识培育,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以及对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已经开始了专业的实习实训,对专业有初步了解,这时候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对职业初体验的实践中灌输“工匠精神”。大四阶段,学生进入迈入职场前的准备阶段,面临就业的选择及求职的压力,此时的就业指导工作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角色的转变,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指导学生求职准备,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求职的一个重要砝码,投入工作、扎根一线。除此之外,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的经历进行就业指导,及时了解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这也是专业课教师身体力行地在践行“工匠精神”,给学生带来示范引领作用。
4.在专业实训开展中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实训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内就能感受到未来的职业环境,学习职业技能,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此环节中,融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的教育,会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体会,更能培养良好的内化于心的职业精神。
5.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诠释“工匠精神”精髓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就是要教育学生不在传统的教育中墨守陈规,停滞不前,而是要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在时代的背景下,发扬创新创意精神,以新的方式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候,要重视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多层次的教育实践平台,以团队的形式,产学研一体的全方位完善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现实基础。
6.在校企合作中落实“工匠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尤其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去感受专业知识、职业发展,对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认知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非常有利。所以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均采用“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让在校的学生“走出去”,走到企业去,走到专业相关的岗位去,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与工作岗位和创新训练相结合。在这样的职业实践中,养成学生爱岗敬业、刻苦专研、严谨认真、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让学校的老师们“走出去”,去企业学习锻炼,去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把企业的工匠大师们“请进来”,聘请“企业院长”“企业导师”等来学校参与课程改革设置,来给学生授课,做讲座,担任学生的就业导师,让学生在他们的身上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和榜样的力量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借鉴。通过真实感受和老师的言传身教,落实“工匠精神”,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黄雯.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21):165-166.
[2]葛皎丽,沈小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J].江苏商论,2018(09):106-108.
[3]刘浩,李明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的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242.
[4]刘美娟.工匠精神引领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9):367-368.
[5]张光辉.大学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6]任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探讨[D].长春:吉林大学,2007.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7.02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工匠精神引领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