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和中国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_欧盟总统论文

欧盟和中国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_欧盟总统论文

欧盟与中国联合推进多边主义及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样性论文,中国论文,欧盟论文,主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常感谢许罗丹教授和陈康先生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在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领袖之一孙中山命名的这所优秀大学,给这么多的年轻听众发表演讲。我想借此机会与同学们探讨一下未来十年欧盟与中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所要面对的国际环境。

第六届欧盟——中国峰会于上周四在北京举行。中国代表团由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率领。欧盟代表团由欧洲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和欧盟理事会主席内鲁斯肯尼率领。正如胡主席所说,中国目前以“战略的高度”看待与欧盟的关系。30年来,中欧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双边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2年贸易总额高达1150亿美元(其中中国的顺差为470亿美元),而且贸易额正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双方领导人指出,中欧目前已经互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将来还有望越居首位。我们在峰会上谈到包括人权在内的许多问题。拿人权来说,我们目前就自由、宗教及死刑等问题的对话是坦率的,同时避免了激烈的对抗。另外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也纳入了峰会的议程,那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仍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基石,排除了与台湾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但不放弃与这一主要贸易伙伴地区进行技术性合作。欧盟方面也高度评价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签署加入“伽利略”协议的议定书(双方将联合建设一个美国GPS卫星之外的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双方在技术合作领域的重大突破。未来还有望将该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到第三代移动电信,即所谓的3G电信。

从此次富有成效的高层会晤可以看出,中国和欧盟正在进一步强化其经济和政治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将成为双方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现在想就中国和欧盟在峰会之前发表的两个关于中欧关系的政策文件具体谈一谈当今世界局势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导语

地球始终是一个混乱而危险的地方,每一个创造美好世界的机会都伴随着风险和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问:欧盟和中国能做些什么?它们为何应该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美好的世界?欧盟作为一个由25个欧洲国家组成的联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中国是一个经济增长迅速但仍处在发展之中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民族国家。那么探索中欧之间的战略性结盟是否有意义呢?

先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事实。中欧均为世界舞台上正在崛起的重要角色:中欧占据着欧亚大陆两端的关键地缘政治位置。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经指出,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稳定将决定其中心地带的稳定,这个中心地带指的是蕴含着世界重要战略能源但始终受困于民族、宗教等冲突的前苏联帝国和中东国家。他还很有见地指出:欧亚大陆的稳定就意味着世界的和平。这就为中国与欧盟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赋予了重大的责任。中国与欧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为世界稳定与和平做出贡献:一是各自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那就是保证自身的可持续的、平衡的发展。鉴于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份量,它们自身的建设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二是加强全球治理体制,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推动南半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拉动疲软的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则要保护生态环境,顶住南北经济接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虽然这些道理显而易见,但世界各国在制定各自政策重点时却有不同的考虑。

一、安全与发展

面对目前脆弱的国际形势,有些国家只看到自己面临的威胁,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以及那些为恐怖分子提供基地的“流氓国家”或“失败国家”。

另一些国家则重视冲突的根本原因,如绝对贫穷、极端不平衡、腐败,加上专制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碍、对政治改革的抵制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忽略。

强调安全问题的国家会将自身安全放在首位,往往通过危险而昂贵的军备扩充来寻求战略优势。这种思维方式就象是“被困的城堡”,依靠一个反导系统来抵御外部威胁,对内也宣扬安全第一的政策。这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以超级大国和其挑战者之间的竞争为主导的双极世界,或者干脆导致单极世界。对于上述两种世界秩序应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安全和稳定程度,二是对全球发展的作用。我们首先分析一下双极世界模式:

到不久前为止,我们的生活环境一直是冷战时代的双极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稳定,尽管不断有小的冲突,但避免了大战的爆发。但由于这种稳定是基于核威慑和相互摧毁的威胁,是以牺牲前苏联和以印度为代表的许多不结盟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的。前苏联地区现在重新回到了“半发展中”的水平,而印度则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走上正轨。

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单极世界,但这个单极的世界秩序也不能确保稳定,同时它在促进发展方面也无能为力。不稳定的潜在根源有两个:

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无论其实力和技术水平如何,要维持战略霸权地位就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所以为了保持其力图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它就不得不从世界各地掠夺宝贵的储备、能源和人才等资源。这无疑会进一步扩大南北差距,增加引发冲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一切霸权国家都会谋求将其国内发展模式推广为世界模式,利用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战略影响力将其国内秩序推广为世界秩序。这既是出于对自身价值的笃信,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其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这种“安全至上政策”之外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通过向世界人民描绘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来控制和预防威胁的出现。这主要是针对仍面对饥饿、贫困、瘟疫和各种形式压制的“南方”人口。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比起军备竞赛来说要困难的多,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不受控制的市场资本制是以“金字塔模式”运行的:少数国家或个人高高在上,而剩余的大多数处于底层,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纵向的流动。

2.在“南方”国家获得政治解放五十年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还没有消失:先行发展起来的国家确实拥有很强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就常常成为阻止后来者进入其市场的障碍。但不容置疑的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战略,还是有可能实现“超车”,特别是在技术领域。

3.并不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都象中国领导人那样对发展表现出真实的意愿。事实上,缺少真实意愿往往是因为担心社会和政治发展会伴随着变革。而缺少政治意愿又常常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

二、霍布斯和坎特:从力量的法则到法则的力量

对于安全威胁的不同处理方法正好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两个不同学派。

1.霍布斯主义(霍布斯是十八世纪英国关于力量理论的哲学家)通过保持力量平衡来保证安全,重视对战略优势的追求。

2.坎特主义(坎特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是《基于国际法的普遍和平论》的作者)则认为应通过法制和法制下的国际秩序来保证安全。

一方面,这两种理论始终是并存的:这首先与人格有关,你要么是鹰派,要么是鸽派!坦率地讲也与国力大小有关:霍布斯对大国有吸引力,而没有实力的小国则更倾向于依赖坎特的法制。

另一方面,它们有时相互作用,就象物理中的“连通管”:建立在规则上的体制越公平,而且在实践中越可行,对军事实力的依赖就越少,反之亦然。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缺乏有效的国际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情况,道理就很明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国际体系还很脆弱,不能阻止各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实行“损害邻国利益的政策”,表现为保护主义和竞相的货币贬值。

事实上,以流于形式的国际联盟为代表的脆弱的国际体系不能在世界大萧条的情况下帮助经济落后国家进入国际市场,德国未能融入欧洲,日本也未能进入美国。

这种形势的结果就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也是最典型的霍布斯型战争,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混合的体系:有霍布斯色彩,也有坎特的特征:

——在西方存在着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上的坎特主义体制。

——从东西方关系看又是霍布斯主义的性质(指的是冷战)。

柏林墙的倒塌结束了东西方之间的军事对峙;所以我们现在有机会尝试将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广到全世界。那么这样做是否可行呢?换一句话说,一个原本为少数富裕国家,即所谓的白人俱乐部打造的国际经济体系,能否被改造成适合大多数和贫困国家的体系?

一个基于规则的多边国际体系要想成为合法的、有效的体系,它必须被赋予两个缺一不可的宗旨:

——一方面,保证缩小南北方之间的差距(使二者国内生产总值更加接近)。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必须高于发达工业化国家。

——另一方面,在实现南北经济接轨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规则体制越是公平有效,世界上发生暴力、恐怖主义、内战和地区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小,一个基于战略竞争的安全政策就越显得多余。这种竞争往往是危险而昂贵的,就象美国与中国这样的新对手之间的竞争一样。

这样各国,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就可以不将大量的资金用在军备上,而是集中用在惟一值得进行下去的战役中,那就是为战胜贫困和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战。

三、中国与欧盟,两个正在崛起的力量

让我们分析一下欧盟和中国各自为实现霍布斯主义与坎特主义之间的平衡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平衡是强权与合作之间的平衡,军事力量与国际法制之间的平衡。

欧盟是一个不事张扬的全球力量,它也是一个多边主义的楷模,它在欧洲内部通过深入的地区一体化实践来推动多边主义。

请不要忘记!我们在1951年起步的时候,只有刚从二战中走出来的六个国家间实行的煤钢共同市场。自1958年起欧盟逐渐向一个真正的单一市场发展,并在1992年得以实现,消除了内部的商品、服务、人口和资本等方面的壁垒。1999年大多数的欧盟国家转换成了单一货币欧元。2004年5月,欧盟将拥有25个成员国,4.5亿人口,其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亿美元而超过美国。届时欧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

欧盟有三个主要特点:

A.自由贸易并不等于对市场资本制完全不加控制:欧盟模式致力于保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平衡:

——效率:通过经济规模和竞争相结合来提高效率。

——公正:以增进税收资助教育和社会保障,并促进贫富地区的融合。

——可持续性:欧盟是国际上“绿色工程”的首要推动力量。

B.欧盟不是内向型的:由于对东部(前苏联)和南部(从地中海到次撒哈拉非洲)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使命感,所以欧盟一直在推行一种“社区政策”。

欧盟的社区政策是通过自由贸易协定,以政治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并辅以大量的财政援助项目。最重要的是,欧盟正在成为欧洲一支重要力量,它的优势正在超越传统的经济领域而真正具备了保持和建立地区和平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在联合国的多边框架内诉诸武力。

C.欧盟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力量:它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联合国立法和合作机构中发挥着领导作用。它不但是七国集团的一部分,随着欧元区的扩大,它将逐渐在布雷顿森林国际金融机构中发挥同样的作用。

作为欧洲大陆和全球事务的参与者,欧盟正在逐步形成一个深入的全球化政策。正如欧盟贸易委员拉米所说,该政策旨在通过以下方式来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一方面通过开放市场和制定规则来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内部改革。欧盟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一个全球可持续发展工程,其基础是以多边谈判及国际法来应对安全挑战。

与欧洲相似,中国也拥有古老的文明,甚至比欧洲的历史更悠久。它在前几个世纪经历了经济和社会危机、内战、外敌入侵和占领。这些经历与欧洲很相似,但是与美国不同。

在实现全国统一5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既实施了大胆的发展战略,同时也依靠市场的力量,将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不脱离全球经济。

中国在提高附加值方面的战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主要是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外商直接投资和引进高新技术,加上源源不断的廉价的、勤劳守纪的劳动力资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压力推动国内改革。

可以说,中国的巨大成功是两种力量的产物:一种是国内力量——在高瞻远瞩和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下制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另一种是外部力量——那就是多边主义。

但是中国经验最重要的特点不光是它的增长速度,而是它试图在共产主义和市场资本主义中间找到“第三条道路”,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中国官方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平衡,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世界22%人口和7%耕地,美丽富饶但并不利于发展的国家来说,人与自然的平衡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了。

面对中国为实现和谐而付出的艰苦努力,欧洲人的感想是复杂的:同情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国家建设方面所表现出的非凡热情;担心人权问题,虽然也看到了眼前的进步;真诚地希望中国能够同时实现国家发展和真正的公民权利。

在外交政策方面,关键的问题是中国倾向于霍布斯主义还是坎特主义,是主要依靠国力还是主要依靠多边谈判与法治。

在中国,撰写战略书籍一直是国民的爱好之一,中国的一些古超级大国作品至今仍被世界军事教育机构用作教材。这样一个国家选择霍布斯主义道路的可能性是不能被排除的。

不过在过去20年中,中国所发出的信息却不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一方面,中国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在“东盟10+3”地区区内贸易与投资迅猛增长,在宏观经济、财政和环境等共同关心的地区问题方面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另一方面,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国内改革的推动力——为了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修改了三千多项法律——中国已置身于全球治理体系的核心地位。从此中国将利用自己不断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发挥影响力。在坎昆谈判中,中国与巴西、印度和南非携手,成为领导新二十余国集团的新“四国组织”,使中国得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哈发展议程谈判。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于上周在北京举行的欧盟——中国部长级会议期间对拉米委员也做了同样的表述。

所以中国将使其特有的计划性市场经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从而对国际经济议程的制定做出贡献,而这种贡献将受到欧洲的欢迎。

四、加强多边体制,保证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我们应该适时重新制定全球治理议程。如果我们想通过开发南方国家巨大的发展潜力来遏制经济的疲软,同时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来实现中国人所说的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就必须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我们都熟悉的国际经济体系是通过三个支柱来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贸易(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布雷顿森林)和多边规则的制定(联合国系统)。

那么什么样的体系才能使这三个支柱更加平衡并发挥更大作用呢?

首先,这个体系应该是多边的,并建立在各国达成的共识基础之上。但不论是在世界贸易组织还是在联合国的立法机构中,共识并不意味着国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否决权。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主权应该共享但不应成为一种无形的特权。如果要有效地管理这个多边决策体系,我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简单多数”的表决原则。我将请大家来决定这个简单多数的具体标准:是三分之二、四分之三还是五分之四。

其次,为了保证代表性和有效性,上述体系应该是多极结构:大国或者地区集团—如美国、印度、日本、中国、南美共同市场、俄罗斯、南非,或者将来可能产生的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组织一都应该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决策机构的工作。而该机构的职能是要保持这个基于三大支柱的体系的一致性。例如,随着七国集团逐渐变得老声长谈,建立一个有常任和轮值席位的经济安全理事会将比七国集团更加有效。

最后,这个体系应在普遍性和多元性之间找到平衡,但这两者常常是矛盾的。

一方面,一个全球体系必须建立在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之上:要让所有的参与者能够在公平和可预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一些深入人心的普遍价值观就需要变成共同的多边准则和规则。这些价值观可以实现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包括发展的权利,但不能被用做剥夺人民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借口。

另一方面,多边体制必须保证发展模式的一定程度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会反映出不同的地区、大洲和大国集团(如印度,欧盟,中国以及美国)给市场资本制注入的不同特色。使美国的市场资本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共存,首先是出于公平的考虑。这同时也是市场资本制存在的先决条件。就象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需要很多不同的模式共同存在,相互借鉴,才能避免系统性的危机在全球蔓延。多元性是必要的,它将为我们提供以下两方面的政策空间:

——发展的政策空间:发展中国家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创新才能成功;而发达国家如果在工业化初期就忘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而不向发展中国家伸出援助之手是有失公平的。

——处理集体意志或社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分歧时要有一定的政策灵活性。这些分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从欧洲的角度,可能在人权方面是不能妥协的:但是如果能由较民主的机构来决定“公平”的定义,那对公平的强调程度就会不同。相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利益,由多边机构制定的规则应逐步考虑到发展水平的问题,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任何国家都不能享受豁免待遇。

各位同学,

以上就是我今天上午想要与大家分享的信息。对于星期一上午来说这可能是一顿有点沉重的早餐,但是有两个新兴的世界力量——中国和欧盟在厨房中忙碌,做出的菜肴应该是有皇家的水平,但绝不会有帝国主义的味道。

标签:;  ;  ;  ;  ;  

欧盟和中国共同促进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_欧盟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