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设家长学校的必要性论文_罗恩阳

中小学开设家长学校的必要性论文_罗恩阳

罗恩阳

摘要:本文探究了中小学开设家长学校的必要性,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家长学校;必要性

又逢九月开学季节,凤凰涅磐喜进象牙塔,煞是中国一派华丽的风景线。各家的“升学宴”喜气洋洋,各处的“谢师宴”紧锣密鼓。“某某学校教学质量高”“某某老师教书优秀”等赞不绝口的语言洋溢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然而,这股溢美之词很快就在来势汹汹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学生一旦出问题肯定是学生责任”“学生不成材或者升学失败一定就是学校教育水平差”等不分青红皂白的语言埋没在偏颇的认识之中。这种认识犹如细菌发酵,快速波及各个层面,给学校教育无情的尴尬和压力。面对家长对教育的误解或者责难,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签,学校保持沉默,教师表示无奈。这让教师处于严格要求与深切之爱的边缘徘徊。此时此刻,学校教育该何去何从?

一、教育被深情赋予更多责任的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物质财富逐渐积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所受重视超过了教育本质所承受的份量。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首推名校、高学历和德才兼备;家庭渴望孩子考取一个好大学,收入稳定,甚至于光宗耀祖;在“创造更多财富、更多资产”的潜在主旋律的引导下,追求名利就变得十分直白和裸露。正是这一原因,社会就更多地关注教育,教育就被赋予更多责任。现在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一家人围绕孩子转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就是家庭建设的重心。家长不仅安排孩子小时候的一切,还要为孩子长大后安排一切。绝大多数家庭仿佛是以满足孩子为快乐,为孩子无私付出为骄傲。家长对教育初心、教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真谛存在极大误解,将教育完全归责为学校。

二、教育的类别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重要人人皆知,家长都为“重要的教育”投入自己的力量。但是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即绝大多数社会人认为“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是否成才”全部归为学校的得失,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家庭教育的责任更是不值一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去。”

我们知道,教育是有目地、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教育根据资源提供者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就是教育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只有接受家庭、学校、社会全面教育的人才会获得健全人格,才会获取更大成功,也才会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三、家庭教育认识的局限

学校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却正在快速失衡。社会物质快速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表面期望值很高,而真正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和对培养成才方面真正的付出却逐渐减少。

1.对孩子爱的内涵狭隘。单纯的理解为对孩子的爱就是过度呵护,无尽宠爱。家长不愿意、甚至不敢给予孩子挫折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丢失很多“核心素养”的内涵,变得没有家庭仪式感;过分溺爱,就犹如温室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必将对孩子终身发展形成制约。

2.简单理解培养孩子就是物质满足。家长认为抚养孩子的责任就是物质方面不遗余力的给予,所以社会流传出“中国大多数家长是打肿脸把孩子当着富二代培养”。正是如此,现在很多孩子严重缺乏感恩意识,认为一切获得都是理所当然,不懂得付出,导致人性冷漠。

3.对教育内容理解狭隘。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归为学校教育。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那么教育孩子的事情就是学校的事情了,所以一旦孩子“有事”于学校,责任肯定是学校的。

4.家长已经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这一点是家长普遍感到非常迷茫的地方。作为教育人,真的想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家庭教育仅仅停留在爱、呵护、无条件的满足和付出,必要的惩戒和训斥荡然无存。培养的孩子不是我们家长想当然的那样。我们爱有多深,困惑就有多迷茫。为此很多家长来校与老师交流,经常一句话是“老师啊,孩子不听我们的,请你多教育啊”。此话一方面是给予学校教育的肯定,而另一方面却自身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针对目前的社会现象,首先要做的是拯救正在坍塌的家庭教育,为教育的“三驾马车”做修复手术,为建设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学校应主动承担家庭教育的教育

社会给了学校教育更多的期望,我们一方面感觉自身价值的提高,另一方面,面对各种无理和责难,我们无法反唇相讥。但是我们不能一味逃避,应该立即行动,为师者正名,不忘教育初心,为教育更好的发展做出我们教育人的贡献。我认为举办“家长学校”将是一件有利于纠正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偏颇、丰富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促进培养学生成才、构建和谐社会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目前,各个学校召开家长会,流行“讲解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谈谈孩子在校的发展及优缺点”“让家长与教师交流”等方式,这无可厚非。笔者认为,我们教育人应该将家长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外延进一步拓展,为家庭教育回归初衷做出教育人的行动。

五、开设家长学校的内容和方式

1.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

开设家长学校的重点不仅仅是共同教育孩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给家长再次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教育锦上添花。开设家长学校主要在于四个方面的内容。

(1)普及教育的职责和政策法规

现在的家长基本脱离文盲,对于教育基本懂一点儿。正是懂这一点儿,关于政策法规的信息获取断章取义,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字词,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误解甚至麻烦。比如一个学生进校第一天既没有受到教师批评,也没有与同学发生矛盾。可是她在课间时间,做出极端自残事件。事后深入了解,该生是因为家庭原因选择极端做法。可是家长仅仅因为学生在学校选择极端做法,就要求学校负全部责任,带领亲戚朋友在学校里哭、闹,甚至围堵校门,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严重不良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校闹事件,学校无奈,迫于各方面压力,事后只有以五十多万解决此事。全国诸如此类事件比比皆是,是和谐社会一个极其不和谐的音符。请问学校责任有多大?责任在哪里?上级部门只愿息事宁人,学校选择默默忍受。可是谁知道学校及教师心里的悲苦?如果上述事件的家长明白学校教育的责任和范围,就不会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开设家长学校,就得给家长讲授教育的分类,教育的职责,普及教育的基本法律常识。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主动担当,主动付出;给家长普及学校教育的权利义务和范围,让家长明白各自的权利义务;普及相关政策法规,不仅是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当学生“有事于学校”的时候,家长能够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办事,还学校一片安宁。

(2)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学校定期开课,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成才必然因素。学校应以案例分析,儒化家长:以正面案例引导家长,以优秀事迹激发家长。比如古有范仲淹《家训百字铭》流传于世,其家族800年兴旺不衰;王明阳关于立身立功立言立德被誉为“千年不灭一盏灯”。更有曾国藩“三字秘诀”使其家族有为立世;以反面案例刺激家长,引以为戒。只有这样,才能把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内涵扩大,视野更广阔,行动更落实;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分担,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就事半功倍,孩子受到的教育就锦上添花。

(3)正面教育与家庭仪式感教育共同推进

所谓正面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激励引导教育,是让孩子觉得比较愉快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是目前世界比较普遍的教育方式。然而教育本身就是“木直中规,糅以为轮”的萃取和提升过程。只有引导激励,没有严格要求,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一定是钙质严重流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更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天降大人于斯人也”的古训正是说明教育应该具有历练的过程。

敬畏仪式敬畏生活的教育是必须具备的。作为现在家庭首先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家庭仪式感的教育。家庭是孩子起始的地方,家庭仪式感的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在于家庭仪式感的教育,然而因为独生子女时代的原因,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对于家庭仪式感的教育正在逐渐消退,甚至消失。这是普遍家长完全不在意的地方。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对于礼义廉耻、尊老爱幼、感恩责任等方面表现得及其让人失望。家长学校要强化这方面的内容,让家长重拾家庭仪式感教育,主动作为,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家庭教育。

(4)丰富家长的教育内涵

小学阶段的家庭仪式感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感恩教育,高中阶段关于人生价值观教育。我们给予家长普及了诸如此类的教育,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这让我们的教育就事半功倍。教育三个方面的配合是缺一不可,家长要勇于担当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始终,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

2.家长学校的教育方式

开设家长学校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一是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行专题报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面的家长,讲授相关教育知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请教育专家给家长做教育报告,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三者缺一不可,引导家长回归家庭教育的真谛和本质。三是请不同层面的家长交流彼此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引导家长讲真话,说真事,得到真的教育方式,达到孩子真正的健康成长。当然,方法多样,这在具体的探索中,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达到预想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第一中学 621000)

论文作者:罗恩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0

标签:;  ;  ;  ;  ;  ;  ;  ;  

中小学开设家长学校的必要性论文_罗恩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