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顾名思义具有很强的吸水蓄水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蓄、渗水于一体用以应对雨水灾害的新型城市。这种城市建设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下水道排水的城市雨水处理理念,将城市中的建筑、绿地、道路排水系统等多种基础设施结合成一个整体,综合城市基础设施和排水系统建设,对城市用水和雨水进行蓄存、净化、使用等,从而可以采用渗水方式补充城市地下水进行水循环,同时构建新型海绵城市,将雨水收集存储于城市中以便日后使用。从大自然自我调节功能来看,草地、林地都具有吸水功能,同理城市中的人工草地、湖泊也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避免过量雨水汇集形成灾害。海绵城市中的“海绵体”同样具有吸收水分的功效,这样就避免因雨势过大造成城市积水的情况。而且,“海绵体”中的大量雨水还可以用于灌溉绿化、清理污垢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关键词:海绵城市;现代城市;措施
1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兴起的一个新型的关于城市建设的概念。它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依托建筑、绿地、广场、道路、水系等多种基础设施,并以之为载体,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和城市水安全,在此基础上,分析水文条件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以及项目操作的可行性,综合利用渗透、滞留、蓄存、净化、回用、外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从而起到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作用,并构建起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在遇到降雨时能够最大限度地留住雨水。无论是湿地、草地、树林还是湖泊,都能吸收大量的雨水,把雨水就地消化,有效避免它们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被城市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也就不存在大面积积水了。这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被再次利用,例如用做绿化用水、景观用水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2 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城市占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很多湖泊都被填埋,水资源正在遭受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断加剧,城市抗洪能力减弱,水文水力特性改变,每年我国都会有许多城市遭受洪涝灾害,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对雨水综合利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主要是将雨水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实现雨水工程的最大价值,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3 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建议
3.1 政府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扶持
政府要针对云南地区的地形、地质结构进行合理规划,要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给予政策扶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政府对于现有土地进行合理绿化,要提高绿地率和容积率的指标,还要加强对雨水控制容积的建设,要引入透水铺装技术和下沉式绿地技术,加强对雨水利用工程的建设。政府对于已经出让的土地,要与企业或个人进行协商,制定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企业建设海绵城市工程,要引入和落实海绵城市理念。
3.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因地制宜,云南等地常年气候湿度较大,降雨量较多,因此,比较适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政府部门应该将现代化城市与海绵城市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蓝图,要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对原有生态系统加以保护,还要考虑到不同用地的空间关系、建筑主体、排水防涝等因素,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统的规划,引入园林景观设计,利用植被种植的方法增强城市的抗洪防涝能力,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增强民众的雨水利用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积极创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云南省有许多城市都存在洪水和内涝的风险,因此政府可以在云南省积极创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结合雨水利用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要加强对先进雨水利用理念和技术的引入,在公共场所和公园等开发项目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还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途径,比如屋顶绿化技术、透水铺装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雨水的冲击力,还可以实现对雨水的存储、净化,实现对雨水的综合利用。还要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与监督中,让民众自觉履行监督职责。
3.4 加强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想要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必须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要能确保城市具有水体吸水和净化能力。政府要对城市现有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生态区域进行统计,尽量在开发过程中不会对水生态区域造成破坏,对于降雨强度较大的绿地和林区,要制定保护计划,维持城市的自然水文特征。对于遭受到破坏的绿地或水体,要采用现代化生物或生态手段进行修复和保护,要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3.5 加强对项目总平面图审批过程把关
城市规划部门要加强对雨水工程项目的审批,尤其是总平面图等文件,要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来执行,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快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4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4.1 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意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式对城市老旧城区的改造来说是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节约资源的方法。中大型城市的老城区面积大且没有功能强大的排水设施,与新城区的完善设施相比,老旧城区更容易因雨水过大发生大面积积水、水资源供需不足等问题,而且老旧城区的排水系统老化难以改造。建造大型地下调蓄水池或是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都难以在建筑密集的老城区进行,所以建设城市“海绵体”的可行性更高。通过将原有的老旧建筑的雨水管道接入周边公园、湖泊、绿地等,集中储存雨水,也可以利用住宅小区里的花园、草地等苗圃建筑构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城市道路中绿化带也可以加上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有效的对地表径流加以蓄、留、渗、排等。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防、排、蓄、渗、留等措施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大大减少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生活环境。
4.2 海绵城市建设的经济意义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加强对天然谁洗的保护力度,减少混凝土在城市给排水设施中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热气的产生和经济费用。建设好的海绵城市将对减少城市水灾、降低经济损失具体显著成效。城市储存的雨水用于城市的绿地、园林、景观用水,也降低了“净增成本”,同时减少了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为城市的建设节约巨额财产。
4.3 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意义
建设海绵城市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体现,建设绿色现代化城市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增加城市绿地建设面积,减少硬化地面的占地面积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据研究显示,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5]。由于绿化面积的扩大,雨水的收集量也会增多,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后期处理用于工业用水或绿化灌溉,从而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说,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施为构建绿色美好家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 结语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作为该进程中的一部分,必将得以广泛应用,从而发挥其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矛盾方面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J].建设科技,2015(3):58-60.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1-2.
论文作者:李小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绿地论文; 加强对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