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如何推进民族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_民族问题论文

当前如何推进民族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_民族问题论文

今天我们如何推进民族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理论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12)04-0027-06

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将随着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实践的推进和经验的积累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独特民族构成与分布格局及其变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集背景下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国际性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都会对民族理论发展和政策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展现出不同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点,展现出新的发展走向。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确立和拓展民族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而解决民族问题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总目标服务的、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从学科体系和理论解释上来看,还有一个进一步完善科学体系和研究方法的问题。它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第一,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一步确立和拓展,从理论基础到大政方略再到具体的政策措施,应更加丰富。第二,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应不断完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更加明确、完整。从抽象到具体,内容层层递进,密切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加集中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且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及其变化能够作出科学的描述、分析和预测,指导政策实践。

(二)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合理确定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民族问题,既是民族理论当前和今后的艰巨任务,也是促进民族理论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应以民族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区域自治3个基本理论现实问题为重点。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涉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和民族自身的发展两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对中国游牧民族现代化问题和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在民族关系研究上,特别应注重新时期影响民族关系的结构因素、外部因素、体制因素和社会转型因素的分析以及民族政策的完善与调整问题。在研究民族区域自治上,要注重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自治地方人口结构变动、全球化趋势影响和国家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要求和影响问题;通过对上述重大现实民族问题的深入研究,推进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现实民族问题,需要有一种新的视域和新的语境,以此才能实现民族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突破。

(三)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集的新视域中揭示民族问题的新变化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影响的强化,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我国国内体制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形成了全球化与现代化交集的新情势,因而日益凸现出多民族国家国情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国际性。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在融入国家整体发展的社会转型中,国家政治一体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经济增长与各民族共同发展,整体性中华文化与多元性民族文化三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我国民族与民族区域发展的动态表现。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制度化调节,将决定着我国民族发展、民族关系问题的表现形态。因此,科学、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成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交集的新视域中揭示区域性民族问题和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时代特点和基本态势及重大影响。

(四)在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中拓展和提升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

民族研究应参与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突破传统民族研究专业话语局限,在新的语境中探讨重大现实民族问题,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不仅为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和民族区域的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而且形成了一种考察民族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和新语境。在科学发展观语境中讨论民族发展问题,既能扩大民族问题研究传统的视域范围,又可提升民族发展问题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科学发展观也能为探寻我国一体多元的民族发展之路提供一种思想方法上的支持。科学发展观所具有的科学属性和要求,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具体思考民族政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制度化以及民族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联系和区别等方面,都能给予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五)在民族问题研究方法的不同层次上实现新的综合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现实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对理论的分析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学科取向来论,重要的是在对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进行研究中,形成论析民族问题研究方法的新综合,以此推进学科适应现实要求,解决现实难题,促进学科发展。

在方法论层面上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价值理念、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分析方法、国内民族学经验研究传统3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将影响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特色和未来的发展走向。具体研究层面,要注重从民族看社会和从社会看民族两种视角的动态转换和整体统一;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分析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历史分析和结构分析相互结合。因为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既是一个历史过程,又是各种结构性要素构成的客观存在物。因此,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结构分析,是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正确地揭示其真实形态,得到具体而又全面、科学认识的一个正确方法。

二、纠正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的认识问题

总结长期以来我国民族理论应用和民族政策实践的经验,努力纠正理论应用和政策实践过程中认识上的偏差,正本清源,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要求。回顾和反思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方法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在理论上扬弃“阶级斗争观点”的同时,扬弃了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由此,缺乏分析和认识现实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方法支持。在承认各个民族的主体性的前提下,强化的是各个具体民族的整体性,忽视和看不清各个具体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和内部不同阶层的差别。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中,一些一般性、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极易被导向和转化成民族间的问题,其深层根源就在于此。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政策选择取向。在认识区域民族关系现状时,有宏观定性的判断,但缺少具体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应用。此外,长期以来理论上对民族问题缺乏准确的定义和类型及层次的划分,因此难以为政策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民族政策的体系和层次性认识问题

主要是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工作中,缺乏对民族政策的体系和层次性的深入理解,政策实践中往往分不清一般原则和具体政策的联系与区别,民族政策宣传空泛,贯彻和落实工作中,一般原则如“民族平等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讲得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讲得少,尽管宏观政策正确,但微观政策不具体配套,因而在贯彻和落实上难以深入实际、贴近群众。

(三)民族政策的连续性和时效性问题

由于理论上没有理清民族政策的变与不变问题,造成实践中不能辩证认识民族政策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民族政策的政治性讲得多,科学性讲得少;连续性讲得多,时效性讲得少;稳定性讲得多,适应性讲得少。由于实践中不注重和缺少对民族政策过程和实践效果的科学评估,极大地影响了一些具体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四)民族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统一问题

由于在理论上对民族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以及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处理民族发展问题和民族关系问题中,特别是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践中,重民族取向、轻区域政策,忽视民族政策与区域政策的有效结合,时间一长未及时调整,因此也就逐渐造成了民族身份重、公民身份轻的不良后果。特别是诸如高考加分等优惠政策,往往是以民族取向而不是以地区取向制定和推行,造成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也就影响到了人们对于民族平等政策的认同和理解。

(五)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

由于理论上没有明晰揭示民族团结教育的特殊性和群体性,带来了实践中的问题。教育实践中常常混淆个体与群体两种不同层次问题的性质,简单地将不同民族个体间的一般交往行为归为族际交往。这样极易强化个体的民族意识,难以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公民意识,不利于群体意义上的民族团结。此外,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没有区别教育与宣传的不同。常常以宣传代替教育,难以真正获得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

三、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情势特点

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情势特点,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趋势既带有不同的区域性特点,又表现出民族地区共同性。

(一)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突出

第一,发展差距问题。区域内发展纵向比较,发展较快。区域间发展横向比较,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其一,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其二,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第二,贫困问题显现出的民族特点,贫困面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的比重较大,少数民族人口聚居与贫困人口分布高度重合。第三,资源开发与利益共享、分享问题。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改变对当地少数民族农牧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造成冲击,由此而来的发展融入迟缓、利益补偿问题引发矛盾。第四,生态恶化与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项目开发中环境污染问题和新物种引进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第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一些地区城乡少数民族业外闲散人员的出路问题日益严重。第六,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力弱化与文化多样性保护问题日趋严重。

(二)民族关系的情势变化

第一,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增多。贫富差距分化、体制内外经济收入、社会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明显,一些地区内水草资源纠纷等都成为影响地方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第二,民族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流动带来的就业难题日益显著,成为影响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社会因素。第三,国际局势变化和周边区域性民族问题的影响增强,全球化趋势下,地区性民族宗教纷争、泛民族主义思潮、跨界民族的影响日益增大。第四,一些地方日常生活与宗教活动交织,婚、丧、节日等日常生活中宗教色彩增浓,凸显民族间的差异性、模糊民族间的共同性,对族际交往造成的影响增长。第五,境外民族分裂主义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地区的恶性事件对民族关系造成严重影响,近期难以消除。第六,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任务艰巨,“国内外分裂主义势力和敌对势力多途径,特别是以现代通讯、网络等媒介为手段的思想渗透,防范难度增大,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民族共同发展会促进民族平等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但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仍然会长期明显存在,一些地区民族关系呈现波动发展态势。第二,民族意识显著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任务繁重。第三,民族特色经济的互补合作与行业间以及就业竞争并存,民族内部职业群体结构变动明显。第四,不断扩大范围的双向流动,带来民族间联系交往增多与相互间摩擦矛盾增多并存,要求有效的制度化调节和完善社会管理服务。

四、不断破解民族政策实践中的难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制定、调整和完善政策,抓住关键核心,不断破解民族政策实践中凸现的难题,是推进政策贯彻落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保证。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政策目标,正视和分析政策实践中的难点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我们的政策实践中凸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新的民族政策。第二,在市场经济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在尊重价值规律和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避免各民族之间,包括民族内部出现两极分化。

(二)坚持重视特殊性、强调共同性的根本原则

完善民族政策体系,关键是要贯彻社会公平原则,政策制定的着眼点和政策效益的落脚点必须以各民族共同发展为中心。

在制定和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实践中,既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也必须同时强调国家整体发展的共同性;既要重视自治区域内自治民族的特殊性,更要强调区域内各个民族的共同性,避免单注重一方带来不良影响。就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实践来讲,应根据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在对待民族与国家、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更加重视民族和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在处理自治地方内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上,更要强调民族和民族区域的共同性。这也应成为政策制定和调整的一个基点。

(三)增强政策评估,调整和完善具体政策措施

民族政策实践的具体效果评估,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们过于注重政策原则和政策实践的政治宣传,却疏于运用科学方法对具体政策贯彻的进度和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因此难以发挥政策的时效性和发现政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以致于宏观正确的政策方针在政策实践中不能深入贯彻和进一步推进。

(四)突破干部难题,坚持和推进民族区域自治

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当前在对民族群体利益的关注方面,民族地区和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越来越关注自治机关的民族干部比例和公务员中的民族比例等有关政治领域方面的问题。这说明,现阶段逐渐增强的民族意识中出现了政治权利意识强化趋势。这既是在我国政治民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敏感话题,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中凸现出的焦点和政策难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民族政策实践中凸现的干部难题,要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中党政与行政、行政与议政关系中的少数民族干部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结合具体地方实际,在民族自治地方的3级自治机关中,大胆探索。自上而下、由高到低(而不是自下而上、由低到高)逐步推进,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的配备调整工作。

五、深入持久开展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

当前,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关键是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政策水平、改进宣传教育机构的工作方式,紧紧抓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做文章,要做到广泛、深入、持久,取得明显实效。

(一)宣传教育内容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现实形态,注重“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宣传教育的深化,用事实来说话。针对国际国内影响民族关系因素的新变化,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的成果和经验。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反分裂斗争历史人物和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分裂主义活动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等方面的内容。

2.广泛、深入开展“四项基本教育”:一是民族常识教育,二是民族理论教育,三是民族政策教育,四是民族法律法规教育。在“四项基本教育”中,既讲特殊性,更要讲共同性。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精要,真学、真懂、真用,消除理论认识的盲点和偏差。

3.根据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现实格局,既讲历史演变的内容,更要讲未来发展的方向。不断增强和深化“四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着力宣传“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民族团结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和道德风尚。倡导“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人有责”。

(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要分对象、民族、地区、层次

“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群众,更要教育广大汉族群众”。要有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知识分子、一般群众、领导干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特性,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确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实际效果。现阶段要根据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重视对国企、私企、外资、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的教育。

(三)宣传教育的方式

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原则,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具体目标。充分应用现代传媒,着重采取电影、电视、文艺演出等生动、有效的形式,让理论的话语“入眼、顺耳、进心”。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民族分裂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具有先进思想、现代理念的少数民族的领导干部、著名知识分子、高科技人员以及民族理论工作者的引导作用;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特别要注重发挥少数民族中的著名艺术家、国家级体育名将的特殊影响作用。

总之,今天我们如何积极应对民族问题新变化和民族理论政策面临的新挑战,更加需要在探索中创新政策,在创新中发展理论,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彰显中国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收稿日期]2012-06-04

标签:;  ;  ;  ;  ;  ;  ;  

当前如何推进民族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