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醴陵市中医院心内科 湖南醴陵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方法:2013年10月-2017年9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分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作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55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在术前1d和手术当天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咯雷,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抑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7.36±2.84)%、(68.61±3.37)%,均低于对照组(86.79±3.15)%、(76.37±3.45)%,P<0.05。结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抗血小板效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提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在具体治疗时需予以足够重视。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血小板效应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发病率较高,日渐成为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病情情况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多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缓解患者心肌供血情况,促进其病情恢复[1]。而在围手术期,开展有效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意义重大,其疗效直接影响患者后期血栓事件发生情况,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抑制率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负相关关系,临床可通过药物有效控制血小板抑制情况,维护患者安全,并通过抗血小板效应分析明确治疗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治疗方案[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2017年9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病情状况进行分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作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5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54~68岁,平均(61.13±2.69)岁;观察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53~67岁,平均(60.64±3.09)岁。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关于冠心病心绞痛分型标准[3];神志清晰无语言障碍;
排除标准: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或超过450×109/L;术前1个月内服用过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咯雷、阿司匹林及其相关药物过敏;伴有血液系统疾病;伴有贫血或心律失常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1d给予患者阿司匹林(云南云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0321)和氯吡咯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6410),两者用量均为300mg,次日继续给予患者阿司匹林和氯吡咯雷,前者用量100mg,后者75mg,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d,要求患者空腹,抽取肘静脉学3.0ml和 2.7ml,置入肝素抗凝真空采血管、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对上述肘静脉血进行检测,使用我院血栓弹力图分析仪。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7.36±2.84)%、(68.61±3.37)%,均低于对照组(86.79±3.15)%、(76.37±3.45)%,P<0.05,详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患者临床症状以心前区疼痛为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根据病情实际情况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均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促进患者心血供血情况恢复,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4]。
针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需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其直接影响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被医学界视为保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所在[5]。本次研究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咯雷,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7.36±2.84)%、(68.61±3.37)%,均低于对照组(86.79±3.15)%、(76.37±3.45)%,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目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抗栓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心血管时间,主要由于患者对抗栓治疗无反应或低反应所致,基于此临床治疗时需开展抗血小板治疗,其中阿司匹林属AA抑制剂,氯吡咯雷属ADP抑制剂,二者均能够起到血小板抑制作用。而为了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时应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应进行评估,通常应用血栓弹力图,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加入激活剂F,以此促使纤维蛋白网产生,当待检测血液中加入血小板激活剂(AA或ADP),其中未受抗血小板药物影响的血小板被激活,并同纤维蛋白相结合,形成血凝块,评估过程中对未被抑制的血小板进行准确计算评估,获取其比例信息,进而更为直观地展示抗血小板药物的效应。针对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由于其病理基础差异较大,血小板活性亦存在明显不同,基于此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医生需参考抗血小板效应情况,合理调整抗栓治疗方案,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阿司匹林、氯吡咯雷抗血小板效应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低,提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在具体治疗时需予以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高文强,马江伟,葛广豪,等.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对替罗非班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b04):183-184.
[2]刘健,熊玮珏,王伟民. 《2015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处理指南更新》解读[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11):607-611.
[3]刘莹,尤嘉璐,石进,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2016,11(7):1022-1026.
[4]叶小春,张耕,陈霄,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不耐受抗血小板方案选择[J]. 医药导报,2017,36(8):940-941.
[5]苗林子,陆遥,屈晨雪,等.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J]. 临床检验杂志,2017,35(6):439-443.
论文作者:罗莘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9
标签:心绞痛论文; 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血小板论文; 吡咯论文; 冠心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