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4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廖美娟1,李华娣2,黄丽仪3,霍淑仪4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药剂科 528031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将我院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自发呈报的144例ADR资料进行统计,生成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ADR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21-40岁的患者为ADR高发人群。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117例,占总数的81.25%。抗菌药物引起ADR占的比例最高,为45.03%。ADR引起的器官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第一位。总结:医院应重视不良反应工作,合理用药,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抗菌;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物作用具有广泛性,一方面可改善机体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减轻或治愈疾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紊乱或功能改变而损害机体,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害,甚至造成残疾与死亡。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我院ADR发生及相关因素,下面是对我院2013年~2015年上半年收集到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自发呈报的144例ADR资料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品品种,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评价及转归进行统计,生成Excel表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44例ADR报告中男63例,占43.75%;女81例,占56.25%。其中≤20岁28例,20~40岁57例,41~60岁33例,61~80岁21例,≥81岁5例。见表1。其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者117例,口服等其他给药方式引发ADR者27例,见表2。

2.2 ADR的主要药品种类

144例病人ADR报告中,总共包括抗菌药物、中成药、解热镇痛药、神经系统药物、营养药、循环系统药物、肝病辅助用药、造影剂、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炎抗过敏药物及其他药物,见表3。

2.3 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详见表4。

3 讨论与分析

3.1 在ADR报告中,ADR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21-40岁的患者为ADR高发人群,其次是41-60岁的患者。原因可能与就诊的人群年龄分布有关。

3.2 在ADR报告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为117例,占总数的81.25%,其次是静脉注射9例,占6.25%。原因可能是静脉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作用迅速,药物浓度、PH值、渗透压、内毒素、微粒等均能是引发ADR的直接诱因。此外,静脉滴注给药通常是在医院中进行的,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ADR,而采用口服给药等其他给药方式时,医护人员难以严密监控患者的ADR行为,又由于部分患者上报积极性不够和上报意识较弱,从而导致其他给药方式ADR的报告例数和ADR的实际例数不符。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医护人员应当嘱咐患者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就立刻上报给相关人员。如果采用口服给药能够实现治疗目的,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给药。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护,静脉用药时更应防止ADR的发生。

3.3 在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ADR占的比例最高,为45.03%。这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有关,且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也与发生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尽量减少无明显指征用药、联合用药、预防用药、用药剂量过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减少ADR的发生。其中以头孢菌素类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做到:详问家族过敏史、药物过敏史、是否为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或为过敏体质,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品:说明书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必须选择拟用品种进行皮试,而不应采用青霉素或其他头孢菌素代替。解热镇痛药和抗炎、抗过敏药引起的ADR居第二位,为8.78%,以注射用赖氨匹林、地塞米松注射液引起的ADR为主,据了解这个与病人自身过敏史和体质有关。营养药居第三位,为7.61%。据了解,一部分是与病人自身过敏史有关,另一部分是新发现的不良反应。

3.4 ADR涉及人体的多个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损害。ADR引起的器官损害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第一位,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皮肤红肿、红斑疹为多见,该类ADR易于观察与发现,所以上报较多。然而,一些不易确定、慢性的、潜在的、隐蔽的药物不良反应存在着较高的漏报率,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加大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积极收集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并根据临床经验综合分析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进而做出正确的处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4 总结

综上所述,总结了以下几点:

4.1 医院应高度重视不良反应工作,提高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救治能力,减少ADR发生;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4.2 医师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筛查出有过敏史的患者,谨慎用药并加强ADR的监测。

4.3 在诊治过程中坚持合理用药原则,尽量减少ADR发生率较高的静脉给药途径。加强输液配制环节的管理,避免因输液配制质量引发ADR。

4.4 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减少ADR 的发生。

4.5 医院应重视药剂科的用药指导工作,医生应积极配合,合理用药,最大限度的减少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宁民,李晓天,秦玉花,赵红卫,张磊.10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4,25(4)

[2]杨晓华,李照文,张芳香,戚伏香.2663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0,11(2)

[3]李韵梅.药物不良反应545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3.2,19(6):305

[4]李荔,杨静.我院456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5)

[5]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6)

[6]金桂兰,唐文,赵美菊.52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论文作者:廖美娟1,李华娣2,黄丽仪3,霍淑仪4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7

标签:;  ;  ;  ;  ;  ;  ;  ;  

我院14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廖美娟1,李华娣2,黄丽仪3,霍淑仪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