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环境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同任何事物一样,它的产生有其背景,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其环境的条件。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理论上说,大多数人是赞成的。但在现实的环境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不少人来说,还存着疑惑,有许多不解之处。因此,营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环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全面、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很困难的。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就业、舆论、基础教育各校差距以及同高等教育的联系等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望读者正之。
一
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离开这个特定的背景和含义,就会得出其他教育(如高等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结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是单纯帮助部分学生升学,不是帮助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单就素质教育而言,通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多种类型的、各种规格的、多种层次的人才,同时,也输送少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通过深造为社会培养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领域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这两种结果,对于国家来说,是满足社会对各种各类人才的需要,对于学生(或家长)来说,提高全面素质,更有利于自己(或孩子)未来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为社会服务并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然而,国家和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就业条件要求之间存在着豁豁深沟,就是说现实的就业导向,仍然有许多方面同应试教育相一致,而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大量的就业信息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材的标准上,有身高、相貌的要求,更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要求,而且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大学学历的不要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毕业生,有硕士生不要大学生,有博士生不要硕士生,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实的就业环境可以这样说,一个毕业生没有大专以上学历文凭,想在社会上获得一个职业是很困难的,想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似乎不可能。在国企改革中,许多职工下岗是必然的,不如此,国企改革寸步难行。但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下岗人数的相对比例要小于没有大专文凭的人,即使有大专学历的职工下岗,再就业也比没有大专学历的人容易些。因此,这种就业的现实环境,极易引导学生还是把应试、升入高等学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广大学生家长,也必然还是千方百计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升入大学,希望能得到大专以上文凭,以便孩子能够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
面对就业的现实环境,一味的责备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没有切切实实地进入素质教育角色,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认为,切实可行的是国家要制定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就业政策,用这种政策整治就业环境,规范人材聘用行为。比如说,规定不同岗位要有相应的人材规格,高中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就不一定招大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就不一定招研究生等等。这种办法,当然不应该是行政命令式的,而应该是找到一种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有效的合理机制。
我们认为,通过宣传教育,变应试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观念,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是极端重要的。但是,现实的就业环境不改变,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各种类型的、各种规格的、多种层次人才的目标就不能落实,而升大学、取得大专毕业文凭这一比较狭窄的目标,还会成为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唯一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上说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没有落实素质教育,既使学校实行了素质教育,学生离开学校实施的还是应试教育。
二
舆论环境是贯彻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实施、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不可缺少的东西。实施素质教育也不例外。舆论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肯定、支持、赞美一种东西,也可以引导人们去否定、反对、谴责一种东西,而且,舆论的这种导向功能往往始于人们的思想,终于人们的行为,因而其力度是很强的。一个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相协调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行和发展,一个与素质教育不协调或相背离的舆论环境可以动摇素质教育,甚至可以瓦解素质教育。因此,实施、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
近些年来,教育的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尊师重教的舆论宣传,对于在全社会树立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但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一点来说,素质教育的舆论环境还没有形成,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舆论宣传大量存在。下面一些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每年高考发榜后,不少中学门前或板报上写着喜报:某某考生考取了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某某考生考取了某某大学等,有时还标明考取大学考生的百分比,以及在全市中考取率的排名等。有相当多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学把升学率作为自己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展示给自己的宣传对象或者上级机关。社会的舆论倾向更明显:升学率高的学校,备受青睐;而升学率较低的学校或升学率为零的学校,则受到广泛的舆论谴责,学校领导、老师也似乎低人一头。当今大众传播系统高度发展,使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大大缩小。它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其导向作用是十分突出的。近年来,大众传播媒体虽然比较注重宣传普通百姓的事情,宣传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但是舆论宣传比较多的还是具有学历的英才,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大众传播媒体还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着类似这样的信息:某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后来当上了省级、市级领导干部。这种舆论似乎是赞成到基层去工作,而其落脚点还是当上了省级、市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只是个手段,而当上了领导才是一种成绩,才是值得赞赏的。
现实的舆论环境给素质教育的受教育者留下的往往不是支持素质教育,努力地实施素质教育,而仍然是走应试之路、英才之路、仕途之路。当然改变这种舆论环境是一个长期任务,但是,要顺利地实施、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又必须改变这种舆论环境。改变这种舆论环境,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其次是要有支持素质教育的配套政策。
三
基础教育不搞应试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这不是降低对中小学校的要求,而是对中小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更高的要求,不仅包括要提高德育、体育和美育的水平和质量,而且要提高智育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现有的中小学校来说,无论是师资和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还是办学的物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实事求是地说,现有的中小学中有不少很难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般地说,原有升学率比较高的学校,除生源因素外,教师和管理者的总体素质相对较高,实施素质教育的物质条件较好,只要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思想和观点转变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征程上也会较快地取得成绩的。相反,原来升学率不高的学校,从总体上来说,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因而,实施素质教育也同样会遇到很多困难。
学生的良好素质是后天形成的。然而,实施素质教育,摆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仍然是掺杂不齐的中小学校。因此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点而言,学生和家长也都愿意自己或孩子到一个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更何况实施素质教育仍然允许(也是必须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呢。在一个较好的学校学习,将来升入到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就大,否则,就小。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取消学校的“等级”。但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等级”不容易取消。因此,就目前而论,实施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和家长择校的问题,而是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了。
中小学各校的差距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会一蹴而就。但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究竟怎样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取消重点中学是缩小差距的良策。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取消重点中学是否意味着对这些中学的投入减少,减少的投入投给其他学校?是否意味着削弱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等于把水平较高的学校降低到较低的学校行列中去,这有点类似经济生活中的平均主义,也有“均富齐贫”之嫌。我们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较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培训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使之提高到较好学校的水平。
缩小中小学各校之间的现实差距,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必备的环境条件之一。
四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结构的不同层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基础教育自身而言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教育作为独立的自身,高等教育则成为基础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作为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比如说,基础教育、特别是高级中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等不能不考虑与高等学校的联系。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或素质教育影响最大的是选拔什么样的学生进入高校读书,以及怎样选拔学生的问题。
既然有高等学校存在,那么,人们把进入高等学校作为追求目标,这是无可非议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应该是比应试教育作得更好,它应该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全面素质皆优的新生。既然素质教育也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而且是全面素质皆优的新生,那么,学生或家长在全面提高自己或孩子素质的前提下,把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追求的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高等教育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高等学校也希望把全面素质皆优的学生招进来,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专门人才。问题是通过什么办法和方式才能把全面素质皆优的学生选拔出来,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建国后的历史上,曾经采取过推荐上大学、保送上大学的办法,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通过文化课考试上大学的办法与推荐、保送办法相比,其公正性、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种办法也有不少弊病,最大的弊病是仅靠文化课这一项,而且仅凭一次分数取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干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道理很简单,一个中学生要进入大学,身体素质一般来说没什么问题,法定的医院检查合格就可以;道德品质量化较困难,尽管有研究者量化,但在高考实践中很难行通,所以,道德品质这一关,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也不是问题;剩下的唯一硬件,就是文化课考试,达到录以分数线就能录取,差一分也不能录取,学生自然要把所有的精力或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准备应试。这样,学生无论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很难保证全面发展了。
近些年来,高考在不断的探索中也有较大的改革,但就目前而言,仍然对素质教育有不少的负面影响。因此,进一步改革高考势在必行。改革的标准应当是:有利于在基础教育中全面实施、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各种素质优秀的学生;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这样说:高考改革实现这个目标之时,也就是素质教育取得重大进展之日。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而是一个包括素质教育环境在内的全社会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全社会参与,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存在才有条件,素质教育的发展才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