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_佘淑红

(湖北省十堰郧阳区城关卫生院副主任药师 湖北十堰 4425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G组与L组,每组各54例,G组采用干扰素治疗,L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G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高于L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L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更加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利巴韦林;小儿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128-02

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因为患儿感染病毒侵入患儿的细胞,致使患儿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出现黏膜皮疹以及疱疹等,该病发病率较高,传染性也较高,若不及时的治疗就会造成病情的延误,甚至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手足口病患儿发病之后多出现发热以及皮疹等症状,给患儿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并且还可降低复发率,对患儿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1]。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G组与L组,每组各54例,其中G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范围0.6~5.9岁,平均年龄(3.3±2.6)岁。L组男29例,女25例;年龄范围0.8~6.2岁,平均年龄(3.5±2.7)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G组采用干扰素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为患儿肌注a~2b的干扰素(万复因,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a~2b,国药准字S20010068,规格 600万IU/瓶;上海万兴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6个月~2岁之间的患儿给予60IU/(次?d)肌注,2岁以上10岁以下的患儿给予100IU/(次?d)肌注,注射三天[2]。

1.2.2 L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患儿口服利巴韦林颗粒(国药准字 H51023508;四川百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格 500mg*18g/盒),0.25g/次,3~4次/d,连续服药7天,或遵医嘱。

1.3 疗效评价指标

采用自制评分表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包括显效: 患儿用药48小时以内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用药48小时以后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无效: 患儿用药之后症状无改变。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血红蛋白下降、蛋白尿等。

1.4 统计学资料

此次实验应用软件SPSS 13.0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与L组相比,G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8.1%),高于L组(87.0%),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

G组出现1例恶心呕吐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54),L组出现3例恶心呕吐患儿,2例血红蛋白下降患儿,2例蛋白尿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7/54),两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且发病率较高,还具有较高的传染率,患儿所感染的病毒在患儿的细胞内进行复制,对细胞核糖核酸的合成产生阻碍作用,导致患儿的细胞遭到破坏。患儿在发病之后会出现发热以及咽痛等症状,同时舌头以及硬腭等部位也会出现口腔溃疡以及疱疹,若不能及时的治疗,病情发展严重时就会扩散至患儿的咽部以及扁桃体[3]。之后,患儿的手足部位就会斑丘疹,并且会逐渐发展成为疱疹,而且会逐渐蔓延至手臂以及小腿等位置。干扰素以及利巴韦林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常用药物,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在患儿的细胞内形成三氮唑核苷单糖磷酸,进而对细胞酶起到抑制作用,还可以对脱氧核糖核酸的形成起到抑制作用,进而阻碍病毒的复制,但是不能彻底的消灭病毒。而干扰素是可溶于水的蛋白质,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在细胞表面结合膜受体,抗菌效果较强,不但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还可以提升细胞的活性,并产生更多的杀灭病毒的淋巴细胞,以此来增强患儿的抵抗力,使患儿具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4]。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作为研究对象,G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8.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与L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更加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健.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吉林医学,2010,31(6):741-742.

[2]许娅.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比较及不良反应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465-465,468.

[3]韩薇.对比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3):156-157.

[4]李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6):536-538.

论文作者:佘淑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_佘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