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论文_曹德鑫

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论文_曹德鑫

瓦房店规划设计院 辽宁大连 1163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能够凸显区域特色,传承地方历史等。建筑设计师要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及特点,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择取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和内容加以应用,提高建筑设计整体美感和文化内涵,达到良好的建筑设计效果。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应用

引言

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1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原则

1.1凸显地域文化

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相结合,不仅是在建筑外观和设计方法上体现地域文化,还要注重设计情感的表达。当建筑设计师在实践中利用某一地域文化时,需要对个体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诉求、思维方式等进行考量,并在建筑构造中加以尝试和应用。

1.2因地制宜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特色和独特魅力,不同地区建筑形式和特点存在差异。例如,北方建筑屋顶平坦,南方建筑屋顶则比较尖。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性使人们对建筑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主题也更加多样化。建筑设计师要从地域文化切入,在建筑中体现和保留原有地域文化,并不断汲取和学习先进的建筑文化精华。

1.3美学原则

地域文化是体现建筑功能的同时对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将自身的构思和创意,通过具体建筑工程体现出来。任何一个与地域文化有关的建筑作品都要经过细细思量,将建筑工程与地区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地理特征等结合起来,将地方性材料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中,因地制宜体现文化特色。建筑设计师还要不断总结建筑工程设计经验,搜集整理地方文化素材,使地域文化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增加设计深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方法

2.1地域文化表现

建筑工程具备空间性特征,每一类型建筑都有其独特之处。事实上,建筑并不是完全的模仿,其结合地域特色,确定建筑工程的色彩、材料、质感等,以明喻或隐喻的形式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以重庆地区建筑设计为例,设计师们将对山城的情怀投入建筑设计中。在重庆市渝州宾馆设计中,除了沿袭宾馆原有建筑中西合璧特点之外,将“重庆风格”作为主导设计理念,凸显重庆特有地域文化,与地形地貌达到契合。该设计中,将15m的地形高差,通过3个5m高的台地表现出来,使建筑逐台而上,营造出闹中取静的空间感。正是因为充分考虑重庆地区的地形地貌,采用退台、挑台、露台、吊脚等方式,使建筑工程与山地地形完美结合,使建筑工程内、外部都体现了独特的山地建筑造型特点。

2.2优选地域材料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还体现在地域材料的应用方面,这恰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当前,“低碳环保”“资源循环使用”等理念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应用普遍。倘若以就地取材方式进行建筑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还能够节约设计成本。具体而言,充分利用地区已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除此之外,将地域材料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属于天然环保材料,使用之后还能够还原给生态环境,不会影响生态环境物质循环。例如,黄土高原利用土壤良好保湿蓄热效能建造窑洞,而一些热带地区则从当地直接取材,建造竹木房和茅草房,达到良好的通风散热降湿效果,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优选地域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增强了人们对建筑工程的亲近感,还能够协调地区生态资源,以低廉的造价,发展区域性特色建筑。

2.3传达地域文化精神

当前,很多建筑设计都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延续性和创新性兼具,并且反映了人们的精神诉求。建筑设计师要将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与建筑工程相融合,通过直观的设计手法传达地域文化精神。例如,南朝谢灵运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过始宁墅》,其中,“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一句特别经典。当地建筑设计中,可借鉴该诗,将诗中的白云、幽石等素材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中,反映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设计实践中还可以取“清涟”二字为建筑命名,将诗意的环境艺术与传统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既彰显现代风格,又不失古意雅趣,设计效果非常好。

3地域文化中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习主席提出,应当不断加强创新,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健康社会氛围的营造,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将民族特征、时代风貌、地域特点融入城市建筑当中,从而唤醒传统记忆,提高民族文化意识。

3.1在场性联系:历史记忆和社会族群

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事物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产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过去记忆、现代环境都彼此影响。场所是时间发生的地方,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因此在历史不断更迭中,堆叠出一些列事件,形成具有诗性和灵魂的历史记忆。本文所述建筑所在场所原为县衙,在场所中生长有几十株本土植物,这些植物也见证了历史的更迭。特定的族群关系可以通过地方性场所反应出来,和“远程在场”这种后工业时代时空错位下常出现的情况不同,当地城镇的主体与时空相重合,形成了当地独特的社会现象,地缘背景、人口稠密在狭小的徽州地区碰撞形成了“无徽不成商,无绩不成徽”的情况。

3.2在地性关联:自然和环境适应

某一场所总是与特定地区和位置有关,而且随之表达出地形、地貌、经纬度和海拔等自然因素的特征。例如:坐落华阳盆地与周围自然环境构成“枕山、环水、面屏”的山水格局。①徽州地区典型的“龙砂穴水向”的村镇选址布局是对该地区山水格局的适应性变化。②而在徽州村落的空间渗透与拓展方面,反映为顺应山形和水势的走向,巷道空间的曲折、错位,还有“入山寻水口,登局定明堂”的公共空间体系。③民居建筑典型的几进几开封闭式矩形平面布局、天井、游廊都是对于徽州地域性环境生态的场所性适应。

结语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倘若建筑中无文化元素,很容易削弱建筑工程的整体美感和价值。设计单位和建筑设计师要改变以往设计思路,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融合,添加更多的创意,因地制宜,凸显地域文化和美学原则。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建筑工程实际及整体设计要求,优选地域材料,以独特的建筑工程形式表现地域文化特色,传达地域文化精神,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246.

[2]任庆彬.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简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9):97.

[3]陈薇.简论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实施问题[J].江西建材,2015(11):9.

论文作者:曹德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9

标签:;  ;  ;  ;  ;  ;  ;  ;  

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论文_曹德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