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中国纺织经济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纺织经济为例_产业转移论文

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我国纺织经济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纺织经济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绍兴县论文,成熟度论文,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1)06-0049-08

一、引言

产业转移被认为是优化纺织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从转移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层次来看,纺织产业转移主要有国际转移和区际转移两类。首先,从国际经济史来看,纺织产业国际转移遵循了从发达的生产国向经济欠发达而劳动力密集的使用国和地区转移的规律。针对这种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分工与布局,国外学者首先关注到了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就以英国和印度、中国等为例,深刻地预见了这一历史趋势。在此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近现代更是形成了众多有关纺织产业转移、产业发展阶段以及全球价值链等的理论成果(Brusco,1990; Peter Kilduff,2003; Gereffi et al.,2003;陈蓉芳,2004;管丹萍,2008;方澜,2005)[1-6]。

然而,已有关于纺织产业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纺织工业升级的研究成果,尚存在以下三方面缺憾:其一,对纺织业转移的时间和条件研究不足;其二,对于像中国这样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纺织业就业比重很高的国家,尚未建立既反映一般规律,又体现本国特色的纺织产业转移理论体系;其三,缺乏将传统“纺织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拓展为“纺织经济”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代表性成果。鉴此,本文在梳理纺织产业国际转移发展历史,构建产业转移成熟度理论分析框架及评价体系,将“产业转移成熟度”与“纺织经济”的结构调整以及长远发展相结合,提出使中国由纺织工业大国转变为纺织经济强国的建议,以期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纺织经济”研究理论体系,促进纺织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有所裨益。

二、国际纺织产业转移的历史简述及启示

如表1所示,自18世纪中后期纺织技术及产业革命以来,国际纺织业的发展与转移已经历了两百多年。其中,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亚洲四小龙”等先进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先后成为国际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或转入地。纵观这一历史发展过程,至少可以得到下列一些启示:

首先,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纺织业尤其是其中生产制造环节的发展周期,都在不断缩短。如表1所示,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纺织业的重要发展时期经历了一百多年,而其后美国、日本的生产型纺织业只经历了五六十年就开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承接发达地区纺织业转移后,仅经过了一二十年就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更具生产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出现发展周期逐渐递减的现象,与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化以及技术进步和扩散的加速都密切相关。

其次,纺织产业之所以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相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成本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如表1所示,无论是发展早期,还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产业都从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后发国家或地区转移。在此过程中,除了成本因素,纺织原料、技术扩散、市场需求、地理位置以及政策等也是导致国际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日本、韩国之所以大量向中国内地转移纺织产业,除了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外,转入地的市场需求容量、政府大力发展纺织业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扩散效益,也是重要动因。

再次,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转移了自身不具备优势的生产制造环节之后,均结合自身优势保留了核心战略环节。如表1所示,各国或地区大都保留了产业价值链上的设计、研发、信息服务以及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核心战略环节,力求在全球纺织产业利益分配格局中占据支配地位,从而在纺织业全球价值链中牢牢控制产业利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端纺织经济形态和体系。

国际产业转移历史给予中国的启示主要是:作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纺织业大国,劳动力成本是发展纺织经济的比较优势,也必将成为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能否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经济体系,既取决于由劳动力、技术、创新、管理等形成的动态要素禀赋结构及其优化组合水平,也取决于对纺织产业转移条件和时机的判断与把握。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如何通过转型升级,使中国由纺织工业大国转变为纺织经济强国。

三、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的理论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或地区纺织业的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纺织产业的国际转移以及纺织产业链环节的动态调整与变化,从而导致纺织业经济形态的阶段性演化。因此,探讨纺织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时机把握,以及由此决定的纺织经济体系的演化路径、重点、阶段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移成熟度① 理论分析框架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作为微观主体根据要素禀赋、市场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空间布局,以获取新的生产要素,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Townroe(1976)[7]、Bade(1983)[8]及Pellenbarg et al.(1999)[9]等经济地理学者,研究了企业迁移的推力、拉力因素以及区域政策对企业迁移的影响。借鉴上述研究成果,本文从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两个维度,将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划分为如下四类:(1)产业转出地的推力。主要包括转出地的劳动力成本、土地发展空间、资金成本、产业集聚及政府产业升级政策等五个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以其自身作用或相互之间共同作用,推动转出地企业重新调整区位,优化产业布局。(2)产业转出地的阻力。主要包括政府阻碍、产业集聚形成的区域粘滞性以及制度创新因素等。(3)产业转入地的拉力。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资金获取成本、市场需求、政策吸引等。(4)产业转出地的排斥力。一般而言,产业主要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许多瓶颈制约也就构成了排斥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上四类影响因素,我们称之为影响产业转移的四力因素,它们相互正反向作用决定了一国或地区某一产业转移的条件、时机、区位以及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容、重点与路径选择。

2.产业转移成熟度理论分级。成熟度的概念来源于CMMS(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近年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如软件能力成熟度、系统工程成熟度、供应链管理成熟度、科技成果成熟度、组织成熟度以及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等[10-12]。借鉴上述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产业转移成熟度”这一新的概念,以便量化研究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时机。

产业转移成熟度表明某一特定产业由于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国家或地区之间转移的能力和水平。据此可将产业转移成熟度划分为以下五个等级:0级、1级、2级、3级、4级。其中,0级是指,无论在转出地还是转入地,都没有形成促进产业转移的因子,推力和拉力因素几乎等于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产业萌芽或成长的初期。1级是指,由产业转移四力的共同作用开始孕育产业转移的能量,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转移,本地产业正蓄势待发。2级是指,四力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开始显现,推力和拉力因素超过阻力和斥力之和,产业内的主要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诱导下开始考虑区位调整,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的资源和信息交流开始加强。3级是指,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时机进一步增强,并成为先发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后发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产业的经济规模和结构都开始向高级化方向演进。4级是指,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处于最高阶段时,发生产业的区域优化布局。此时,发达地区的生产制造环节大范围地向后发地区转移,后发地区承接转出地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转移成为促进发达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为后发地区的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理论模型,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笔者所主持的课题组于2009年3月对绍兴县织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企业问卷2500份,回收1086份,有效问卷为1072份,有效率为98.7%。在问卷中,对表2各二级指标设置了重要性程度评价,分别为非常重要(10分)、重要(8分)、一般重要(5分)、不太重要(3分)、不重要(1分)。依据问卷结果,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并通过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最终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与此同时,对样本问卷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得各级指标的平均值,然后采用下式测算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综合指数。

由表3可知,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评价指数与不同的成熟度级别相对应,由此便可以依据评价指数界定和评价某一区域的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并据此判断我国不同地区或层级纺织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与路径,促进各地形成建立在产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基础之上的纺织经济体系和形态,最终优化我国纺织经济的空间布局。

四、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我国纺织经济演化体系

(一)从纺织工业到纺织经济:突变与发展

从行业分类来看,纺织工业包括化纤、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印染、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等11个子产业。而从价值链角度来看,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制造、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纺织物流、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等服务型产业,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纺织产业链。在此意义上,传统的纺织工业概念是一个从三次产业中制造业所属子产业角度进行划分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纺织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鉴此,有必要将纺织工业的理论概念拓展为“纺织经济”这一更符合纺织产业经济形态阶段性演化特征的概念,从而推动和深化学术界与产业界对纺织业形成新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我们认为,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可以把纺织经济的内涵界定为:由纺织产业所有价值环节所构成的开放性价值系统,它不但是纺织行业全部价值环节的经济系统,也是特定纺织子产业从创意设计、采购、研发、制造、会展、营销、产业生产到品牌服务等所有价值链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与传统的纺织工业、产业或行业等概念相比,纺织经济这一新的概念突破了行业界限与价值隔离,将所有为纺织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或接受纺织产业影响的环节均视为纺织经济在不同阶段的价值环节。这也表明,纺织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成熟度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复杂科学理论认为,系统外延具有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处于演化之中。纺织经济系统同样如此,其内部关系紧密程度、行业主体、结构形态、升级重点、转型路径与战略、策略以及技术学习、推广模式等,都必须随着产业转移成熟度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

(二)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纺织经济发展阶段

上述分析表明,产业转移成熟度决定了特定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转移所需具备的条件,从而可以据此判断某一产业的发展阶段与水平。借鉴Peter Kilduf(2003)的纺织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分析了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纺织产业发展阶段关系组合,如图1所示。

图1 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与纺织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组合

1.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与纺织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波浪式上升递演关系。随着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与纺织经济的不断发展,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日益提高,要求通过一定的途径有效推进产业转移;而随着产业转移成熟度的提升,转出地的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若能顺势而为,则可成功地实施产业转移,优化纺织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从而推动纺织经济发展阶段逐级演进;相反,即使客观上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较高,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产业转移未能顺利推进,那么纺织经济发展就会受阻,其发展阶段就会滞后于应有水平。图1中虚线表示了上述两种不同的递演关系。例如,图1中的A、B两地产业转移成熟度相同,但由于纺织产业转移的效果存在差距,则导致A地纺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明显滞后于B点。

2.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与纺织经济发展的五阶段之间相互匹配、相互适应。在不同的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级别上,纺织经济在产品、产业成长、进出口量、产业策略、生产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显示了不同的阶段性形态与特征:(1)纺织经济的维生阶段。产业转移成熟度几乎为零,纺织经济处于自我维持阶段,原料以及产品销售基本上自给自足。在这一阶段,纺织产品主要是以天然纤维为原料手工生产的民族特色产品为主,纺织产业低速发展,进出口的数量极低;企业主要在本地生产经营,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时机远未形成。当然,这一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着影响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在图1中表现为维生阶段后期实线的微弱上升。(2)纺织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产品基本上是以天然纤维为主的纺织品,纺织产业的发展处于加速成长的后向整合期。纺织产业出口增长,服饰产品多样化发展,但本国或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纺织品的生产,且主要在本地进行生产制造,产业转移成熟度指数不高。(3)纺织经济多样化与整合阶段。产业转移的推力、拉力开始增强,纺织经济日益呈现出扩张型经济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一方面纺织产品的内容和范围更为宽广;另一方面纺织品在区域和产品上的多样性增强,企业需要调整和优化投资布局,以实现利润最大化。(4)纺织经济的高附加值阶段。随着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经验的积累以及前一阶段初步的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纺织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由大规模投资向高附加值转变。在这一阶段,纺织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增加,并开始向原创设计及自有品牌发展,迫切需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以支持纺织经济价值链实现区域整合。产业转移成熟度在四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提高,促进了纺织经济价值化形态的形成与发展。(5)纺织经济的创意整合阶段。当产业转移成熟度达到4级时,纺织经济进入了以创新、创意与设计为核心特征和内容的新阶段。纺织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结构优化以及将创意、创新、设计环节,品牌、营销、高端设计、信息服务发展成为纺织经济最主要的形态。

3.政策与环境对纺织产业转移和纺织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重要影响。图1中实线和虚线的交汇点表明,当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尽管由于市场缺陷可能导致产业转移的无序和低效,但只要政府、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外部力量能准确判断和选择转移的条件、时机与转出地,给予合理而及时的外部干预,产业结构调整与纺织经济的发展就有可能高度一致,通过企业的全面创新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使图1中的A、B点日益向C点趋近。

五、案例讨论:浙江省绍兴县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与纺织经济发展

绍兴县是中国纺织基地县,同时也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纺织业是绍兴县的支柱产业,全县规模以上纺织品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同类产品15%以上,绍兴县因而被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日均客流量达10万人次,全球每年有1/4的化纤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在此建立了产销关系。依据上述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理论分析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我们计算出绍兴县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② 如表4所示。

表4表明,现阶段绍兴县纺织产业转移成熟度的得分为4.8978,界于上述分级标准的2-3级之间,由此可以判断,目前绍兴县纺织产业正处于从多样化与整合向高附加值转变的阶段,相应地,纺织经济形态需要完成从投资扩张型向价值型形态的转换。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所有一级指标中,本地推力因素(3.8452)作用最为明显,其中的劳动力成本、土地制约以及政府产业升级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此外,在一级指标中,产业集聚不经济所带来的离心力因素和转入地的劳动力资源、原料、政策吸引等拉力因素也对绍兴县纺织产业转移具有重要影响。不过,从影响产业转移的负向因素来看,无论是转出地的阻力,还是转入地的斥力都对绍兴纺织产业转移构成了一定影响,其中转入地的斥力相对较大(0.9052),转入地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以及政府服务环境则是企业最为担心的方面。鉴此,当前绍兴县应紧密结合纺织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考虑纺织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时机,既要防止一成不变死守现有纺织产业格局的做法,也要杜绝急功近利地盲目转移中小企业生产能力的倾向,避免导致产业空心化。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有序地推进那些已经明显不具备生产成本优势的生产制造环节向周边以及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产品多元化整合与产学研联合,鼓励纺织业向产业价值链的设计与创意、技术创新、原料控制、品牌营销、现代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努力将绍兴县建设成为全国性的高端纺织品研发设计与先进制造中心、国际性的纺织品贸易中心、创意中心及品牌中心,总之,要通过转型升级,重构符合自身阶段性特点的价值型纺织经济体系。

六、结论与建议

一百多年来的外国经济史表明,纺织产业的国际或区际转移是纺织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和趋势,无论对转出地还是对转入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纺织产业转移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任何违背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做法都不利于纺织产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各部门必须科学判断和选择纺织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时机,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实现纺织产业转移模式创新。同时,必须大力推进国家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纺织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纺织经济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我国由纺织工业大国向纺织经济强国转变。只有完成上述两大转变与跃迁,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纺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各级政府在推动纺织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纺织经济体系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要按照产业成熟度的变化而动态变化。(1)如果本国或本地区的纺织产业尚处于产业转移成熟度0级阶段,此时纺织经济的主要形态是生产制造,关系较为松散的生产性作坊是主要经济主体。因此,政府应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引进更多纺织企业进入本地,建设和发展自给自足型的纺织经济系统。(2)如果本地纺织经济处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第1级,此时纺织企业的数量增加,但主导的经济形态依然是生产制造环节。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产业成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开拓市场,从而形成成长初期的本地型纺织经济体系。(3)当纺织经济系统处于产业转移成熟度较强的2级时,产业转移开始成为推进当地纺织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政府可以通过积极鼓励企业等开展区域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企业开展区际投资,扩大市场规模,实现纺织产品多样化生产与市场服务业发展,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扩张型纺织经济系统。(4)当产业转移成熟度达到3级时,生产、设计以及营销服务企业成为主要经济主体,相应的研发、设计以及品牌营销是该阶段主导型经济形态,不同主体之间基于合作利益的相互关系更为紧密,产业集群与各类高水平产业集聚区成为相关纺织产业协作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成为本地纺织经济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因此,在这一阶段,政府应积极谋划产业布局,有序有效地推动生产制造环节向其它地区转移,从而建设和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价值型纺织经济体系。(5)与产业转移程度最高级别相对应的纺织经济是一种以创新、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经济系统。此时,生产制造型企业已基本转移到其它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各类服务型企业或机构成为最为主要的经济主体,创意、品牌塑造营销以及“快时尚”设计等服务成为主导型经济形态。因此,此时政府应积极鼓励产业转移,引导纺织创意经济发展,建设创意中心,发展现代纺织服务经济集群,鼓励各类创新性企业网络学习与合作创新、设计,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性纺织经济系统。

收稿日期:2010-11-17

注释:

① 产业转移是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从转出地与转入地两个维度,构建产业转移成熟度理论模型及评价体系。在现实经济中,转出地与转入地可依据这一评价指标,分析和判断纺织产业转移的时间和条件,并据此对纺织经济的发展水平、结构、方向与路径,作出阶段性的引导与调整。

② 2009年3-6月,我们对绍兴县2500家纺织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特意在问卷中设计了受访企业对周边及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评价的题目,要求转出地企业评价转入地的产业基础和条件,从而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转出地的产业转移成熟度。这一部分关于产业转出地(绍兴县)与转入地的相关指标数值,均来自于对受访企业的问卷调查。虽然问卷没有具体选择特定的转入地,但我们认为,由转出地主体评价转入地整体的产业基础和条件更有利转出地客观准确地判断产业转移成熟度。

标签:;  ;  ;  ;  ;  ;  

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中国纺织经济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纺织经济为例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