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私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回顾与启示:中国私营经济曲折坎坷的百年发展史
走进近现代史领域,我们可发现,只有100多年发展史的中国私营经济却已历经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其它国家相比,中国私营经济发展历程之艰难和曲折实属举世罕见。
中国的私营经济是在一个十分不利的环境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萌生、发展的。当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第一批私营工业企业,如设于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伦章造纸厂、设于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等开始生成时,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税务税收等部门,并在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纺织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的直接掠夺,致使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加上封建生产关系基础——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以及在“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中生成的官僚资本的不断强大,迫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在狭小缝隙中艰难地生存并缓慢地发展着。到中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了全部工业资本2/3左右,在工矿和交通运输方面甚至达到80%左右,极大地抑制了私人经济的发展。至此,主要以民族资本形式存在的中国私营经济在70-80年间的发展中,难有大业可谈。据中国解放初期的统计,当时全国共有私人资本主义工业企业12万余户,职工164万人,约占全国从业人口的20%,与官僚资本相比,规模显得十分弱小,且技术上也显得比较落后。
与此不同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民政府帮助下,私营经济特别是私营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到1952年底,公私合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10%左右上升到34.7%。这是中国私营经济发展比较辉煌的时期。
在此以后,私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大波折。1952年底制定的过度时期总路线使私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历史大误区。由于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正确认识和当时“左”的思想的影响,使原本打算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内逐步完成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即私营经济的改造,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从此以后,私营经济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绝迹了近30年。到1983年,我国政府明文规定,允许个体户、专业户请帮工,私营经济才在个体户、专业户的名下又开始了一个萌生与发展的新时期。但此时毕竟还没有提到私营经济的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三大和十五大逐步使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私营经济销声匿迹30年后又重新提出发展私营经济的方针和政策,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7月1日《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它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步入依法发展的轨道。十五大将私营经济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下来,并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修改的宪法中体现出来,为私营经济的新发展铺平了道路,使私营经济的新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
私营经济坎坷发展百年史的回顾使我们有如下认识。其一,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应允许其有新的发展。其二,对于外国资本的进入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应持以科学地态度,不可盲目地推崇和排斥。其三,我国的私营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源,但尚处于十分幼稚、脆弱的发展时期,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呵护。其四,发展私营经济应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能只搞家族式一种模式,可选择合股经营、合作经营,也可搞公私联营,但必须摘掉“红帽子”。
二、保障与限制:私营经济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张国平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著书《经济环境论》,专题分析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条件,并将其归纳为市场发育、产权制度和宏观调控等三个方面,这是卓有见地的。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私营经济将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而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将为这一新发展的实现提供必备的条件,且是其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有利条件。这应从政治法律、经济环境和包括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在内的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政治法律环境方面看,相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而言,时下的条件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在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将上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式写入宪法。确立了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稳定发展的可能性。私营经济从原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异己力量”变为“同盟军”。如此认定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现在的政治法律环境更有利于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经济环境方面看,时下私营经济所处的条件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发展时期无法比拟的。从国内方面分析,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结构和体系;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初具规模;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则正在发育之中,按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调整的国有经济,除在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等四大领域保持控制力外,在其它领域中将要逐步收缩或退出,这将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外,外国资本进入带来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科学工艺也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学习的样板。这些均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从国际经济发展方面分析,中国加入WTO以后,私营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获得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国家正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私营经济推向国际市场,私营经济将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新的机遇。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实现了对历史任何时期的超越,可为私营经济的亲发展创造适宜的思想文化氛围。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私营经济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对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以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已不容置疑地受到人们的赞赏。尽管人们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尚存一定的疑虑,但应创造条件使其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的观点已在较大范围内形成共识。这将会在今后若干年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形成更有利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当然,也应看到,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的将个私经济视为“洪水猛兽”的极“左”价值判断和取向,以及俗将其彻底铲除的政策主张,还有在此种文化观念中形成的对私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虽已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在迅速减少,但对发展私营经济认识上的“误区”和“盲点”仍将在一定范围存在,这是本文后面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
对发展私营经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也是关于私营经济发展之社会环境研究的题中之意。从私营企业自身发展看,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大多都起点低、发展历史短(现存的私营企业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史),因此,普遍存在着水平低、档次低、技术落后、规模狭小等问题。在管理上也普遍存在家族化管理和管理者自身素质低下等问题。这是制约私营经济新发展的企业内部因素。从外部环境方面看,也存在不利于私营经济新发展的诸多限制。在认识上,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对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担忧,如“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会不会威胁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不会影响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私营经济壮大后,在谋求政治上发展时会不会影响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私营经济的发展将使人们在收入方面的差距拉大,如此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私营经济的发展会不会使工人阶级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有所改变”等等。这些忧虑和担心,或多或少转化为影响私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看,对私营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职能与手段还不健全、不完善;有关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到位;在一些环节和地区还存在着对私营经济的乱收费和滥摊派的问题。这些将不同程度地对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限制。
三、调整与选择:适合私营经济新发展的政策与产业方向
发展包括增长、提高和结构优化,面对私营经济新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其增长、提高和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须对相关的观念、政策和经济发展方略作出调整。
其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在经济发展方面彻底消除对私营经济的所有制歧视。其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不分所有制、“一视同仁”作为这一政策的基本导向目标之一。其三,调整金融政策,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私营经济和小企业在资金的借贷方面获得较为宽松的待遇,逐步建立起为此类企业服务的金融支持体系。
毫无疑问,对于新的经济增长源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包括其产业方向上的选择、拓展和产业结构上的升级等问题。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历史较短,这些刚刚从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和个体经济脱胎出来的经济形式,显现出原始性和落后性特征。由于积累规模、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它们最初的生成和发展大多在流通领域、在农村,虽然已经有近20年的成长期,但若完全靠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完成它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技术水平向高技术水平的拓展,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政府和社会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和支持。
其一,调整、解除有关限制和市场准入壁垒,使私营经济有更宽的投资领域。根据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考虑允许私营经济在较多领域拓展。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私营经济在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纺织业、机械加工业和建筑业等领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应视不同的情况允许它们向新的领域和产业拓展,在这些领域增加新的经济增长源。但进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有一定难度的,私营经济不能进入这些领域,它们可采取参股、联合投资等方式进入包括电站、供电网络、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建设、通讯网络建设等领域,也可在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然而,其主体部分还是应在一些中间型技术行业和领域中发展,因为,它们在资本规模、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尚须进一步积累和提高。这些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真正给予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以“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要打破这些领域仍然存在的对私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壁垒,引导和推动它们有序进入这些领域。
其二,私营经济的产业方向选择、拓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中进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不仅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中存在倾斜,在包括所有制结构在内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中也存在倾斜,且是一个过度倾斜。前一种倾斜,不论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无论它是适度的还是过度的,都已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调整;但是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在所有制结构上的倾斜配置还没有作到有效调整,对私营经济的资源配置不要说倾斜,真正作到“一视同仁”也还有一段路要走。这也是我们要加大对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原因所在。
其三,私营经济的产业方向选择、拓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将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和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中得到实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持久性特征,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而且其绝对量也在不断增长。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较低,综合素质较差,但他们却是私营企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此状态将长期制约着农村中私营经济在产业方向上的拓展和结构上的升级。为此,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政府应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采取断然措施改革教育和培训制度,改变过去片面鼓励获取大学文凭,重文凭轻能力的倾向,重视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开发;重视经营管理能力的开发;更要重视人力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以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私营企业尤其是私营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应予以更多关心的薄弱方面。但是,无论怎样,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年历程中必将实现一个新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能自立于世界经济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