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_中国新闻奖论文

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_中国新闻奖论文

也谈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也谈论文,新闻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评选,始于1980年评选全国好新闻(1991年改为中国新闻奖)。16年来,这一评奖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评奖活动,使之更完善、更科学、更合理,是亟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我以为,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在评选项目、评选办法等方面虽作过一些调整,但与新闻改革的进展相比显得相对滞后。比如,报纸、通讯社的评奖项目,1980年为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五类;1981年增加了来信;1982年又增加了新闻漫画和版面;到1988年,发展到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来信、版面、专栏、标题、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十类;1991年举行的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设了消息、通讯、言论、报纸版面(要闻版)、新闻摄影五个奖项;第二年增加了新闻漫画;到1996年评选项目仍是如此,没有变化。又如,评选标准中的文字稿字数,1991年规定消息600字以内,通讯2000字以内,评论800字以内。1992年即改为消息1000字以内,通讯3000字以内,言论2000字以内。此规定一直延续至今。此外,评奖数量、指标分配、参评程序也是几年不变。参评程序也一直是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初评,按规定的分配数额向上选送,由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定评。

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项目、评选办法、评奖数量、指标分配和参评程序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以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是完全正确的。但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多大变化,就值得考虑了。新闻改革在不断深化,新闻报道的样式在不断创新,我们的新闻评奖不能总是用好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眼光去看待它、评判它,那样会冷落相当一部分优秀作品,束缚新闻界的创造精神。

为了使新闻奖评选工作跟上新闻改革的步伐,笔者冒昧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领导和新闻界同仁的关注。

第一,增加报纸、通讯社的评奖项目,从现行的6个增至16个。

1.短新闻奖。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在评选结束后联名呼吁多发短消息和现场短新闻,各种新闻评奖活动应采取鼓励短新闻作品的办法。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从第二届评选开始,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不仅没有采取措施鼓励短新闻,反而大大放宽了文字稿的字数限制。结果是长稿越来越多,短稿越来越少。到第六届评选时,500字以下获一等奖的消息一篇也没有,获二等奖的也只有两篇,而450字以下的获奖作品根本就难觅踪迹。为了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建议专设“短新闻奖”,包括短消息和短通讯,字数限制在450字以内。不采取这一硬性措施,“多发短消息”将永远是一句空话。

2.一般消息奖。评选字数在450—1000字的各类消息。

3.一般通讯奖。评选字数在450—3000字的各类通讯。

4.系列报道奖。系列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报道重大新闻、反映重大问题的一个新闻品种,已为社会和新闻界认可。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仅允许以其中一篇代表作参加通讯的评选是不恰当的。系列报道完全应该以完整的形象参加评选,当然,可以对其中单篇的字数加以限制。

5.批评报道奖。批评难,批评报道更难。但不能因为难就不搞,应该鼓励新闻媒介在弄清事实的前提下,进行舆论监督。当然,批评报道要讲究艺术,讲究方式,有利于安全团结和社会稳定。这就有必要专设一个批评报道奖,看谁的批评报道既有战斗力,又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6.新闻调查奖。用于鼓励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映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提出合乎实际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和决策部门参考。

7.读者来信奖。评选有分量、有深度并取得好的社会效果的来信。

8.言论奖。包括单篇言论和系列言论。系列言论近几年异军突起,比单篇言论影响更大,效果更好,也为读者认同,把它排除在评奖之外,是不公平的。

9.版面奖。不只是要闻版,其他新闻版和带新闻性的专版均应允许参评。否则,这些牍面的编辑永远不能在本职工作范围内获全国性奖励。

10.专栏奖。好的专栏凝聚着编辑辛勤劳动的汗水,其社会效果有目共睹,不把它列入评奖项目确实说不过去。

11.专刊奖。近几年,专刊发展势头很猛,不少报纸的专刊策划很成功,内容新,形式美,影响大,效果好。把专刊列入中国新闻奖评选项目,一定会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办出更多更好的专刊。

12.新闻标题奖。这一奖项以前设过,后来不知为什么取消了。新闻标题是报纸的“眼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版面质量的高低。羊城晚报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标题确实好,令人读来意趣横生。有些报纸的标题,严肃古板,枯燥乏味,一行题十几个字,让人看了头疼,兴致全无。设立标题奖,对鼓励编辑精心制作好标题,提高报纸的质量,一定会有促进作用。

13.新闻摄影奖。用于评选单幅、多幅、组合的优秀新闻照片。

14.新闻漫画奖。以此倡导和鼓励作者多画、报纸多登新闻漫画。

15.特别奖。用于评选不便纳入以上项目但又确系精品的新闻作品,包括报道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反映重大问题的超长稿,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采写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新闻作品,在某一方面具有创造性、且颇有价值的稿件等等。

16.新闻论著奖。奖优秀新闻论著的评选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活动,必然会推进新闻理论的繁荣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以上16个项目,评奖总数能事定在160个左右(广播电视部分不在此列),具体分到各个项目有多有少。短新闻奖数量应该最多,特别奖应该最少,其它奖项也要拉开差距。每年评奖结束,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视部分最好分开出书,不要混在一起,以便于不同媒介的采编人员学习、借鉴与自己相关的新闻精品。

第二,取消评奖的等级。

历届中国新闻奖都分成一、二、三等奖三个等级。笔者建议今后取消这一做法,采取人选的方式,所有人选的作品都处在同一地位、同一等级。

新闻作品不是工业产品,无法用仪表测定质量。评委靠投票勉强定下来,也未必合理。特别是有些地方搞对等式比较,就更不伦不类。比如,说省级一等奖相当于全国二等奖,地市级二等奖相当于省级三等奖,其实并没有哪个权威部门作出过此项规定。

取消中国新闻奖的等级,是不是就没有等级了呢?不是。实际上,不同级别的新闻奖就是等级。中国新闻奖算一等,省、地、县级新闻奖就算二、三、四等。每个新闻单位都评奖,只要作品质量过硬,大家都有获奖机会。

这里,有一个观点需要说明一下,我不大同意有同志提出的在中国新闻奖的总项下分设中央级、省市级、地市级、专业类等不同级别不同类型评选组的主张。我觉得那不叫中国新闻奖了。中国新闻奖就应该是全国所有大大小小新闻单位的优秀稿中都在一起评奖。不能因为级别不同、影响不同就把它们分开评奖。不同级别新闻单位的稿件在一起参评,主要不是让它们比谁的社会效果大,而应该比谁的主题深刻、题材新鲜、写作精美。基层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如果能够克服偏居一隅带来的局限,大处着眼,往深处开掘,完全可以写出具有全国性意义的高质量新闻作品。担心下面新闻瓣作品没有上面新闻单位的作品影响大,把它们割裂开来,让它们分头评奖,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第三,强化学术气氛,把写作水平放在评奖标准的首位。

评选优秀新闻作品与其他学科的评奖活动一样,应该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这就要求优秀新闻作品在写作上应该是精品。既然是精品,当然应该符合导向正确、主题深刻、选材精当、结构合理、语言简洁优美等条件。只要有一点可以挑剔的地方,就不能入选,这一点应该严格把关。在以往的各级好新闻评选中,存在着两种值得商榷的倾向。一种是有的作品主题重大,选材也不错,尽管文字粗糙,甚至有明显的语病,也评上了好新闻。另一种是有的作品报道的新闻事件本身十分感人,尽管写作上没有什么特色,也被评为好新闻。我甚至觉得,现在评好新闻好像是评好的新闻事件、评好的典型,而不是评好的新闻作品,不是评新闻写作的质量。

关于社会效果,我以为应该看作品在媒体覆盖范围内的影响。一张县报上登的某篇作品,在本县范围内起了好的作用,推动了工作,就应承认它的社会效果好,不能说它的覆盖面不如省报就予以否认。另一方面,也不能把社会效果这条标准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社会效果有时候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明显反映出来,很多好作品的影响是潜在的。何况,我们说某篇作品社会效果好,有时候也不见得是那么一回事,,往往是一种自我感觉,没有多少科学依据。所以,评好新闻还是要着重看写作,看作者的眼力和功底。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在基层,在群众中,不是凭机遇,凭所在媒体的级别,凭领导的安排,而是凭自己的理论修养、新闻繁感和写作水平,凭自己的艰苦劳动,发现、挖掘并写出了主题好、题材鲜、手法新的好新闻,那才是真本事。他们的作品获奖,才真正叫人口服心服。

第四,扩大参评渠道,改进评奖办法。

建议改变参评方式,变各级记协逐级上报为新闻单位和个人直接申报。全国评奖结束后、省市、地市、县市级新闻奖逐级开评。这样可以避免遗漏真正的好新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直接参加全国性评奖。为了控制因此可能出现的参评稿过多过滥现象,可以考虑收取较多的参评费,打消有人要试一试、碰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即使要去试,也要准备付出代价。

这样参评稿的数量可能会因此大大增多,加重评委的工作量。怎么办?我觉得建立中国新闻奖评选的常设机构是一个好主意。为了不致于使评委的负担过重,建议改一次性看稿、评稿为日常看稿、一次性评稿。为此,有必要创办一份《中国新闻奖评选月刊》。新闻单位和个人可以随时向评委会寄去参评稿,常设机构平时就做筛选工作,明显不合格的淘汰掉,有一定竞争力的就登在当月的《月刊》上。对于系列报道和超长稿,一般不登原文,只登简介。这样,所有评委和新闻界同仁平时都可以看到这些稿件。一年下来,评委们集中评议就有了基础,定评时间也可以大大提前。最后,说一说参评稿的编辑署名问题。我认为稿件参评时编辑若要署名申报编辑奖,就应该附上原稿。有的记者、通讯员的稿件本身质量很高,编辑没作什么改动,这样的稿件送评时编辑就不应署名,因为他没有付出有价值的劳动。有的稿件凭自身的质量不能获奖,但编辑精编细改,甚至与作者反复研讨,帮助提炼主题,补充材料,调整结构,净化语言,使之达到子参评水准。这需要附上原稿,让评委看看你是如何付出劳动的。

标签:;  ;  

论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_中国新闻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