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导意见”为指导改革语文入学考试&浅析中学入学考试语文改革的方向_中考论文

以“指导意见”为指导改革语文入学考试&浅析中学入学考试语文改革的方向_中考论文

遵循“指导意见”改革语文中考——中考语文改革导向评析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语文论文,导向论文,指导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试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语文考试改革又是各学科的先行者。

1998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了《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第七个市(区)为全国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单位。1999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随文附发《全国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综述》。2000年3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随文附发《1999年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报告》。近三年来,教育部逐步加大了对中考改革的指导力度。

《指导意见》指出,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各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是: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指导意见》根据试点经验和1999年试题评价报告,对语文学科命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

根据上述考试改革、中考命题和语文中考命题三个层面的指导思想,审视2000年全国各地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语文试题,都在朝着教育部要求的方向努力前进,有的改革力度相当大。我们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作点总体评析,可以从中预测中考改革的导向。

一、考试范围:突出“基本课文”重围

1963年5月,建国后教育部制订的第一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了“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其中初、高中各编入课文180篇,高中文言文数量逐渐增多。1978年3月的大纲在附录中列出“各年级读写训练要求和课文初选目录”,初中三年152课,高中二年96课。1986年大纲改为“教材基本篇目”,初中110课(有的一课含2篇短文或4-5首诗歌),高中80课。1990年大纲(修订本)改称“基本课文篇目”,初中100课,高中70课。1992年6月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篇目”计108课。1995年1月实行新工时制后减去9课,近年各省市为减轻学生负担又减去若干课。

近四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几经修订、改版,但“基本课文”作为编写教材、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基本未变。直到2000年一些命题单位(如河南省教委)的中考文件仍然规定:按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命题“涉及课文内容的试题,其范围不超出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

近年来,大家逐渐认识到,中考语文的考试范围限在大纲规定的不到100篇“基本课文”内,圈子太小,篇目太少,视野太窄,束缚太多。由于应试倾向的影响,有些地区和学校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只考“基本课文”的直接后果,在语文中考试题中,表现为大量“撞车”,每年都有不少课文甚至同一语段被多家单位选作命题材料,尤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甚,因为这两种体裁的“基本课文”就那么十来篇。其中的“命题点”早已出滥了,师生也早已背熟了。在语文教学中,则是不教或不认真学课本中的非基本课文,造成学生读书太少,语文素养不高。有鉴于此,近几年来,不少命题单位早已突破“基本课文”的束缚,在中考命题中多少不等地选用课外文字材料。

2000年由于教育部“指导意见”的推动,中考必须“依纲扣本”、试题必须来自“基本课文”的观念受到冲击,实现了阅读命题材料由课内为主向“课外文字材料为主”的战略大转移。上海市、北京海淀区等地试题,阅读命题材料全部选自课外。这一变化,将给今后初中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影响。虽然近两年的中考还应依据1992年的大纲(这两届学生学的是依据这个大纲于1994年开始启用的教材),但其“基本课文”对命题范围的约束力显然大大减少,甚至不起作用。

另一方面,2000年3月颁发的大纲试用修订版,已取消“基本课文”而代之以“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以说近两年内“基本课文”在教学中仍应重视,而在中考时已名存实亡。

二、考试内容:简化知识,强调能力

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三方面,共有20项要求。往年有些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的知识部分出得很细,凡大纲规定的知识项目都涉及,几乎无一遗漏,知识的“覆盖面”很宽。近年来渐渐形成共识:语文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也不是必须以知识为前提条件,上海等地早已不单设语文知识项目。

教育部2000年《指导意见》要求: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为中考语文命题强调能力考查指明了方向。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2000年中考语文试题普遍简化了语文知识试题,题量减少,分量减轻,不再面面俱到地考查。考查重点也趋向于知识的实际运用,单纯识别、记忆的题目大大减少。各地考查读写能力的试题比重增加,难度也稍有提高。考查在言语交际和读写实践中的语文能力必将成为中考试题的主流。

三、试题结构:差别较大,趋向简化

因各地考试目的、性质不同,有的为升学,有的为毕业,有的两试合一,所以试题结构差别较大,分值也不同。

升学考试题大多分为三或四个部分。如山东省满分100分,分为积累与运用(10)、文言文阅读(10)、现代文阅读(40)、作文(40)四个部分。河北省满分120分,分为知识运用(15)、阅读(文言10,现代45)、作文(50)三部分。上海市满分120分,只有阅读(文言12,现代46)、作文(62)两部分,结构最简约。重庆市满分120分,分五个部分:积累·听说(12)、文言文阅读(12)、比较阅读(22)、记叙文阅读(24)和写作(50),把现代文阅读一分为二,各有侧重。武汉市满分120分,分为课文内容考查(20)、阅读能力考查(40)、写作能力考查(60)。“课文内容”单独列项,以示与“课外”的区别,也很醒目。太原、阳泉市满分130分,分为听力测试(10)、语言积累和运用(15)、阅读能力(50)、写作能力(55)。“听力测试”单列,以示强调。

毕业会考题结构与升学题大致相同。如长沙市满分100分,分为知识运用(10)、默写课文(6)、阅读(34)、作文(50)四个部分。默写课文占分虽不多,但单独列项,突出了其重要地位。

两试合一的试题大多分为1、2卷或A、B卷、如北京市海淀区满分150分,第1卷为基础知识及运用(30),第2卷为阅读(60),第3卷为作文(60),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七个大题,38个小题,结构比较复杂。天津市满分120分,第1卷包括语言积累和运用(30)、文言文阅读(14)、现代文阅读(26)三个部分,第2卷为作文(50)。杭州市全卷180分:试卷Ⅰ共36分,为12道选择题;试卷Ⅱ共84分,包括现代文阅读(24)、文言文阅读(10)、大小作文(50);另有升高中加试题60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2)、现代文阅读(18)、作文(30)。时间150分钟,结构层次较多。四川省和烟台市都分A卷和B卷,A卷100分考生都作,B卷50分为升学考生加试题。但二者的具体内容又有不同。

总之,目前各地试题结构呈百花齐放态势,有简有繁。前几年社会批评语文试题太长,戏称为“哈达卷”,因而趋向简化是人心所向。

四、题型比例: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1998年4月教育部基教司《指导意见》已要求“题型要适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控制客观题的题量”。1999年4月教育部《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文科要严格控制客观题的比例,提高客观题的效度”。2000年3月教育部《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应根据学科特点处理好客观题与主观题的比例。”语文学科考试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命题的必然发展趋势。

但由于各地主客观题分值比例的基础差异很大,2000年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北京市海淀区,满分150分、仅选择题就有17题38分,占25%;而上海市仅1题2分,占1.6%;烟台市、吉林省均为150分满分,都没有一道选择题。考虑到选择题在某些地区中考语文试题中曾高达50%以上,近年比例已明显呈下降趋势。

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组的《评价报告》指出: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否受阅卷者的个人倾向(影响)来区分主观题和客观题。按这一标准,客观题应包括选择题、是非题(或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有标准答案)等;主观题则主要包括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解答题、证明题、作文题等,如果按国际通用的标准区分客观题和主观题,语文试题中的主观题主要有解答题(答案不惟一)和作文题。

目前多数命题单位都把填空、简答题算作主观题。按国际通用标准,不少单位的客观题的比例仍稍高,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题量的多少与题型有一定联系,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多,题量就大,反之,题量就小。2000年试题数量的差距也较大:多的如北京海淀区38题,泉州市40题,四川省45题;少的如重庆市、南京市各22题;多数在25-30题之间。随着客观题的减少,试题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从各地反馈情况看,对2000年中考语文改革大多持肯定态度。即使改革力度较大的地区,也有能力承受。估计2001年中考语文改革将沿着既定方向继续前进,不少地区将会加大改革力度。

标签:;  ;  ;  

以“指导意见”为指导改革语文入学考试&浅析中学入学考试语文改革的方向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