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听教育概论”教学初探_地理论文

地理‘电教引探法’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教论文,地理论文,引探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化教学深入学科领域以后,必然导致教材系统、教学方法、课堂结构和信息传播等课堂教学因素的变化。如果运用电教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以适应现代教育之需要,乃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这是一项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既要有理论指导,又必须实验先行。为此,我们立足于中学地理教学实际,从电教教材建设、媒体组合、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结构模式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以求探索规律,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本文着重从地理“电教引探法”教学模式的确立、使用方式和教学原则等方面谈点认识。

一、什么是地理“电教引探法”教学

地理“电教引探法”教学简单地解释,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运用电教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提供设有问题和富有启发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图:

该模式的内涵及操作程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运用电教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向学生提出问题(伏疑引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疑读文,议论解疑,进行“初探”,教师适时点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初级层次(知识、理解)。在初探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再提出新问题,引思设疑,学生议论解疑,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体系的高一级层次(应用、分析)。

二、为什么要使用地理“电教引探法”教学

“电教引探法”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称为主体能力,即包括积极性、自主性和个体在内的一种创造性的能动活动。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实践,同样应该发挥其主体能力。“电教引探法”教学就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它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为目标,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按此种模式进行教学,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电教媒体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教师或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问题(伏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质疑(勤于思考,提出问题),带疑探究,议论解疑,从而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情感参与,而且行为参与,当然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同时培养了能力,而能力又可转化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形成知识与能力同步推进的良性循环。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整体功能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加上各部分联结的功能。一定的功能总是由相应的结构产生的,而且是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因此,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互相制约。这正是“地理电教引探法”教学模式确立的理论依据之一,因为教师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媒体的选择、组合,又要设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根据课内的反馈信息,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解决好信息的变换、传输和输入等问题,让教师、学生、知识、媒体四者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各要素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这样,模式的结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智力的发展,也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一般认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激励行为,“电教引探法”教学正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引起好奇心理和探索兴趣的情景,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查疑、解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迎合学生心理之所求。学生乐于探索,当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运用“电教引探法”进行地理教学

科学的教学模式,为教学设计了一个良好的框架,但要充分发挥其功能,教师还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类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构思,组织好教学过程,使其模式的整体功能得到充实,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归纳起来“电教引探法”一般有如下几种“引探”方式:

①“激发式” 即新课开始之前,运用电教媒体或语言,提出问题或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内部动因。例如,分析非洲“萨瓦纳气候”的成因,教师首先用幻灯片映出萨瓦纳气候冬夏两季的景观图,并用语言作简练而形象的描述,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萨瓦纳气候会有干湿季之分?波巴布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态特征?”这样引入新课,学生的求知愿望一定会油然而生,产生探索的心理。

②“导读式” 新课开始后,对于教材中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或地理事物,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播,而是“设纲列目”,指明学习要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疑读文、质疑,老师在关键处点拨,然后组织学生议论解疑,最后教师小结,对教材的难点着重讲解,对重点重复强调,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例如:讲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宇航员乘坐航天飞机奔向太空,在登天的过程中,大气层的温度和天气会有变化吗?”多数学生认为是有变化的,但是什么变化?从哪些方面去说明变化?为什么会有变化?不清楚。此时,教师进行导读,列出阅读纲目和比较要点:a、了解大气圈的层次;b、分析各层的特点时要从厚度、温度变化、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找出原因。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带疑读文,比较分析,教师适时点拨,有机地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阅读完后,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在黑板上列表综合比较,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痕迹。

③“引探式” 新课讲授中,要设计符合认识规律又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引思”灯片或启发性语言,开拓学生思路,给学生的思维指航导向,学生按照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抽象、判断。教师组织学生答疑、解疑,并根据学生议论的情况,适时引导指点。例如:学习“海水的盐度”时,要求学生比较不同海域的盐度高低,学生往往思路混乱,不会比较,教师在此时用灯片点拨引思(见灯片内容)。

学生根据思维方法,议论解疑,比较分析,作出判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的情况,适时点拨,促使问题解决。

④“检测式” 讲授新课结束,学生在心理上出现满足,甚至注意力也开始分散,兴趣降低,为了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向“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高度发展,教师设计好难度适中、有一定灵活度的“设疑”灯片进行检测,这样可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推向一个高潮。此类“设疑”灯片分基础知识检查和能力训练两种,前者是将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改变输出形式或重新组合,让学生回答,查漏补缺,使学生再一次得到补救和深化,达到巩固概念,强化记忆之目的。例如:讲完“气旋与反气旋”后用灯片“设疑(见下图):

后者是设计实践性强,灵活性大,涉及面广的问题,让学生参与争辩,分析评价,从而促使思维升华,提高能力。例如:学完“地球的公转”一文后,要求学生回答“设疑”灯片中的有关问题。(见下图)

“检测式”方法也可用于授新课前,其作用主要是温故知新,检查学生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是复习与本节课相关联的知识,为讲授新课进行“铺路”。

四、运用“电教引探法”教学的原则

运用“电教引探法”进行教学,课堂结构已发生变化,一是电教媒体已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大大加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遵循科学性、教育性、目的性、系统性等普遍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阶段性原则 即根据学生认识的层次和思维特点,秉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有目的分阶段进行引探设疑,做到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形成递进梯度。

2.适度性原则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编制“引思”、“设疑”灯片,或用语言提出问题,都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做到符合学情,难易适度。例如同样是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的成因,“引思”灯片的设计就不相同,初中学生只要求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性质等因素进行分析,而高中却要求学生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等自然因素和工农业生产、植树造林等社会因素进行全面探究。

3.指导性原则 运用“电教引探法”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作用除了进行信息编码和必要的讲解外,最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单纯的直接传播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交给学生以“点金术”,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会学”的本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播知识的高密度。

4.精练性原则 “电教引探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但如果不善于控制,处处设问,面面俱到,往往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因此,引探务必精练,有效控制,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直插要害,埋伏疑点,导思点拨。

5.交通性原则 进行课堂教学,要有一个模式,但又不能模式化,教师要善于变通,灵活运用;讲授新课,导读、引思的比重大;复习课时,伏疑、检测的分量重。

6.高效率原则 电教进入教学过程以后,表现出来的独特优势之一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容量大,二是声形并茂,视听结合,感染力强。因此教师在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时,更要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加快传播速度,增加课堂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发挥45分钟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初步掌握了“电教引探法”的一些规律,总结了一些使用原则和方法,并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益。

标签:;  ;  ;  

地理“视听教育概论”教学初探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