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_形态学论文

文化与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_形态学论文

文化与文化形态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学论文,文化论文,东西方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动物因为没有意识,因此无文化可言。自从有了人也就有了人 的文化。文化与人的联系,表现在文化与人性的联系。文化与人性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文化是人性的外在表现,人性是文化的内在本质。因此人或人性的 演进与文化的演进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既然人性或文化有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若干阶段的区分,而每 一个阶段又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外貌,这些不同的外貌就使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化形态 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总体以及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形态并将它们相互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文化形态比较的是摩尔根。摩尔根在《 古代 社会》一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形态”的概念,但它实际上包含了文化形态的思想, 并用这一思想对人类自最初以来的文化发展形态作了划分。摩尔根认为,人类文化的进步是 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的。自古以来,“人类有一部分生活在蒙昧状态中,有一部分生活在 野蛮状态中,还有一部分生活在文明状态中,这是无可否认的;这三种不同的社会状态以必 然而又自然的前进顺序彼此衔接起来,这同样也是无可否认的。”(注: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页。

)摩尔根不仅将人类文 化的发展作了如上三种粗线条的划分,而且在此基础上,根据人性一致的原则,还将人类文 化形态的发展作了更为具体的划分。根据他的划分,人类文化从低到高共经历了七个阶段: (一)低级蒙昧社会;(二)中级蒙昧社会;(三)高级蒙昧社会;(四)低级野蛮社会;(五)中级 野蛮社会;(六)高级野蛮社会;(七)文明社会。(注: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3页。)摩尔根对人类文化形态的这种无论粗线 条的还是细线条的划分都不是主观臆测的,而是以生产工具的质料和形式、种植和养殖的品 种和方式以及血族关系和婚姻形式等客观标准为依据的,因此是科学的、可靠的。摩尔根在 对地球上各地区文化形态的发展作了上述划分以后得出结论说:“东半球和西半球处于同一 阶段的文化无疑地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在于两个大陆的自然资源有所不同;但就大体而言, 处于相应级别的社会状态基本上总还是类似的。”

(注: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5页。)这就是摩尔根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如 前所说,摩尔根虽然没有提出文化形态学这一概念,但他提出了并且正确地运用了文化形态 学的方法,如果后来者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摩尔根的方法,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应该 不成问题。可惜后来者们把摩尔根的这一方法置之脑后,致使今天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 出现相当混乱的局面。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应该把《古代社会》一书在建构文化形态 学方面的意义估计过高。顾名思义,《古代社会》主要是研究古代社会即蒙昧时期和野蛮时 期各地区的文化形态及其比较的,而对文明时期的各地区的文化形态问题则是一带而过,虽 然我们不能以此责怪该书的作者,因为他面临着他要解决的任务。但是说摩尔根没有完成文 明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态的比较和分析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这不是他所面临的任务。

其实,早在摩尔根之前,便有人用比较晦涩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形态学理论,此人便 是黑格尔。

(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发表于1877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发表于1837年。)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存在,但在世界历史的行 程中,每一个民族的精神都是特殊的,就像每一个个人都是特殊的一样。“因为世界历史是 ‘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发展阶 段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这些阶段的各种形态就是世界历史上各种的‘民族精神 ’;就是它们的道德生活、它们的政府、它们的艺术、宗教和科学的特殊性。”

(注: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93~94页。)黑格尔 根据他所确定的区分世界历史的基本原则,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东方世 界;(二)希腊世界;(三)罗马世界;(四)日耳曼世界。并且认为,东方世界是历史的幼年时 代;希腊世界是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世界是历史的壮年时代;日耳曼世界是历史的老年时 代——老年并不意味着衰老,而意味着智力的成熟

(注: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28~505页。)。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 从‘东方’到‘西方’,因为欧洲绝对地是历史的终点,亚洲是起点”,“历史是有一个决 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

(注: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48页。)。

与摩尔根相比,黑格尔的历史形态理论的长处在于它直接以文明时期的历史形态为研究对 象,因此可以直接为我们进行文明时期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提供方法论原则。而且,它关于 所谓民族精神的特殊性就是普遍人性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表现形态的观点是正确的且深 刻的,为我们理解各民族精神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黑格尔的历史形态理论当然也 有缺点,但其缺点并非如某些批评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什么以绝对精神的发展为划分历史发 展阶段的标准的唯心主义。其实,是以精神为标准还是以物质为标准来划分历史阶段并不是 问题的关键所在,精神的角度和物质的角度都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 标准,对世界历史的划分得出了几乎与黑格尔完全相同的结论。

(注: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世界历史依次经过东方的、希腊的、罗马的和日耳曼的等 几个阶段;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生产方式依次经过亚细亚的、古代的 、封建的以及资产阶级的等几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卷 ,第83页)。二者的结论完全相同。)黑格尔的历史形态理论 的主要缺点在于如下两点:第一,它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总 的说来可以归结为东方和西方。它认为世界历史是从“东方”开始的,历史有一个决定的“ 东方”,就是亚细亚,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这里的“东方”或“亚细亚”是历史的概念而 非地理的概念。就是说,地理上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历史上都是从“东方”或“亚细亚 ”即从狩猎、游牧和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的,因此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它认为“欧洲绝对 地是历史的终点”,这一看法就很成问题了。这一看法的错误的实质与其说是西方中心论的 ,倒不如说是西方终结论的。这一看法反映了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历史发展的一种直线性 观点,反映了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乐观主义情绪。虽然在 黑格尔的时代西方文化并未显出没落的征兆,我们也不能以后来历史的发展而苛求古人,但 毕竟他的历史形态学理论不能解释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来西方文化所发生的新的转折。从 这 一点来说,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理论不能不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第二,他的历史形态学 理论的另一个缺点就是过于屈就于历史而缺少哲学的抽象。它把世界历史的进程划分为东方 的、希腊的、罗马的和日耳曼的四个阶段,这种划分一是以西欧历史发展的编年史的顺序为 依据的,同时这种划分中的有些概念比如“东方的”和“日耳曼的”,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上 并存的大民族,这样就使人很难对这四种历史形态进行准确的归类,并且很难说清这四种历 史 形态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因为在黑格尔的分析中,日耳曼世界也有它的“东方的”阶段,而 这个“东方的”阶段比希腊-罗马的发展水平还低

(注:黑格尔指出,在日耳曼世界的总体领域里,也曾经存在过东方世界的特征。比如,“查 理曼时代可以和波斯帝国相比拟”,只有查理五世以前的时代才可以同希腊世界相对照,而 可以同罗马世界相比拟的日耳曼世界的第三个时期只是从宗教改革以后才开始的。《(历史 哲学》第391~392页))。依据汤因比的看法,希腊-罗马文化 是西欧历史上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商文化浪潮

(注: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上册,第292页。),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欧 洲中世纪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是对希腊-罗马文化的倒退,因此,笼统地以日耳曼世界作为世 界历史发展的最后归宿显然不妥,并且在客观上起着普鲁士王国存在的合理性论证的局限。 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没有完全解决文明时代东西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历史的或文化的“形态学”或“比较形态学”概念的是斯宾格勒。斯宾 格 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的目标就是要借助于对西方文化没落的分析以发展一种哲学,即发 展“世界历史中的比较形态方法”

(注: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1页。)。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 化就像田野间的一棵植株一样,都有一个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

(注: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页。)。或者说,任 何一种文化都可以将其生存期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任何两种文化,不管相隔的 时间多远,只要都处在生存中的同一个时期,比如春天时期,就有共同的特性。因此,各种 文化只有处在相同的生存时期才能比较,否则是不能比较的。

(注: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表Ⅰ,第777页。)就抽象的意义而言,斯宾 格勒的文化形态学确有可取之处,因为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同处于生长时期或同处于衰落时期 ,确实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只有将处于相同生存时期的文化相互比较才有意义,否 则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问题在于,斯宾格勒同时是一个文化相对主义者。他认为各种文化 都是等值的。他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 、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占有任何优越地位”,因为“它们(指东方诸文化——引 者)都是动态的个别世界,从份量看来,它们在历史的一般图案中的地位和古典文化是一样 的,从精神的伟大和上升的力量看来,它们常常超过古典文化”。而且他认为,各种文化是 互不 相同的,因此各种文化中的人是不能相互理解的

(注: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34、41页。)。这样,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就只具 有抽象的意义而无实际的意义,因为在他划分的各种文化及其形态中只有形式上的相同和形 式上的可比性,而它们的实际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实际内容上是无可比性的。这样的 文化形态学理论显然不能解决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方法论问题,而实际上斯宾格勒也没有给我 们提供任何科学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分析。

逻辑的发展和历史的行程需要我们建构文明时代的文化形态学理论。否则,东西方文化的 比较将无法科学地进行。好在已经有人为我们在这方面做了理论上铺垫,这就是马克思的三 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 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 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 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 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 、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

(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46卷(上),第104页。)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实际上也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文化形态理论。第一大社会就 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农业文化;第二大社会就是以 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工业文化;第三大社会就是以“个 人 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后工业社会,与这一社 会相适应的文化是后工业文化。根据人类已往的经验以及人类已有的抽象能力,现在,我们 已有可能对文明时代的这三种文化形态作一比较具体的勾画。

三大文化形态因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因此其整个形态也各不相同。在农业文化的形态 下,人口的大多数居住在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活动的范围狭小、封闭,人们以血缘 或地缘等自然性纽带结成氏族、部落、公社等人群共同体;在这些群体内部,个人没有独立 性,个人附属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的命运;由于在经济关系中不独立,人们不得不依附 于实际上的社会财富的占有者,因此全社会普遍缺乏独立人格,既缺乏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 , 又缺乏具有独立人格的组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需要“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币”(马克思语)的直接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社会组织状况是家国同构、宗法一体,社会权力 与国家权力没有分化,经济组织与政治组织合二而一;人们在价值取向上重精神轻物质,重 群体 轻个人,重道义轻金钱,重情感轻理智,重道德轻法理,重人治轻法治;等等

(注:顾乃忠:《历史决定论与中国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3页。)。

工业文化是在农业文化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文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以工业生 产方式为主导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文化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下,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并且多数居住在城市,以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等为特点的工业生产方式成了社会主要的 生产方式,以生产和消费相分离为特征的商品经济成为主要的产品交换方式;生产力已经相 当发达,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人们的活动范围十分广阔,人们的狭隘、保守、愚昧的意识已 经消除,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血缘、地缘等自然纽带已被切断,束缚个人发展的各种原始群 体已经瓦解,个人获得了独立性,独立人格普遍生成;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已经分化,政治 组织和经济组织已经分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由农业文化时期的强调和谐、一致转而强 调人对自然的抗争和征服;在社会价值观上,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轻群体,重金钱轻道义 ,重理智轻情感,重法理轻道德,重法治轻人治,等等。

后工业文化是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以服务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自由个性”的社会文化 形态。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商品货币关系在很多领域已经趋于淡化甚 至已经不复存在;服务业取代工业在社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物质财富已经不再是社会 财富的代表,人们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

(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46卷(上),第104页。),发展能力成为人们的目的 本身

(注: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

)。在人同自然的关系和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上,消除了对立和外在性,人们在价值观 上重新重视宗教、情感和整体的价值。独立的个人重新联合起来,个人获得了自由全面的发 展,形成了真正的自由个性。这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之所以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文化形态,是因为这三种文化 形态是前后相继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超越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 会发现,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处于第一种形态之下,或者处于第二种形态之下 ,或者处于向第三种形态的过渡之中。当我们具有了这样一种眼光的时候,我们也就掌握了 文化形态学。用文化形态学的观点所观察的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就像天文学家眼中的星体, 有的处于生成期,有的处于成长期,有的处于行将解体期;亦如常人眼中的人类个体,有的 处于孩童期,有的处于青壮年期,有的处于老年期。所以,文化形态学实在是比较文化研究 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方法。

标签:;  ;  ;  ;  ;  ;  ;  ;  ;  ;  ;  

文化与文化形态: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_形态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