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研究_职教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研究_职教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久,中国人民将告别风雨沧桑、悲喜交加的20世纪,健步跨入千载一遇而必将灿烂辉煌的新世纪。在这世纪之交,对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来一番历史的审视、现状的分析和趋势的展望,对于下个世纪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体劳动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尽早实现我国的现代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的回顾

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但其发展却步履蹒跚,只是在近20年的时间里才得以迅速发展。

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序幕。但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在其百年多的进程中历尽磨难,屡屡受阻,发展十分缓慢,因而与其相伴而生的职业技术教育自然也就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直到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的经济方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由此也引发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

经济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仅对高级专门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而且对数以亿万计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提出了强烈呼唤。正是由于在经济社会这一发展背景的强力牵拉下,对经济建设具有最为直接服务功能的职业技术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1997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有17 116所,在校生达1 089.51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8.6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7.6%提高到1997年的56.2%。同时, 我国还有1469所职业初中,在校生80.9万人;还建有27 所职业技术学院, 74所职业大学,3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和18 所重点中专举办的五年制高职班,在校生人数总共13万人。除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外,我国的职业培训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1997 年, 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招生7122.94万人;劳动部门开办的就业训练中心2 800所, 年培训能力300万人次;企业内职工培训中心22 000个,年培训能力3 000万人。 由此看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这20年的时间里,与经济发展保持了同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合理、学校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的基本体系框架。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推动劳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完善现代教育制度、改变社会观念等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事实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劳动就业的桥梁,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是落实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对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无疑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

二、面临的挑战

职业技术教育尽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但是近两年来却遇到了较大困难,其形势相当严峻,集中表现为:职教发展出现波动,在“普通高中热”的冲击下职校生源数量不足,质量滑坡,招生困难,普遍完不成招生计划;农科专业和城市的第二产专业难以为继,学生、家长不肯问津;中专随着中央机构的调整和“统包统配”制度的取消,失去了昔日优越的办学条件,对农村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新生不报到率高达15%。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国职教本身出现了问题吗?抑或如人所说的那样社会不再青睐职教了吗?笔者认为都不是,而是职教在新形势下遇到了来自非自身方面的挑战。

1.超前的社会观念的挑战

这里所说的超前的社会观念,主要指超前的择业观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尚未实现工业化,大体属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尚处在“一、二、三”阶段,部分发达地区已进入“二、一、三”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大,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不仅离知识经济社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相去甚远,就是提升到“二、一、三”的工业化阶段也仍需时间。产业结构定位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在产业政策上,必须加强一产,提高二产,发展三产。也就是说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努力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同时要尽快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努力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的现代化;当然也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

依据我国现时的产业政策,本该有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立志为农业、工业的现代化贡献力量,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呼唤,国家的需要。但遗憾的是,我国的青年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差位,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再选学农科专业和工科专业,而纷纷涌向第三产业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如1997 年, 职业高中农科类专业招生数仅占职高招生总数的10.79%,中专农林类专业招生数只占中专总招生数的4.79%, 这与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是不相适应的。再如1997 年底对天津几所职业中学9个专业4个年级23个班级上千名学生进行的就业心理调查表明,有45.5%的学生选择金融、邮电、税务、工商、保险等行业,有26.6%的学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公安和司法,只有11.3%的学生表示愿意到企业,但只想到合资企业。选择农村的为零。

社会择业观念的超前,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中、农业中专和以工科为主的技工学校、中专学校招生急剧滑坡,生源严重不足,专业难以办下去,学校面临着停办或转向的危机。

2.转型期就业压力的挑战

90年代后期是我国经济的转轨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经济转轨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意味着生产力将得到极大的解放,因而也就能更加激活我国的经济。但是,经济转轨也有其负面影响,那就是企业要释放出多余的劳动力,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从1993年至1997年我国每年的失业人数依次为420万、480万、520万、900万和1 000多万。1998 年达到了1 400万,致使失业率达到3.1%。

企业人员的大量失业,表明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加上我国劳动力总量已供大于求,

如“九五”期间我国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7200万,其中城镇1 800万,农村5 400万。 然而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明显不足。因此,劳动就业在我国经济转轨期间就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突出矛盾。

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劳动者就业而进行的职业准备教育。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以及学校今后的招生。由于近两年来社会失业人数剧增,企业用工乏力,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有限,因此,必然导致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本想如80年代那样能借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但当这一目标使其感到渺茫,难以如愿时,自然也就不再选择职教,因而导致近两年来职教缺乏吸引力。

3.社会追求高学历的挑战

由于我们是在一个穷国里办大教育,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于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即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目前只能保持在9%入学率的“精英教育”阶段,到2010 年才能达到15%的入学率。

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实现,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孩子过早就业而承担家庭负担,只希望能多读一些书。尤其是我国独生子女近几年已陆续到了考大学的年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上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招工盲目地一律要求大专以上学历。正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近两年社会上涌动起一股“高考热”、“高教热”,而且强烈呼吁国家能放开高教发展的步子,尽快实现高教大众化。

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必然使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的道路,而职业技术学校免不了要“门庭冷落”。

4.一些理论、舆论负面影响的挑战

80年代以来,我国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一直是十分明确的。然而,理论界和舆论界对此始终存有不同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是极为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因为通过争辩,既可以活跃学术气氛,又可以加深思考,改善工作。但是,如果对某些国外的理论不详加分析地引进来,并以此对我国事关全局的如发展方针、发展比例、办学形式等加以臧否,这很可能构成对我国职教发展的负导向。例如,世界银行高级官员福斯特在《职业学校谬误》一书中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不要采取学校教育形式,因为那是“费钱费力不见效”的失败做法,应开展短期培训。福斯特的观点应该说有其学术价值,可以开启人们的思路,做多角度的思考。但是,如果把这一观点直接拿过来而断言否定中国现行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职教形式,就难免过于简单和武断,因为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毕竟不是东部非洲。

又比如,一些谈知识经济的文章,提出知识经济不再需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似乎中国马上就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因此,主张中等职教由高等职教来代替。其实,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高度发达后即后工业化社会的一种经济形态,距离我们还有不小的一段路,知识经济在我国也仅仅是初见端倪。即使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是缺不了,因为劳动者是需要一个合理结构的。

近两年来一些地方不再坚持职普比例,而在积极发展普高,甚至将职高改为普高,提出不再以初中后分流为主,而以高中后分流为主。这些现象不能说不与上述一些理论的引导有关。

三、未来的需求

职教在当前遇到了挑战,是否意味着这一教育类型将来需要收缩呢?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新世纪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将更加强烈。

1.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21世纪,我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工业化。我国有12亿人口,9 亿在农村,仍属于农业国家。虽然我国的工业已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现代化的水平还不高。据90年代初统计,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按原值计算,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仅占2.5%;在主要工业生产设备中, 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的占65%以上;县以上工业企业中,从事手工操作的工人占40%。1985年世界银行对我国工业设备统计,六七十年代水平的占20%,已陈旧还可以使用的占25—30%, 应该淘汰的占55 —60%。由此可见,21世纪我们不仅面临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责任。

我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它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看到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下进行的,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业化的进程。而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仍将十分旺盛。国家坚持大力发展的方针,坚持三级分流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坚持初中高全面发展,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地制宜地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仍是十分必要的。

2.实现就业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的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九五”期间是1978年以来出现的第三个失业高峰。这种现象恐怕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间都将存续下去。

造成职工大量下岗,固然是因为经济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所致,但也与职工素质不高有着直接关系。如北京市曾对10万名失业人员进行调查,其中非技术工人占56%,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57%,35岁以上占64%。这说明失业队伍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两多一少”,即熟练工人多,40岁以上的人多,技术工人少。而有技术专长的却极少下岗。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有力形式为人们不可避免的多次转岗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3.提升国民教育水准的需要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目标。中国自然也不能落后。我国的“普九”已取得了很大成绩。1997年适龄儿童小学阶段入学率达到了98.9%,小学毕业生入初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3.7%。全国已有90%以上的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65%左右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必须看到“普九”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不仅还有35%左右的人口地区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即使已经普及了的地区,初中学生的流失率还相当高,甚至在发达地区有的竟达30%左右。那么,如何在贫困地区搞好“普九”?一些地区的经验证明,在初中阶段采取或办职业初中,或搞“2+2”、“3+1”模式,或在初中阶段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将“普九”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巩固“普九”率,保证和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而且还可以使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就业有专长,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广泛普及,经济发达地区必将要求教育水准不断提升,提出普及高中教育。1997年,我国初中毕业生1 463.31万人,而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只占50.47%。 在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中升入中专、技校和职高的却占到56.73%。 这说明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成为中初级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而且还承担起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对更高层次教育需求的主要形式。可见,今后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21世纪,我国的教育经费仍然不会太宽裕。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 531.7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 862.54亿元,占财政支出15.67%的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47 772亿元的2.49%的比例。 而美国1991年的教育经费就高达4 252亿美元,相当于35 000亿人民币, 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7.5%。美国的教育经费是我国的14倍, 可他们只有2.5亿人口,我们却有12亿人口。 从教育经费的巨大差距中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尽管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扩大规模,但对于社会日益高涨的高学历追求仍将难以满足。发达国家通行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60年代美国大量发展起来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和日本发展起来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都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四、发展的对策

为了使21世纪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能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在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完善条件等方面予以解决。观念是前导,制度是关键,条件是保证。

1.转变观念

这里所说的转变观念,就是要牢牢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初级阶段的理论是走向新世纪的战略基石,是保证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科学指南,同样也是坚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信心的理论依据。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超前的择业观念、过热的学历追求,以及一些理论、舆论的负导向等,无不与脱离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关。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追赶型的现代化,既是在一个非常落后的基础上,又是在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国际环境中,采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平行推进的战略的,因此,外面的世界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往往把发达国家的一些观念和作法当作我们攀比、效仿的榜样和参照系,因而,易于产生急于求成、观念早熟等急躁、冒进情绪。

显然,要使人们过份超前的观念转变过来,那就要牢固树立起初级阶段的观念。要知道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短时间所能赶上的。即使到了21世纪中叶,我们实现了现代化,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也只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与现在的瑞士、美国、日本、德国人均GDP 相比,相差60—90倍。而50年后这些国家将发展到什么样子只怕也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初级阶段的理论不啻于一副清醒剂,它可以时时提醒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国情。这样才能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2.制度创新

所谓制度创新,就是要建立起适应21世纪高科技发展需要的、知识起点高、技术含量大的现代化的职教体系。

国际上现行的职教体制基本上沿用的是工业革命初期的模式,是“双轨制”的产物。这种体制不仅带有浓重的“歧视”色彩,把职业技术教育视为“二流教育”,而且其知识、技术的含量也非常低,往往只着重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匠人。

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应本着平等、民主的原则,形成其初中高体系完整、相互衔接,又能与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沟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我们应努力建立起这样一种全新的职教体制:职校的招生标准不再唯一看其学习成绩,而是在科学的心理测试下根据其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来确定;职教和普教不再是等级、智力上的区别,而是分工的不同和人才规格、人才类型的区别。同时,职校也因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得有尊严,从而保证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而受到社会重视。

3.完善条件

教学设施、设备、实习基地和师资队伍等是职教办学的基本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必需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投入(下转第11页)不足,职业技术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这与21世纪的人才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我国的职教经费一直是比较困难的。如1997年,全国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为259.56亿元,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的10.25%, 中等职校生人均仅为2500元。这对专业教育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从经费构成看,财政预算内经费占50.90%,各级政府征收用于职教的税费占4.45%,企业办学经费占10.79%,校办产业收入占2.28%,社会团体、 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占1.12%,社会捐助占2.56%,学杂费占21.80%。 从上述的构成可以看出,政财拨款比例不高,且比1996年下降了1.99个百分点;企业投入所占比例更低,与“职业教育主要依靠企业办”的要求相去甚远;至于各级政府税费用于此的比例更是大有潜力可挖;而学费收入目前被学校普遍认为规定得过低过严,缺乏专业区别。因此,进一步拓宽经费渠道,应是未来需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是保证21世纪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虽然有了一支职教师资队伍,但从总体上看不仅数量不足, 而且质量也不够高, 还不能适应未来的职教事业。 如 1997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有65.06万人,其中,中专为21.25万,职高为32.24万,技校为11.57万。但从学历达标率看, 仍有较大差距。 中专学校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占65.22%,职业高中仅占33.86%,技校文化技术课教师中仅占39%。 也就是说职高与技校师资学历不达标率仍高达60%以上。至于“一体化”的教师目前则更是寥寥。教师队伍的这一现状,与培养21世纪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职教人才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目前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低、动手能力差、结构不甚合理的状况是一项紧迫战略任务,是保证职业教育今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对策。

总之,21世纪既对职教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职教的发展展现出更加宽阔的空间,提供了再创辉煌的机遇。21世纪的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为其提供绵绵不绝的人才资源,而职教的进一步发展又必将为21世纪的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增光添彩,做出新的贡献。

标签:;  ;  ;  ;  ;  

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研究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