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股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_机构投资者论文

B股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_机构投资者论文

B股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和趋势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投资者的国际化,即海外投资者直接投资该国证券市场的上市股份、债券及其他品种的上市证券;二是市场中介组织的国际化,即海外投资银行、经纪商、会计师、律师等证券中介组织直接参与该市场的有关业务;三是上市证券的国际化,即海外公司的各种证券在该市场上市交易;四是证券交易所的市场运作和监管手段国际化,即借鉴运用国际投资者习惯的通行规范。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国经济、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反映,也表明了一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程度。一般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其证券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越高。

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但经济增长速度慢、利率偏低,存在着大量游资,90年代以前,国际资本主要在发达国家中流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仅占少数。其原因是发达国家投资环境好,而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相对较差,不少国家的经济面临各种困难,偿债能力不足。但是自90年代初起,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流入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的资金大大增加。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近年来致力于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正在寻找出路的国际资本大量流入这些国家。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都致力于完善和不断开放本国和本地区证券市场,通过吸引国外证券投资机构来引进外国资本。

从我国情况看,证券市场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1994年底,我国累计发行各类有价证券6637亿元,股票发行总额640亿元;上市公司达到291家,上市股票市值达到3700亿元;投资者队伍超过1000万人次;其次,交易市场活跃,交易机制不断完善。1991年上海、深圳交易所证券成交金额仅43亿元,1992年增加到681亿元,1995年则达到64000亿元。交易所会员超过1100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第三,证券法规逐步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证券委、证监会于1992年成立,各地也相应建立了证券监管机构,并制定公布了数十种专项法规和细则,交易所也颁布了相关的业务规则,从而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保护投资人利益的法律框架,使市场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情况对我国证券业加速走向国际化十分有利。各国都看好我国经济和我国证券业,大量国际资本等待着我国股市的开放。同时,亚洲、拉美、非洲以及东欧国家新兴证券市场的崛起构成了一种激烈竞争的局面。我们必须顺应各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趋势,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我国证券业的国际化进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的证券投资场所,这将促进我国证券业和整个金融业的繁荣,推动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二、利弊与条件

证券业的发展必须从属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应制订适当的金融政策,包括发展证券业的政策来为经济发展服务,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证券业国际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在确定证券业走向国际化的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条件,因为证券业的国际化既有利也有弊。证券业走向国际化的好处是:第一,能吸引大量外资。巨额外资的输入对输入国的经济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繁荣证券市场。外资进入一国证券市场,必然全提高该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加速证券流通,使证券市场更加繁荣;第三,促进证券业的发展。证券业走向国际化,外资进入一国股市,设立证券公司,会给证券业的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造成内外竞争。资本输入国必须制订相应的法规,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证券市场的规范运行,这对于提高证券业的管理水平具有直接作用;第四,促进金融改革,带动金融业的发展。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弊端是:在当今信息革命和金融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资金唯利是图,流动迅速,过度依赖海外资金,且短期资金的流量过大,一旦投资家对其失去信任,游资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导致资金大量外逃,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综合来讲,只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制订正确的政策,有步骤地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利多弊少,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缺乏深度和流动性,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譬如,证券市场规模尚小,企业体制改革未有根本性进展,证券立法滞后以及我国尚处于资金短缺阶段,不可能有大规模资金输出,在没有做充分准备并建立健全国内证券体系之前,证券市场国际化不能贸然地急于求成,只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远战略步骤。因此,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应是在利用国际证券市场筹措外资的同时,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经验,以我国国情为依托,在立足于本国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国内证券市场的建设。

B股,作为向境外人士发行的特种股票,区别境内外投资者的投资对象,既能利用股市吸引外资,又能避免人民币股票市场的剧烈动荡,同时可以引进国外管理股市的经验,有利于中国股市的早日成熟,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发展B股市场,采取经由提高本国市场效率进而吸引外国资本进入本国证券市场,使本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作法,较纯粹的证券融资国际化,更具备长远的经济利益。证券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它的荣与衰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关系到一系列相关产业,乃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败。因此,我们一定要权衡利弊,从大处着眼,从大局出发,以B股市场为主,把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工作重点放在B股市场;以海外上市为辅,作为B股市场的过渡补充,培育完善B股市场,使其既能为我们从海外筹集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外资,又能使我们的证券市场通过B股市场的发展逐步壮大,提高中国股市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应该认识到,中国B股市场的建立不仅是要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外资股市场,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最终向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性金融中心这一目标迈进。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临近,以及海峡两岸统一的必然趋势,一个未来联动的中国证券市场的雏形已在孕育之中,而B股市场正是其彼此连结、沟通所必不可少的桥梁。

三、我国B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回首我国B股4年来走过的道路,B股市场除经历1994年那段短暂辉煌时光,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近两年,市场几乎未出现过一次成功的行情,境外机构以抛售为主要操作手段,市场缺乏活跃性,有行无市已成为困扰B股市场最棘手的难题,市场各方曾多次呼吁尽快出台活跃市场举措。1996年以来,有关管理负责人也曾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B股市场发展进程,但成效却不显著。

影响中国B股市场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B股市场缺乏一部全国性的管理法规。B股市场从一开始就缺乏法律保障,深沪B股市场各自为政,只有一些各自的法律法规,而置身于法制社会的国际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都须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上市公司更应清楚对股东应履行的责任。当发生争议时,必须具备解决这些争议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这是股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国际投资者对这些格外重视。如1996年年初《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颁布后,B股市场随即出现积极反应:深沪B股当日均以红盘报收,国内法律界和证券界人士对新规定的出台亦反应强烈,普遍认为对日后B股市场的发展十分有利。

2.市场操作管理规则不统一。B股市场建立之初,深沪两个市场都有各自的管理规则,深市为《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暂行办法》,沪市为《上海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两地市场运作实际上都是沿用各自的实施细则。这使境外投资者必须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弄清两个市场的交易清算规则。而目前海外获取中国B股市场信息资料的渠道又很少,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兴趣。另外,深沪交易所对其有关市场操作规则很少宣传,其海外宣传媒介只是为配合新股发行和上市而举行的,往往是某些新股发行前沸沸扬扬宣传一番后便音讯全无,未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3.市场交易环节多,成本高。B股市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离岸市场,海外投资者特别是香港以外的中小投资者深感这种离岸操作异地交易的不便,这一缺陷使B股在与周边新兴市场的竞争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加上B股交易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使投资者B股的费用仍偏高。

4.上市公司业绩欠佳,行为不规范。发行B股的试点成功后,政府对B股发行规模实行计划配额制度,加之配额审批缺乏透明度,致使一些业绩优良、有行业发展前景的企业不能发行B股,而已上市公司又是终身制,缺乏给投资者良好回报的压力。不少上市公司经营亏损,行为不规范,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及时、甚至误导的问题,这些都给国外投资者进入市场构成障碍。

另外,在一级市场上,B股发行市盈率较低(低于H股的20%左右),企业的创业利润下降,并且股权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广泛的股东基础;在二级市场上,B股交投萎缩,价位长期被低估。另外,B股市场规模过小、交易不便、B股市场定位不明确、国内法律体系不符合国际标准等,都在影响更多的外资进入B股市场。如何振兴中国B股市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从市场出发选择企业。在选择企业发行B股的方法上,我们应该从市场出发选择企业,即把我们的集资目标与市场的需要结合起来,严格从规范化要求出发,选择机制最活、发展潜力最大的企业。对于申请发行B股的企业,我们首先应该征询那些最了解投资人市场取向的海内外承销商的意见,预测分析企业未来的市场反应,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以市场反映为标准选B股企业,以保证我们选择的企业在B股市场上能得到海外投资者的认可和有出色的表现。

2.扩大B股市场规模。目前我国B股市场的规模至1996年6月为止,上海B股市价流通为105亿人民币,相当于12.54亿美元,这点流通规模显然不利于境外大基金的运作,同时也阻碍了机构大规模进驻B股市场的进程。因此,今后应注意学习国外投资者的产业观念,一方面增加上市公司数量,选取经营规模和发行规模都较大的公司进入B股市场,逐步做到B股平均综合实力能代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发挥其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另一方面扩大每家公司B股规模,不仅新发行B股的企业应有较大的发行规模,原有的业绩良好、管理出色的B股公司亦可增资发行B股,扩大流通盘子,提高其B股的流通性。

3.规范公司行为,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监管是证券市场的主基调,而一些公司仍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随意修改分红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部分股东得益,而损害境外投资者的权益,使他们对本来就不太规范的B股市场产生更大的偏见。

4.大力推介B股市场。宣传和推介一直是B股市场的重要工作,但从目前现状看,这种推介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市场投资者主要局限于港澳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推介B股工作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5.通过B股市场,加速培养中国自己成熟的机构投资者。通过B股市场逐渐培养中国自己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是管理层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A股市场投机性强是因为散户比例过大,机构投资者少,因此扩大机构投资者比例就可抑制过度投机。但我们从国债期货市场和A股市场的狂热投机中可看出,机构投资者的投机性比个人投资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从中反映出,由于客观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并没有成熟理性的、立足于中长期战略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因此单纯追求增加机构投资者比例不可能改变市场的投机特征,当务之急乃是提高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素质,培养一批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可组建一批中外合资基金投资B股市场,一方面扩大市场资金量,增进市场活力,提高外资投资B股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境外投资者成熟的投资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中国自己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为以后A股市场的成熟和A、B股接轨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长远观点来看,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发展和A股市场的发展,A、B股终究是要合一的。只有当A、B股合为一体以及海外公司的证券来中国上市之时,中国的证券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成为海内外投资人共同的市场。

标签:;  ;  ;  ;  ;  ;  

B股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_机构投资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