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客”类旅游图书的出版模式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图书论文,旅游论文,驴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驴客”定义及其群体特征
“驴客”是自助旅行者中的背包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美的嬉皮士运动催生出自助旅游。年轻的旅行者借助自助旅行手册,详细了解旅途和目的地住宿、交通和旅游资源,用节省的方式旅行,希望远离尘嚣、亲近自然。这种旅行方式,在传播中不断成长,理念更为充实,形式日趋丰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主要的旅游方式。
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影响,使得自助旅游在国内的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而“驴客”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驴客”名称的由来,大概是因为“驴”与“旅”同音,而且“驴客”们都像驴子一样背负着沉重的行囊,长途跋涉的缘故。“驴客”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1、主要是20-35岁年龄段人群,主体是高校学生和年轻白领,多数生活在大中型城市。
2、“驴客”的旅行方式以环保和节约为主旨,在交通、住宿上通常对价格敏感,但对于户外活动的装备、旅行目的地的特色纪念物等的购买欲望和购买力却比较强,这中间也包括他们感兴趣的自助旅游图书。
3、“驴客”旅游一般属于“深度旅游”,通常会选择避开旅游高峰和大众的旅游热点,追求不一样的风景,以及风景背后深蕴的历史人文。
因为“驴客”群体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这一群体的兴起虽然历史很短,但互联网上相关站点的发展却极为迅速,旅游期刊中对这种特色自助旅游方式的关注也在不断上升。
国内“驴客”书籍的发展
“驴客”类的旅游图书出现较晚,发展势头却不甘人后。
《藏地牛皮书》开创了“驴客”图书的时代。2002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藏地牛皮书》在当时的旅游图书市场上和自助旅游爱好者中掀起了一阵热潮。虽然在此之前的藏羚羊系列就是由“驴客”撰写的书,但因为更倾向于介绍资讯,没有其他方面的深入介绍,当初的影响面并不太大。《藏地牛皮书》可以说是“驴客’图书市场的开山之作。
该书的图文作者一直(笔名)和文字助理李鹄都是不折不扣的驴客。《藏地牛皮书》讲述了在青海、西藏、滇西北、川西、甘南等各个藏族自治区做自助旅行的各种细节,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该书的图文版式细节也是完全考虑“驴客”的需要而作,设计者就是一直本人。采用表面吸光、质地轻柔的纸张,用来避免高原阳光刺激眼睛和旅途负重辛苦;在靠近装订线的位置钻了两个洞,因为艰辛的旅途中容易书页散失,这样设计方便将书重新穿好完整带回;各部分都穿插了作者的手绘地图,标示出地图上不知名的地方和路径;书中有不少不拘一格的排版和圈注,方便找寻旅途中的特色风物。
该书的种种特色使其在众多旅游图书中脱颖而出,当年就重印7次以上,到现在总印数已经超过十万册。而“驴客”类旅游图书也因此成为新的畅销书门类,受到出版商和读者的青睐。
目前群雄割据的“驴客”图书市场
现在“驴客”图书市场分类与普通旅游图书的分类基本可以共通,这也是“驴客”图书市场尚不完善的一个体现。
1、侧重资讯类:
有两套丛书可作为代表。中华行知网策划编辑、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行知书》系列(酷驴丛书),荣格公司出版的“藏羚羊自助游”系列。
藏羚羊系列其实更早于《藏地牛皮书》,2001年6月出版第一批6册图书,编辑团队以及作者都是自助旅行爱好者,不断推出更新版本和新的专题,资讯的介绍新颖细致,实用性强。缺憾是更像旅游指南,阅读性不够强。酷驴丛书在提升阅读兴趣的方面更注重,但信息时效性上还有不足。
2、游记、心情抒发类:
大番茄传媒的《丽江的柔软时光》可说是个中翘楚,带动了一股小资体验生活的潮流。国外旅游丛书的引进本中也不乏佳作,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贝贝特旅行文库》系列等。不过如果希望看到中国的“驴客”在欧美旅行历程,还要等待。
3、特色路线类:
主要是在旅游的人文含义上进行挖掘
社科方面有不少主题可以挖掘,饮食文化、民俗历史、诗词歌赋等等。这类书的设计与文字精致漂亮,但提供的旅游信息可靠性有待提高。中国物资出版社的《中国怪怪游》(各地特异民俗探访游)、大众文艺出版社《行走三国演义》都属于此类,对旅游把握的整体水平与其他类书籍存在一定差距。
4、综合类:
这类图书仍然笼罩在《藏地牛皮书》的阴影之下——从创意到形式到行文等各个方面,但增加一点个性化的小修改,能够兼顾资讯和人文体验,仍然成为畅销书。《新三峡牛皮书》就是一个鲜明例证,相似又具有自身独特性,《藏地牛皮书》的消费群体如果不是只对藏区感兴趣,购买此书的概率极高。再次证明了当年策划出《中国可以说不》系列的共和联动图书公司敏锐的市场触觉。
“驴客”出版市场整体特征
风格大同小异
《藏地牛皮书》的装帧设计已成经典,之后推出的“驴客”旅游书纷纷仿效:土黄色调的封面、刻意粗糙的排版、相同的纸张、相似的箭头符号、黑体字,一时之间扑面而来。第一本特异的书带来新奇,满地跟风,即便是原本巧妙的设计也让人厌烦。而且原书中很多是针对在藏区艰难的旅游环境设计,故意为之反而弄巧成拙。
更令人忧虑的是,各个出版社、工作室的思路似乎也越来越接近,选题相似度很高。
相比之下,2004年由唐码书业策划,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码开心游十元系列是一个难得的惊喜。这套丛书折叠起来是64开的小册子,展开是一幅信息详尽的城市地图,兼顾人文与地理信息,并周到地附上特制指南笔,兼顾旅游书籍和手册的长处。设计可谓巧妙,对城市中的行走者很有帮助。
或许,编辑们缺少的是换位为读者的思考。
多数旅游信息滞后
以影响较大的《行知书》系列为例,他在2004年的版本中还有很多2002年陈旧过时的旅游信息。以介绍资讯为目的专业丛书系列尚且存在这类问题,综合类、特色路线类的图书中更难幸免。如果读者完全基于书中介绍来进行自助游,恐怕会吃不少苦头。
所幸的是,这一现象正日渐改善。《藏羚羊自助游》系列、轻工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自助游》都每年推出更新版本,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这些都是资讯类的比较大的系列丛书,单行本、普通丛书要做到这样很难。
国际旅游路线的缺失
中国公民能获取的个人旅游签证逐渐增加,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渴望、计划或者正在异国负重自由行走。但是从签证到海关一系列繁杂的手续流程、异国国情和旅游应注意事项的陌生以及精确资料的缺失,使得需求市场正在培育之中。
国际旅游丛书的引进本具有较高质量,其中的旅途思考、丰富知识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通常限于游记类的文字。国内出版社自己做的更是集中在异国的风土人情介绍。
针对“驴客”图书市场的,几乎空白。目前市场上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东南亚五国自助游系列因此显得稀有,这套书的信息丰富细致,从如何办理签证开始说起,实用性很强。缺点是更像旅行手册,完全掩盖了撰书驴友的个人感受。这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的趣味性,而且这些主观层面的东西在作为出行参考方面也不失为有用的资讯。
与杂志、网络等其他领域配合的欠缺
在信息的更新、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方面,杂志和网络比图书类出版有着先天的优势;若要内容的完整系统丰富和便捷,则图书载体最佳。但这三者之间的配合还很稀少。比较接近的,是杂志整理特定专题出书;图书也有专门作网站论坛的,但在整个目标读者群中影响微弱,不能利用彼此之间的优势取长补短。
“驴客”出版未来发展的探讨
书籍、杂志、网络的互相推动
合作方式可以是由图书出版社、杂志和影响力较大的“驴客”网站联合起来,也可以有实力的出版社或杂志社同时来介入三种媒介中。
具体的流程设想如下:由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一部分,根据反响来确定出书计划,杂志推介最新的旅游热点,定期修订图书中的旅行信息;网站反映最实时的读者意见和最近的信息变动,并为再版作准备。三者之间互相促进。
另外,目前图书的更新版一般是以一年为周期;而我国旅游的最高峰则是半年一次,而且中国多数地区四季分明,某些热门路线丛书半年一次的更新更为合理和实用。
对已有的“驴客”行为模式的研究与引导
由于欧美自助旅游业发展较早等因素,国际出版业和学术界早已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和行动,并且取得一定成果。
而我国目前的“驴客”图书还停留在跟随“驴客”后面单纯地寻找新路线这一层面,或者干脆随大流,多数还属于粗放式出版阶段。少见尝试有意识对这一人群的追踪热点进行分析归纳,更遑论有效引导。
因此,出版社有必要密切联系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及时追踪最新研究动态,引导潮流。
借助网络拓宽现有的销售渠道
“驴客”旅游图书是购买群比较明显的书种,因此它的供销渠道除了书店这类普通渠道之外,应该积极开拓针对性强的专销渠道,而分众最成功的媒体,就是网络。可以考虑依托已经较有规模的驴客论坛、相关文学网站、门户网站的旅游专栏来调整现有的营销方式。而目标市场培育、精确宣传、联动策划、全程反馈、快速反应——这些都是网络媒体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的地方,应当善加利用。
另外,开发小成本系列,再借助公共交通节点如地铁、火车站等进行销售,也是当前市场营销中被忽视但有前景的一块。
现在的“驴客”图书数量增长迅猛,互相之间可替代性很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被淘汰出局也就是可以预期的了。
标签:藏地牛皮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