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到理性——关于我国当前道德形势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理性论文,道德论文,我国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进行现代化的道德建设,不仅正在成为精神文化现代化的前沿,而且也是新旧文化冲突的一个焦点,这里已经可以感觉到历史变革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道德意识从情感化逐步走向理性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挑战。
一、滑坡与爬坡:触发新的思考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曾发生一场关于当前道德状况的“滑坡论”与“爬坡论”之争,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一局面。
两种看法的争论本来不是坏事,遗憾的是,由于有大量情感和情绪因素的参与,这场争论被十分肤浅地理解了,甚至被严重地误解了。如果讨论能够在理智的、科学的道路上展开和深入下去,这一点是不难被发现的。比如:
——命题的确定。某一时期的社会道德状况是“好”是“坏”,与它是“进步”还是“退步”,是完全相同的一个问题吗?分清这一点,弄清楚问题所在,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
——判据的确定。道德永远是指人的表现。一般说来,社会上任何时候的道德表现都是多样化的,其中必有“优、中、差”之分,而且按人数来说,也总是“两头小,中间大”。那么判断某一时期的社会道德状况,要以什么人为对象和根据(“说的是谁”)?
——参照系的确定。“滑坡”与“爬坡”的本义都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和趋势,因此必须历史地考察和比较。
——标准的确定。用什么作为标准来判断某一时期的社会道德状况,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导向的抉择。判断现实的道德状况,既是为了准确地把握现实,也有导向的意义。
二、错位与归位:道德观念的基础
在今天看来,当时及后来发生的情况表明,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思维,至少存在着以下三大误区。只有突破这些误区,道德建设才能满足实践的发展要求。
1.摆脱道德与经济的二元思维,确立社会实践的一体化观念。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道德与经济二元论”的影响很深。
这种观念及其思想方法的毛病,是不懂得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注意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与道德必然互相冲突”,“道德与经济不能两全,义与利不能并举”是不能成立的。
2.克服片面的道德理想主义,确立从实际出发的科学道德标准。
形成“道德与经济二元论”的思想基础,与一种把道德抽象化和凝固化的思维方式有关。道德是要有理想的。但是旧道德观的一大缺陷,在于否认道德的具体历史性,通过把一些道德观念加以理想化和抽象化,从而使它们绝对化了。
判断社会道德发展状况、衡量社会道德进退得失的标准,实际上是有两个层次的:一个是以一定的道德理想作为标准,即道德标准;另一个是以社会进步发展作为标准,即社会历史的标准。
——道德标准,是以一定道德体系为坐标,用它的观念和指标,如一定的道德理想、规范、信念等为标准,来衡量人们的现实行为和社会风气:
——社会历史标准,是以对社会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来衡量一切人和事,其中也包括要对道德的理想和观念加以检验。
上述两个层次标准的适用范围不同:具体的道德标准主要适用于一个既定道德体系的建设,社会历史标准则适用于整个历史和社会的全面过程。
3.纠正道德主体的错位,确立人民大众的道德主体地位。
严重地缺少自我反思意识,是传统理想主义道德观的另一大特点或缺陷:
由于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具体规范,而人与人的关系一向具有双向的对象化性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主体性也表现出双向对象化的形式,具有两种不同的基本主体形态:一种是道德规范的主体,另一种则是道德行为的主体。
两种不同的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或分离的两种关系。
社会主义的道德,是以人民群众,而不是以少数人为主体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要以反映人民的地位和利益,适合于群众生活实践的发展为根据,处处从人民大众的切实需要和能力出发;并且,新的道德精神和社会面貌,也只能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创造出来,得到实现。
三、集体与个人:超越“二论背反”
在我国,“个人与集体”被看作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被看作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在我们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多年来,围绕集体与个人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它们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究竟是要以个人为本位,还是以集体为本位?争论涉及了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深层基础。
可以看出,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似乎难以解脱的思想障碍,就是关于集体和个人之间的“二论背反”:人们对“集体”和“个人”持有过于表面化、抽象化的简单理解,认为它们仅仅是相互外在、彼此分隔、互不相通的两极,从而以各种方式将它们对立起来,使之处于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状态,其结论必然是:维护集体就意味着要牺牲个人,保持个人就意味着要摆脱集体。要想解开这种“二论背反”的死结,就必须抛弃孤立抽象的思想方法,着眼于人和社会的实际历史过程,通过真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去重新考察集体与个人的动态关系,找出二者在现实中的交合点。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来说尤其重要。
1.集体是以一定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联合体,它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面貌。
首先必须明确,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只能存在于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意味着:
——总的说来,凡是真实的个人,都必定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群体或集体,生存于某个社会性的群体或集体之中,如家庭、种族、民族、国家、各种社会分工系统及文化圈等。
——所谓集体,或广义的群体,本身就是人的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一定层次、一种形态。集体是以一定社会关系(如利益关系,分工合作关系等)为纽带的个人联合体。
——但这不意味着集体是“虚”的。一般说来,集体是人类多层次主体形态中的一个层次和环节,通常是指处于“人类个体”与“人类整体”之间的各种层次和形态。这些层次和形态都各有其实体性。
——人们的社会关系有无限多的层次和方面,因此群体、集体必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面貌:
2.对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加以具体分析,区分它们的不同性质和类型。
(1)“内外”关系。对于任何“集体”来说,现实的“个人”归根到底只有两种:一种是组成并在这一集体中的个人;另一种则是不在这一集体的个人。因此所谓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有了“内外”之分。
(2)“一多”关系。集体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个人往往同时成为多个集体的成员。因此对于任何个人来说,他同集体的关系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
(3)“同异”关系。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性质和表现如何,决定了集体的性质和内部统一程度。
3.马克思主义所确认的“真实集体”,要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来造就和培育。
马克思主义以具体历史的分析为基础,指出人的社会关系是历史发展着、进步着的。这种发展进步的特征,包括不断地抛弃旧的、“虚假的或抽象的”集体形态,走向新型的“真实的”集体形态。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根基是“人民本位”,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社会主义应有的集体主义精神,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地考虑下列基本原则:
——历史定位。首先要对“集体”有历史的分析和确定,并非任何主张集体的“主义”都是合理的。
——坐标定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确定“集体”的定位,高度社会化的“真实集体”既不以抽象的“个人”为本位,也不以抽象的“集体”或“社会”为本位,而应是以现实的人民为本位。
——主体定位。就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说,既然“人民当家做主”为其根本特征,那么与真实的集体和集体主义相结合,是其历史与逻辑的必然。
——宗旨定位。社会主义集体存在的基础和历史使命,归根到底在于人民自己组织起来,去实现人类的共同解放和幸福。
——规则定位。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道德的意识之内。要把它变成现实,重要的还在于形成切实的行为规则和实际程序,并通过实践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总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是以人民群众个人与集体、社会的根本利益一致为前提,处理人民内部集体与个人相互关系的完整思想观念和现实规范体系。这一集体主义精神已经超出了仅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谈论的道德层次,而上升到了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它是在先进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代表了广大人民根本和长远利益,并代表着社会发展未来方向的新型道德。
四、理想与现实:道德建设的层次
对待当前存在着的道德危机和道德混乱,需要加以具体的历史的深入分析:
——“旧病复发”现象。像干部腐败这类特别恶劣、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新时新病”现象。当前存在的道德危机和道德混乱,还有一些可以叫作“新时新病”的现象,就是指过去并不明显或者并不成为主要问题的道德黑暗面,在新的条件下变成主要的或者是新滋生出来的毛病。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新旧观念冲突”现象。有一些是属于道德观念更新的问题。比如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个人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增强,与现在社会中人才流动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
新旧道德观念之间、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需要用理论、用科学去理解和回答,不能停留于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情绪上。
目前,我们的道德建设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关键时刻。
那么怎样掌握时机,使我们的新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走上正轨,切切实实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将来创造人类最先进的道德文明奠定基础呢?例如以下三个问题可以考虑:
1.在群众道德建设的内容上,需要以道德人格的确立和健全为重心。
“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动力,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自信和人格尊严等。道德人格同道德规范相比,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现实的道德规范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人们自觉地加以选择和遵守的道德规范时时处处都有。
2.在各个层次道德规范的建设中,应该首先着重于公德系统的规范化。
在当前情况下,道德建设首先要着眼于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把体现目前应有的公德、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公德的各项规范落到实处,建设完备,并让它们见到实效。
3.在道德教育方式上,要强化和改进管理教育行为的道德示范功能。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示范作用怎么加强,是应该好好研究的,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青少年的道德面貌显然主要是受成人和社会集体行为的影响。那么,成年人在教导青少年的同时自己怎样做,社会管理和教育机构在宣传一种道德时,自己是如何体现这种道德风貌的。
社会在进步,人在进步,我们的道德教育也要注意跟随时代不断进步,才能充分承担起它的历史责任。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的道德观,是从现实出发的道德“创新论”和“建设论”。要充分认识我们的道德建设中面临着大量艰巨的创造性任务,要做到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真正结合,就要以更大的勇气面对现实、解放思想,要以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去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强的创造力去迎接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挑战,才能做出符合于自己时代要求的探索和创造,建设起代表人类先进文明的思想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