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效果的影响论文_邵洪娟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康复科收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及康复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另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程度(SD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DS量表中的情感障碍因子分、躯体障碍因子分以及抑郁心理障碍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脑卒中;偏瘫;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23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在幸存脑卒中患者,绝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多种功能障碍,偏瘫就是卒中后最为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此外,脑卒中患者由于脑神经不同程度的受损,机体功能出现下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抑郁情绪明显。有研究显示,大约5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抑郁症状,而抑郁情绪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2]。我院康复科对2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方面获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康复科收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符合我国脑卒中临床诊断及分型标准,偏瘫侧上下肢肌力评估等级均在3级以下,患者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无精神障碍疾病史以及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50~75岁,平均(68.3±11.2)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例;左侧肢体偏瘫患者11例,右侧肢体偏瘫患者12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9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1例。观察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50~75岁,平均(69.7±10.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例;左侧肢体偏瘫患者12例,右侧肢体偏瘫患者11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8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以后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及康复科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情的监测与观察、用药护理、常规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之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入院当天,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面对疾病的态度以及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入院宣教、早期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消极等负面情绪,让其很快适应新的住院环境。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动员患者亲人多关心、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②入院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当患者情绪低落或者不配合康复治疗时,要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了解情绪波动的原因,针对原因给予疏导、安慰,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③对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及时邀请心理科医生进行的专业心理评估以及心理干预治疗。

1.3 评估指标

①抑郁情绪。于患者护理前(入院时)、护理3周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情感障碍、躯体障碍、精神运动障碍以及抑郁心理障碍四个因子共20个条目,每个因子评分越高,表示该因子障碍程度越严重。②日常生活能力。于患者护理前、护理3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总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SDS量表各因子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前后ADL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23 33.36±15.2665.13±11.57

对照组23 34.01±20.5458.53±12.76

P>0.05<0.05

3.讨论

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偏瘫作为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恢复的最有效方法,尤其在病发后3个月内,康复治疗将很大程度的提高肢体功能,治疗期间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至关重要。然而,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脑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出现障碍,生活能力下降,导致患者易产生负面情绪,抑郁症的发病可高达55%以上[3],成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DS量表中的情感障碍因子分、躯体障碍因子分以及抑郁心理障碍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躯体性障碍以及抑郁心理障碍,使患者能在自身最佳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训练,从而大大提高康复效果,有助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金雪,李艳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护理[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3,34(6):282-284.

[2]靳玉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对中远期康复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0):1479-1481.

[3]黄金莲,谭巧,周永生.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109-7110.

论文作者:邵洪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康复效果的影响论文_邵洪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