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学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经验_两极分化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学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经验_两极分化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首要论文,基本理论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社会主义问题深刻影响着人类20世纪。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是世界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从理论付诸实践,迄今已有整整80年的历史。80年间,虽然也曾经一路凯歌行进,但更多的却是曲折起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在贫穷中挣扎、社会主义中国也曾一度陷入经济崩溃的边缘。人们不禁深深地疑惑:社会主义到底应该怎么搞?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他还提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313页。)江泽民同志指出:“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注:1997年5 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这就是说,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到东欧、非洲,乃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虽然都在搞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却都是“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反复思索、深研细考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最科学、最完整的概括和表述,它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种种误区,使得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者们在“山重水复”之后,又见到了“柳暗花明”。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过程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必然经过反复实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了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

(一)理论上的触及——马克思、恩格斯从批判资本主义中认识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他们一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猛烈抨击,同时也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了生动描绘。如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消灭私有制,但不主张政治斗争,把希望建立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以为靠知识的传播就可消除社会矛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从资本主义产生的无政府状态中推论出资本主义制度下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他已有消灭脑体、城乡差别思想的萌芽。虽然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乏真知灼见和天才的思想,但由于受唯心主义的局限,他们求助于理性和人性来推动社会主义和历史的变革发展,故而不能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并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批判地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及其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理论论证,并作出了科学预测: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生产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阶级和阶级差别已经消灭;政治国家自行消亡,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其理论前提是典型发达的资本主义;其预测过程带有抽象性的特点;其预测内容或结果具有一般性。他们只是从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方面采取科学预测式的、宏观勾画式的、逻辑推理式的认识方法,大致刻画出这样一个未来社会主义的轮廓,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科学概念。他们的预测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偏离实际的、未经实践检验的、有待后人修正、补充的成分。但是,他们使得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空想到达科学的境界,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迈出了理论上重要的一步,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二)实践中的探索——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中认识社会主义

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他在基本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同时,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大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出表现在: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遵循特殊的规律;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保留和利用商品经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政权加发达的生产力,就是无产阶级政权加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等等。

斯大林领导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比较快的速度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使苏联很快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对社会主义认识方面,他坚持了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思想,晚年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由于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苏联逐渐开始了片面求公求纯、排斥商品经济,最终形成了比较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并广泛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进行了艰辛探索。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大大超过前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如社会主义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让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允许私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但是,他未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些正确思想,最终步苏联后尘,追求“一大二公”,直至晚年实际走向了他曾提出的正确主张的对立面。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内涵,并且已经部分地、初步地获得了对社会主义本质上的认识。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并予以科学完整的诠释,在几个重大问题上没有突破,所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然是“不完全清醒的”。

(三)历史性的总结——邓小平在改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认识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总结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来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前经历一系列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前进中遇到犹疑和困惑的根本原因,以凝重的革命历史责任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世界历史发生的新变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如初级阶段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他以无产阶级伟大战略家的气魄,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此后十几年,他多次地、逐步深入系统地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直到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科学概括。这一论断,凝结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凝结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至此,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人类终于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前夜,完整、准确、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五句话28个字,语言高度凝炼,内涵极为丰富,完整系统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他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根本目的三个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基本途径与最终追求的统一。这一精辟概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既强调发展生产力,又强调解放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同志正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总结我国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入手,又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出发,在社会主义学说中第一次把生产力引入社会主义本质论之中。他指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点、更高一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只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才是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他不仅突出强调发展生产力,还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他把改革视为“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革命。他强调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发展”必须“解放”,“解放”为了“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和要求,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发展和贡献。

既重视生产力的提高,又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局限的、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前者离开生产关系,单纯地谈论生产力的发展;后者离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片面地追求生产关系的表面形式。邓小平同志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从二者的辩证关系及其运动中强调在生产力方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关系方面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前者突破了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生产力的局限性、片面性认识;后者则界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这两个方面的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及实现这个本质的过程性,因而较之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更科学、更全面。

既坚持社会效率的原则,又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在强调社会主义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并且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统一。就我国国情而言,要加快发展,不可能全国同时同速发展,总得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这是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同志在“本质”的概括中,没有直接提及鼓励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但他在其他许多地方对此是作了反复强调的。同时,要看到允许部分先富与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和长期性出发,必须看到虽然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制度,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必须容纳私有制经济成分,因而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仍然存在剥削现象,存在分配上的差异。要共同富裕就要效率优先,允许部分先富,要不,搞绝对平均,就只能共同受穷。允许部分先富,又要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不忘共同富裕的最终追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分配不公”现象,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将逐步被消灭和消除。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重要体现。

既提出最终追求目标,又提出达到目标的基本途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是社会本质的最终体现。生产力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性质。邓小平同志概括的最终追求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须经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在生产力方面,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是在生产关系方面,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两条途径,一个目的。邓小平同志的概括体现了最终追求与基本途径的统一。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理论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都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和重大深远的意义。

(一)本质论的提出,是认真吸取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建国30年的历史时指出,这30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建国头8年,发展是健康的, 形势非常好。但以后的近20年却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造成20年的曲折和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认识根源上看,最根本的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搞“一大二公”,单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去认识社会主义,认为公有制实现得越快、越纯、越彻底越好;搞平均主义,分配上“吃大锅饭”,挫伤群众积极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搞闭关锁国,不加区别地完全排斥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

如果不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切实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事业就将继续陷于进退维谷、举步维艰的境地。严重的现实,使得邓小平同志还在江西住“牛棚”的时候,不得不通过社会主义的一段实践,回过头来重新思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既继承又不拘泥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大胆探索新的思路,直到1992年春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完整而深刻的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理论长期思索和科学总结的结晶,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它对于廓清人们的思想迷雾,认真吸取社会主义经验教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二)本质论的提出,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从前面论述本质论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大都是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物质保证,以及面临的任务提出发展生产力的,都没有上升到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的高度。毛泽东同志作了探索,他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创造较高形式的所有制关系来发展生产力,结果走了很大弯路。苏联、东欧也停滞甚至倒退。严峻的现实告诉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的基础上,只能滞缓甚至逆转社会主义的进程,新的历史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丰富、再发展。邓小平同志在继承马列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思考,超越了过去离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为只要抓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抓住阶级斗争,就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等误解,对有关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就是江泽民同志归纳指出的“五个方面”十条内容,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把发展生产力,以及后来同时把“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要求,最核心的内容,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紧密联系。同时,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目的,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的基本原理,又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及长期性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既表现了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又表现了策略的灵活性;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本质论的提出,是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需要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在物质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回答的理论课题。因而可以说,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科学回答的本质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旨和逻辑起点。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我们党才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而产生了一整套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便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总结概括的16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同时,也是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党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了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的道路。

(四)本质论的提出,是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需要

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道路并不平坦,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几乎都受到来自“左”的或右的方面的干扰,一些人往往都要产生一些困惑或犹疑。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怀疑和担心,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决策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要不断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必须解决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只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才能集中精力,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才能破除僵化、封闭思想的束缚,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抓住机遇,摒弃“左”的右的干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坚持两个文明都搞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准确地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我们要把搞清这个问题,作为掌握邓小平理论精髓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其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作为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思想理论根基。要把搞清楚这个问题,作为学习和掌握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创造精神和革命风格的过程。

标签:;  ;  ;  ;  ;  ;  ;  ;  ;  ;  

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学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经验_两极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