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科研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科研机制的变革。在这一方面,做为知识和技术高密集型的高校首先受到了冲击。
改革与发展是当今中国的两大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校科研工作如何加大改革步伐,增强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当前高校科技体制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如何看待和处理高校科研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一、高等学校科研工作面临的问题
高校科研工作面临的许多问题中,有的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也有内部政策导向造成的,而内部问题是目前高校体制改革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⒈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没有分离,竞争机制没有建立
目前由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职务的“终身制”致使一部分科技人员一旦评到了高级职务就没有了进取精神,有“松一口气”、“到头了”的思想,争取科技任务和科技经费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的科技人员干脆离开学校到市场大潮中充当高级打工仔。而同时由于职务指标有限,有事业心、成绩突出的中青年骨干不能得到及时评聘,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人员的职务评聘没有分离,聘任目标不明确,没有真正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缺乏解聘措施,竞争机制不健全。
⒉科技队伍不稳定,科技人才尤其中青年人才流失严重
高校科技队伍已处于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中青年科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而科技体制不够健全,科技人才从事科研的精力逐渐减少,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同高校间的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主要是:一方面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重视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某些领域或某些企业的研究设备、研究环境已明显优于高校;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待遇优厚,是致使一部分科技人员“跳槽”或兼职的诱因。
(2)与近几年社会上一般简单劳动的收入涨幅相比,科技人员的报酬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致使一部分科技人才尤其中青年科技骨干另谋高就或从事“地下工作”。
(3)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西方发达国家对国内技术人才的争夺,也是我国高校科技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⒊科技经费严重短缺且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高校科技经费不足已成为困扰和阻碍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国家和企业财力有限,用于支持科研的经费不够充足,对高校的科技投入更少;再之,传统体制下,游离于企业及高校以外的科技机构众多,占用了相当比例的国家财政拨款,最终造成对高校的投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高校自身固有的特点,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可行性仍受到制约,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目前资金投入的主渠道仍是国家。另外,对于已划拨的经费,则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科技经费的到位时间多滞后于开展科技工作需要的时间,经费由到位到支出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学校每年都积压有相当数量的科技经费,这部分经费在一定时间内成了“死钱”,如何充分利用这部分经费,提高使用率,以弥补高校科技经费的不足,则是是个现实问题。
⒋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够,实用性不高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强的主要原因
科技成果的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高校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高校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发成功的许多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路线等一般都缺乏严格的计算和考验,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缺少进一步的中试或二次开发,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缺少必要的中试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发一方面知识产权常常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在利益分配方面高校往往受到损失,致使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的再开发积极性不高。
⒌科技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低水平重复和分散化研究影响了高校科技水平和优势的发挥
合作精神的欠缺,致使“小型、分散、自发”的现象愈演愈烈,其后果将导致:由于队伍组织和梯队不合理,高校承担重大的综合性科技任务的可行性越来越小;同时降低了队伍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致使高校影响大、水平高、效益高的成果越来越少。
二、高校科技工作需要采取的对策
目前高校科技工作虽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调整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稳定科技队伍,加强成果转化,多渠道筹集科技经费,更好地调动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⒈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科技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代表着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搞基础研究发表论文是成就,搞应用开发研究能争取更多经费,出更多更好的应用性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样是成就,同样能提高学校的声誉。今后的发展将是70%以上的科技人员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而如何调动这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将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
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分离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引入竞争机制的良好举措。目前迫切需要改变的状况是:评定职务重理论、轻应用,聘任之后没有明确的考察目标,没有解聘和续聘措施,真正的竞争机制未能建立起来。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人员的职务评定应进行分流,实行两类不同的评聘体系,以利不同类型的科技人员能够正常地得到晋升:
A类:对于搞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应以其发表论文、专著、承担各类基础性研究项目和取得的理论成果为主要评聘标准,这部分应占评聘标准比重的70%左右,而应用开发研究项目、应用开发性成果占比重的30%左右。
B类:对于搞应用开发性研究的科技人员,以争取科技经费、承担各类应用开发性研究项目、成果转化和获得的应用开发性成果奖励为主,可占评聘标准比重的70%左右,而发表论文、专著和承担基础性研究项目占比重的30%左右。
A、B两类指标比重可根据各单位的性质、情况不同而制定。科技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申报其中的一类。
(2)对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在任职期间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一律解聘,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相应要求时再继续聘任,这样一方面使已具高级职务的科技人员利用其学术地位和声望更好地为学校为社会多做贡献,另一方面使已具备晋升条件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⒉优化研究环境,提高人才的凝聚力
当前高校科技人员人心思动,不安心科研或开发工作,主要原因是配套工作没跟上,凝聚力下降,致使人才流失严重。科技人才往往更注重:一是有较好的研究环境,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二是工作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有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三是待遇较好,无后顾之忧。三者相比第一、二点尤为重要。过去高校在这几个方面有相当优势,因而聚集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而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使高校与企业相比许多优势已不复存在。故高校应采取多种途径,改善研究条件和设备,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成果奖励等方面制定相应晋升、奖励政策、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关心科技人员,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从事科学研究。
⒊加强科技经费管理,提高经费利用率
高校在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的同时,应进行内部挖潜,将现有的科技经费用好、用活,提高经费的利用率。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科技经费每年的沉积资金约占科技收入的70%以上,即相当于每年有70%的科技经费不能充分利用,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经费,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笔经费,则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大笔科技资金。
实践证明,在不影响学校财务运转和保证正常科技活动费用的情况下,学校可从沉积的科技经费中划拨10—20%的额度,以无息(或低息)贷款的形式,用于校内有明显应用开发前景的研究项目,经费出处不具体到哪一个课题,只从学校财务这个“大锅”中支付,项目的选择由学校领导、科研处、校产办、财务处联合组成审查小组确定,经费偿还由项目所在单位担保。这样一方面缓解经费紧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对一些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开发项目,学校可形成校办产业,增加学校收入。
⒋加强中试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中试研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研究的延伸。通过中试不仅可以提高成果的成熟度,而且为确定经济指标、实现产业化提供重要依据。实践证明,通过中试的成果都较容易推广。长期以来,由于经费短缺和科技体制的影响,使高校中试基地相对较少,而社会生产部门由于受产值、利税的压力和体制的约束,对中试开发缺乏热情,于是中试就成了高校与企业的“断接点”。为改变这种状态,不少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了相应的中试装置,但有些装置利用率不高,不能自我发展。我们认为:高校的中试基地要与校办产业相结合,要有长远目标,不能只为某一项目的中试而建设,而应建成以高校技术支撑为后盾,能够适应多个项目或相近学科成果进行中试的基地,这样不仅能生产批量产品,直接投放市场,而且使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有技术依托,在科技成果转让中起到孵化器和通道作用,既为国民经济做了贡献,又推动了学校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