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游戏中儿童是完全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主地活动。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指蕴含在文本中的,通过幼儿游戏的外在特征传达出的、暗含幼儿审美追求,使他们的诸多愿望能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文本精神。
1.游戏活动
(1)游戏。游戏是一个古老的文学话题, 在十八世纪, 康德就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游戏,就一般涵义而言,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反的、满足人的娱乐、享受欲望的行为,如游玩、嬉戏等,它具有自发、自由自在、愉快、非功利性等基本特征。游戏尤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2)游戏与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尤为重大。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幼儿永恒的天性,也是最初儿童心理的直接显现,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阶段最适合并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
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
(1)游戏精神的本质。在中国,班马是较早关注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理论研究者。他在1984 年首次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讨论会上提出探讨有关“游戏精神”的话题。他是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去阐释“游戏精神”的。内容涉及到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人类文化等诸多方面。(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游戏精神”这一概念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有三种内涵:即儿童形象所具有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具有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作家具有的“游戏精神”,尤其是前两者常常为研究者所混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很多儿童文学研究者常从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不自觉地滑入到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上去,或者是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很随意地转到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上来,更多的则是将两者混杂不清,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游戏精神”还指儿童文学家的一种创作心态或思维特征。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游戏性心态得到了特别发展的作家。许多经典的游戏文本的成功之作正是作家在这种游戏性的写作状态下产生出来的。
二、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1.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
(1)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纯朴稚气的心态。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为“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在成人看来,是稚气十足的,但正是这种思维使儿童能轻易地进入游戏的境地,注重事件的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注重事情的结果,使他们憨态可掬、使他们的生活妙趣横生。(2)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游戏行为,如儿童随心所欲自由的行事,甚至是胆大妄为的举动,都在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小鹰的一个星期天》中,小鹰在星期天跟着伙伴一起上山采野果、挖鸟蛋。锁柱的星期天是去捉小兔(《锁柱的星期日》)。它们都充分表现了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
2.儿童文学的遗传基因是“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先天具备的一种特性。在它的源头—民间口头文学中,它传承了娱乐的性质。而与儿童的紧密联系更使它沾染上最纯真的“游戏”品格。
(1)儿童文学继承了民间文学中“游戏”的娱乐性。儿童文学的源头是民间口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话和儿歌是继承这种娱乐天性的典型文体,在它们中大量保留了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精神”。(2)儿童生活的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沾染儿童天性的最纯真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文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幼儿生活中游戏精神的洋溢,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写照。(3)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对儿童生命的讴歌。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善于描画孩子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活力,也善于用这种活力感染幼儿。懿仲所写的《月下的傻孩子》这篇故事很有童趣,淳朴的语言折射出一个幼儿的天真、幼稚,是对幼儿生命的讴歌。
三、幼儿成长过程中自身发展的特点
1.幼儿生活以游戏为主。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期是其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的体力健壮,骨骼和肌肉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有一定的发展,手的操作能力加强。他们有活动的需要,认识探索周围世界的需要。游戏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既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又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2.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幼儿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学、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要呈现具体形象的事物。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的活动,感受文学作品的乐趣并易于在游戏中受教育,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积极有效的发展。
3.幼儿善于模仿,能在模仿中进行创造。幼儿好模仿,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成长,体验乐趣。幼儿模仿的同时还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再造新形象,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在愉悦的情绪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生活,解决了幼儿的矛盾,推动幼儿心理的发展。
论文作者:马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游戏论文; 儿童文学论文; 幼儿论文; 精神论文; 儿童论文; 思维论文; 善于论文; 《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