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体会论文_吴佳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布洛芬对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体会。方法:择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出生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病症的早产儿48例,按照口服的不同药物作如下分组:24例早产儿归入布洛芬组,全部口服布洛芬;另外24例早产儿归入吲哚美辛组,全部口服吲哚美辛。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最终疗效以及服药后出现的副作用表现。结果:相较于吲哚美辛组,布洛芬组疗效相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布洛芬组的副作用发生率要远远低于吲哚美辛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行以治疗,使用布洛芬与吲哚美辛可以获得相近的疗效,但布洛芬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喂养不耐受率低,推广意义显著。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临床体会;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发育尚未成熟常于出生后有着极低的体重,这导致其后续并发症不断发生,而动脉导管未闭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直接造成早产儿发生心力衰竭。该病症的发病率与胎龄和体重成负相关,胎龄越短、体重越轻,则发病率就越高。本文选择布洛芬和吲哚美辛两种临床常用药物,进行药效与安全性的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择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出生的、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病症的早产儿48例,按照口服的不同药物作如下分组:24例早产儿归入布洛芬组,另外24例早产儿归入吲哚美辛组。全部新生儿的体重均低于2kg,胎龄26-34周,平均(30.44±2.31)周,7天内出生。经检查:心脏于收缩期可听到粗糙的杂音,心率超过160次/分钟。行以X线胸片,发现心肺增大充血,借助彩超进行检测,确诊为具有左向右分流特征的动脉导管未闭病症。

为保证研究结果准确,凝血功能障碍者、肾功能不全者、颅内出血者、先天畸形者、黄疸严重需要换血者均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两组新生儿在初生体重、胎龄、主要症状以及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 方法

为两组新生儿行以血常规检查,同时行以肾功能、水电解质、血糖水平检测,对新生儿的头部进行B超扫描。在此基础上,为吲哚美辛组的新生儿每半天服用一次吲哚美辛(0.2mg/kg),连用三次;为布洛芬组新生儿每天服用一次布洛芬(首日10mg/kg,之后剂量减半),连用三次[1]。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血小板、血糖水平等临床指标在服药期间的变化,以及服药后出现的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关于本次研究,借助于统计学软件包SPSS 21.0对文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临床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则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与出现的副作用表现

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效果与出现的副作用表现均见表1。布洛芬组的动脉导管闭合率为87.50%,吲哚美辛组为75.00%,P=0.2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知两种药物疗效相近。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副作用表现,可以发现布洛芬组要远远低于吲哚美辛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关于喂养不耐受率,布洛芬组仅有4.17%,吲哚美辛组有50.00%,对比非常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其他临床指标

其他临床指标见表2,经过对比,两组新生儿的如下指标没有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动脉导管是胎儿体内血液循环的关键部分,于未出生前一直处于开启状态。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在出生一日后,导管将会出现功能性关闭,这是由于新生儿在出生之后,体内的前列腺素E分泌减少,浓度降低,对动脉导管的舒张作用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动脉导管逐渐关闭[2]。而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尚未发育成熟,前列腺素E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这就导致其出生后动脉导管尚处于未必合状态。除了前例腺素E这项超敏感因素的影响,血氧分压也会导致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这是因其动脉导管对血氧分压的敏感性比较低,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等并发症,从而引发低氧血症与酸中毒,从而延缓了动脉导管的闭合速度[3]。由于动脉导管一直处于未闭状态,左向右分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将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多个脏器的功能,新生儿身体机能极为脆弱,为成年人带来病痛的脏器功能障碍,将会直接导致新生儿死亡。

临床上为早产儿行以治疗的常见药物有吲哚美辛与布洛芬,这两种药物均为抗炎药,且均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这两种药物的作用原理是,通过药物对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机制进行抑制,来降低血液中前列腺素的浓度,从而起到闭合动脉导管的作用[4]。国内在早期主要使用吲哚美辛进行治疗,但经过临床实践发现,该药使用剂量的安全范围比较狭窄,剂量使用不当将会导致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副作用表现非常严重。因此,于国外引进布洛芬进行治疗。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吲哚美辛的疗效为75.00%,布洛芬的疗效87.50%,二者疗效非常将近。布洛芬虽然对肾功能和脑部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较吲哚美辛来说,要轻得多。布洛芬的形态为混悬液,服用起来非常方便,口感好,喂养不耐受率仅有4.17%。此外,口服方式使其生物利用度达到80%,无论是药理作用还是药效持续时间都得到了保证,副作用率低至4.17%。可见布洛芬在安全性上的显著。

结语:

相较于吲哚美辛,布洛芬对于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在疗效将近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副作用少,推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敖桢桢,王静.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2,12(02):51-52.

[2]林新祝,陈涵强,郑直,李雅丹,赖基栋,黄荔涵.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07):502-505.

[3]黄灏.右旋布洛芬栓塞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和安全性[J].当代医学,2013,19(09):135.

[4]彭丽娜,张国宪,王青利,陈海花.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42例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02):137-138.

论文作者:吴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  ;  ;  ;  ;  ;  ;  ;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体会论文_吴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