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需要资本市场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变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总体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保证了我国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但其固有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民分散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创新,不适应机械化作业与规模化经营。马克思曾提出,农业生产与再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差别相当显著,即农业生产时间包括除劳动时间以外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时间,只有劳动时间才能形成价值,故农产品的价值生产率比非农产品价值生产率低得多。这就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率低下等负面效应,同时,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对农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保护和振兴我国农业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学术界也提出了诸多观点:如推行农业产业化(严瑞珍,1997),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社会服务与一体化经营。农业制度安排(邓大才,2000),改革某些供给不足或供给过剩的制度安排,确立科学的农业制度创新策略,突破制度创新桎梏的措施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方向。推行新农村运动(林毅夫,2000),调整城乡收入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的“工业化”(樊纲,2000);农村城市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刘力,2000),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扭转传统的“以农养工”政策,等等。种种方案的实施,最终无一不涉及资金的筹集、配置以及由谁来具体操作这些具体的问题。考虑效率公平原则,笔者认为筹集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任,最终将落在资本市场的肩上,这是由资本市场的特征及农业发展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二、我国农业传统资金来源的现状分析
农业是一个需要大量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轨时期更是如此。一方面农村及农业改革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可支配资金日益短缺,农村及农业改革举步维艰,具体表现在传统的三大投资主体对农业投入水平呈下降趋势。
1.财政主体
从农业投入总量来看,政府投入总量近年虽有所增加,但农业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8.2%,1997、1998年则分别下降为7.9%、7.6%。虽然国家采取了保护农业,加强农业投入的政策,但由于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总体效益不佳,亏损严重,给财政背上了沉重地包袱,财政只能被迫压缩对其它各方面的支出包括对农业的支出。况且长期以来,国家还采取提高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价格等扩大“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收入中切出一块来“以农养工”,此外,国家行政事业集团非生产性消费开支猛增,加上种种浪费和税收漏洞使国家财政收支失衡,长期赤字运作,财政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农业投入需求。从投入资金的用途看,为争取政绩,地方政府资金“非农化”相当突出,与中央政府对农业投资增长不同步。加之近年我国为扩大内需,每年发行的国债只能向投资乘数大、产业链长、相关性强,能拉动经济增长的部门倾斜,间接导致了农业固定资产基建投资的缩短,农业科研、技术服务投入不足,短期内这种局面很难有改观迹象,依靠财政大规模投入来发展农业显得有些勉为其难。
2.信贷主体
严格地说,农业信贷并不是独立的农业投入主体。其投入水平完全取决于农户或农业企业的贷款意愿,并已在农户或农业企业投入中作了计算。但这并不代表农业信贷在农业投入中不重要,恰恰相反,通过农业信贷不仅解决了粮油棉的收购资金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及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性投资问题,促进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和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农业信贷的构成环节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农业信贷总量有所增长,但农业贷款占国家银行贷款的比重在下降,1991—1993年分别为6.7%,5.59%,5.47%,1998、1999年则分别降为4.4%,5.1%。由于农业受天气等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大,投资回收期长,风险高,季节性强,不稳定,加之农户除住宅、土地外,少有其它可以抵押的财产,而分散的农舍和农业用地对金融机构来说没有什么抵押价值,农业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中的融资能力很差,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利益约束机制强化,这些因素使得农业信贷显著呈萎缩趋势。
3.农户主体
农户的投入是目前农业资本投入中最基础最普遍的投入形式,事实上在财政信贷面临来自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支出扩张压力、存在“非农化”倾向前提下,农户投入已成为目前农业资本投入的主体。但农户投入主要是生产经营性投入,只是起到了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不可能对生产性与社会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太大贡献。农户分散经营规模较小,积累能力有限,加上各种摊派费用的增加,导致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对农业投入热情下降。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作用,导致农户收益不稳定,增产不增收,从而农户投入波动性大,农业生产相应波动性大。另外,农民投资的非理性化、随意性、短期性经济行为和小农意识的存在也弱化了农户投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农业资金的缺乏,生产率低下,外在的投资诱因不足,农民的低收入,使经济容易陷入纳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导致农村问题难以解决。
三、资本市场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资本市场方面来看,历经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截止2000年年底,沪深A股市场已拥有1117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总额达42198亿元,占GDP的32%,为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生产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向规范化的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和促进越来越明显。但目前我国沪深两市中农业类上市公司总数只有45家左右,其分布主要在种植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四个方面。
农业类上市公司虽然数量不多,但总体上来看,首先,公司业绩都较为令人满意,其平均水平略高于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公布的2000年年报上可以发现,农业类板块被ST的仅有三家;ST金泰、ST粤金曼、ST海洋。每股净资产为负值的仅有ST粤金曼一家(-7.074),其他农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净利润等各项指标均强于大市(赵新安,2001),这表明农业类上市公司有实质性业绩支撑;其次,目前农业类上市公司国有气息较浓,总股本不大,流通盘相对于其它板块较小。如截止到2000年年底,农业类上市公司中总股本最大的为大江股份,总股本为67630万股,其流通A股仅2574万股,流通B股为6006万股;总股本最小的为洞庭水殖,总股本为7300万股,流通A股仅为4000万股。因此,该类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股本扩张能力,发展潜力大,有很好的社会基础;第三,农业类上市公司股票炒作成分或者说价格泡沫成分较少,绝对股价不高(大多分布在10—20元之间)。市盈率相对适中,股价上升想象空间较大,在市场上深受众多投资者的关注;第四,许多农业类上市公司多涉足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高科技尖端技术,代表了未来农村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开发价值,因此该类公司的成长性佳,市场竞争能力也较强。比较适合在资本市场上筹资与运作。
由此可见,即使是在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相辅相成,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一条可供选择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资本市场对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地资本市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一是筹集并融通资金功能,这是资本市场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可以说,资本市场是联系和沟通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纽带,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二是决定资本的占有条件。在资本市场上,资本所有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超经济的联系,资金供求的规模、价格都是通过竞争形成的,并且这种资金融通活动在技术上将企业可分割的财产细分,而且可将附于其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三是风险定价的功能。证券的标准化、信息的公开化,存在发达的二级市场使资金的价格可通过竞价较为准确地形成;四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资本市场高度的流动性使经济资源能依据效率原则灵活地在全社会得到合理配置。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在向规范化、市场化阶段过渡,在支持产业发展方向上尚存在着行业上的不对称性。上市公司中多以工业行业类企业为主,农业类上市公司相对较少。其实资本市场是完全有可能且有能力支持农业发展的。
1.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资金问题
资金的大量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尤其是对于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高效的无机有机化肥、农药、有效的灌溉设施和必要的机械器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条件。从根本上说,农业的发展有赖于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仅为42%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达70%—80%,有的甚至高达80%—90%,农业科技的开发有赖于资金的有力支持。而农业资金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可供运用的资金,二是有没有转化途径。现阶段从我国国内角度来看,并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公众预期经济不景气。即使是在连续七次降息的政策刺激下,银行系统仍存在高达1.3万亿的巨额存差,社会上资金面较为宽裕;另一方面,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资金投入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这两条途径形成。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手持资金只能通过资本市场才能转化为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资金。如果在资本市场上能从政策上适度向农业倾斜,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流向农业产业,无疑对农业发展大有稗益。从利用外资角度来分析,我国利用外资总体水平较高,目前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但农业利用外资水平还很低,1997年末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39%。这其中不乏农业资金利润率低,客观环境欠佳等影响,但农业资金进入渠道狭窄,国内资金配套欠缺,缺少必要的引导机制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如国内A、B股市场、香港H股、红筹股市场以及其他国际资本市场,有助于引导境内外资金投向农业领域,解决直接利用外资及其配套资金等问题。
2.资本市场有助于农业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基础条件,是农业稳产高产,产业全面提升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应用新技术,扩大农业资本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农业产业化是根据农业现代化要求,大规模组织分工专业生产,通过把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变为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资本市场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或支持组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品牌,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中起主导或龙头作用的农业类上市公司,然后由其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根据市场要求和资源条件与农业生产者签订合同,建立专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提供配套服务,扶持农业生产,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农业技术设施,发展工厂化农业,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资本市场可以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得以迅猛发展。这种立足于农村基础之上的经济实体,极大地活跃了农村市场,丰富了城乡市场商品供应,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给我国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普遍出现生产滑坡,效益下降,生产后劲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等不良现象,其固有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企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趋同,创新能力低、经营机制不活、规模过小带来的不经济、人才素质低、生产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许多乡镇企业仍简单停留在家族式管理基础上,这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让一些合乎标准、力量强大的乡镇企业上市运作,或借国有企业重组改革契机,通过资产重组成为大企业的控股子公司,从而成为规范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以解决其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问题,为其今后更好充当农村的生力军打下坚实地基础。
4.资本市场有助于调整农业结构,盘活农业存量资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制度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我国农业生产在经历了一段数量型的快速增长之后,社会农产品供求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供不应求逐步过渡到供过于求。当前的现状是:主要的农产品均供大于求,价格呈逐步下降态势,且与国际市场价格比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10%—70%,棉花生产成本每吨比国际市场高1.2万元,油料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市场,但由于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使得成品油价格依然高出国际市场。为解决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农村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应重点发展一批外向型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农业产品,如畜牧业、园艺(蔬菜)产业以及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由单一的粮棉油产品向瓜、果、糖、蛋、奶等产品的多样性转变,由初级原料产品向加工品转变,农产品的质量由低到高的转变,农产品由工业原料向工业制成品转变,在资本市场上可以通过出售、出让、托管、资产折股、上市公司收购、兼并一系列方式盘活大批国有农业存量资产,配合国家总体政策方针,引导资源的流向,逐步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侧重扶持一些种业公司以期提高单产,通过控制粮食种植面积,重点培育高效农业。
5.资本市场有助于我国农业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和加入WTO的挑战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职能,不仅能为农业发展筹集大量所需资金,而且能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调整资金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分配,促使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农业分工。首先,利用资本市场的资产重组功能,积极探寻农业的对外合资合作项目,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高我国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农业在某些领域的相对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再者,可以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优势,引导我国农业生产,大力调整我国农业的产品结构,顺应市场的要求,避免浪费和无谓的竞争,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最后,通过资本市场,政府可以实现对农业有效扶持和保护。因为加入WTO后,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投资和补贴将转到WTO框架的“绿合政策”下,受到一定的约束。透过资本市场,对农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既能实现保护我国农业健康顺利发展,同时也符合国际一般的规则和惯例。
五、结 论
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当前我国农业落后的现状,客观上要求资本市场的支持,而我国资本市场现阶段亦有能力介入农村市场。资本市场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构性调整、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应对当前“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意义重大,国家应在宏观政策上予以体现;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向农业作一定倾斜,能动主导实现资本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也应当自觉利用这个契机来争取自身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