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陷入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社会保障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社会保障始于19世纪末的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的美国得到较全面系统的实施,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鼎盛时期。然而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在逐步暴露出弊端之后开始陷入困境,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近二十年来,西方社会保障费用增长过快,大大超过经济增长,许多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二战后,西方各国出现了近二十年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此间各国实行的是“高增长、高福利”政策,经济增长与福利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停滞、高福利政策并未中断而延续了下来。1965年至1985 年, 美国社会保障的支出由190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由2.9%上升到7.7%;西欧国家社会保障开支在GDP中所占比例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此后又逐步上升。从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比较来看,从70年代中期起,西方国家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增长率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率。1975年到1981年欧洲一些国家两者的比例为:法国7.6%∶2.8%;比利时4.6%∶3%;瑞典4%∶1%高额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瑞典1994年政府财政赤字为1900亿瑞典克郎,内债9950亿克郎,外债3850亿克郎,总计达15700亿克郎, 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2%,全国人均负债约14.7万克郎,如此巨额的债务大部分是用于社会福利开支的;意大利目前仅养老金一项社会保障措施造成的财政赤字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4%。70年代中期以来, 经济增长与高福利政策已不再是相互促进,相反增长过快的高福利政策已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趋势影响了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各党派团体的利益,为此政府试图采取对策走出困境以维护自身利益并巩固其地位。要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自80年代起,西方各国政府先后不同程度地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寻求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改革的直接目标就是削减开支。1995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一个在7年内平衡预算的法案,要求在7年内削减开支8940亿美元,其中削减医疗保险费用4500亿, 超过削减计划的一半以上;同年11月法国总理宣布将对法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重大改革,目标是使社会保险的赤字在一年内由640 亿法郎减少到170亿法郎,在两年内达到收支平衡;意大利总理于1995 年宣布的一项养老金退休制度的改革方案中计划在未来10年内每年为政府节省10亿里拉。除了削减开支外,西方国家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调整各种福利标准,对享受者提出附加条件等。改革的计划在一些国家已经初见成效,如德国、比利时和爱尔兰,但是美国和法国却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近半个世纪高福利的社会保障要在短期内进行人规模的压缩必然会遭到享受者——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从另一方面看,不对陷入困境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政府无法承受巨大财政赤字的压力来复苏经济。
西方国家从最初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都是原有制度上的一些小敲小打,由于社会保障开支早已渗透成为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根本上改变是极其困难的,西方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阶级利益,事实上,由资本主义本身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仅仅依靠福利政策是无法消除的。
我国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晚,且采取的是福利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与我国的国力不相适应,为此,政府已着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进行剖析,将使我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措施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立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一国采取何种保障模式,立足点是国情,是国民经济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源及政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超越了这一基础势必难以持续。
第二、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社会保障是道德风险和心理风险较大的保障,尤其对医疗保障,一旦缺乏约束,将导致保障费用的过度消费。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有利于控制保障费用的非正常支出。
第三、各项保障项目的基线不宜过高。从养老金的发放看,国际上公认养老金占工资收入的60%为正常水平,而1992年我国养老金发放高达83%。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借助于西方近十年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民经济的现状,应当坚持低标准的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再来逐步调整、提高,而不能像西方国家开始标准订得过高,等到通胀后再来压缩则非常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