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述说人性幻化而又处在艺术幻化中的大书——张俊彪长篇小说《幻化》研讨会发言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书论文,纪要论文,长篇小说论文,研讨会论文,人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作家张俊彪创作的《幻化》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幻化》洋洋146万字,由《尘世间》、 《日环食》、《生与死》三部组成。小说通过三个省委第一书记一生的命运浮沉,透析了“那一代”高层领导人复杂而真实的精神世界,折射出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民族沉重的心路历程……3月21日,中国文联、 中国作协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中国作家活动中心举行了该书首发式;与此同时,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文联研究室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联合在此举行了为期一天的“张俊彪长篇小说《幻化》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兰州、重庆、大连和深圳等地的近6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围绕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创新以及由作品引发的文化现象、隐含的作家创作心理诸方面进行了认真、坦诚、深入的探讨。由于时间关系,在研讨会上未来得及发言的还有陈建功、高贤均、黄国柱、周政保、韩梅村、古耜、林为进、牛玉秋、朱小如等。
一、用幻化的眼光透析人性,用幻化的境界提升人性
张锲(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著名作家张俊彪同志是一位具有深厚生活积累和艺术功力的作家,我们曾领略过他的不少佳作,譬如长篇小说《没有陨落的太阳》等等。这些长篇佳作曾为俊彪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现在,经过历时16年的艰苦劳作,他又为我们奉献出了这部洋洋近150万字的长篇小说《幻化》三部曲。 这部作品以三个主人公的生命过程为线索,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阐释了人物与事件的沧桑幻化,出版后引起了读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占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幻化》是一部深沉、沧桑、凝重的重要作品,以发展和变化的目光透视了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历史,是一部民族的百年史诗。
聂震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对于《幻化》这样一部长篇,我想会有诸多的评价,会有从不同角度引发出来的多种阐释和解读,但总的说来,《幻化》是一部反映我们社会主流生活的主流文学作品。俊彪是我的同学,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位非常沉稳、非常勤奋、非常有毅力的人,在任何场合他都是喜欢靠后站一站,喜欢站在一旁静观生活和人事。正是本着这种靠后站一站的人生态度和心灵情境,他用了16年的时光,以一种内心的定力和坚韧不拔的写作精神,用一种幻化的眼光,来实践自己的艺术追求,阐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种种体悟。《幻化》这么一部大书的产生过程,就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关注的。
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幻化》的阵容强大、人物复杂,人性与兽性、人性善与人性恶、人性的弱点与人性的幻化,生与死、爱与仇、动与静,构成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叙事世界,情节结构之纷繁,时间跨度之大,都是近年小说创作中所不多见的。作品着眼于“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以幻化的眼光透析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书中三个主人公切入历史的过程大致相同,但却由历史孕育出大不相同的灵魂世界,幻化出大不相同的天问,以及对灵魂的无情拷问。天问和拷问又被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形而上的诗和诗的形而上,从而调动了作者哲学的、宗教的、历史的、艺术的知识和智慧……“幻化”固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清醒的话题。如果说黎可夫是善的化身的话,那么霍士斌则是权力的化身,何人杰则是由恶向善幻化的化身,尽管转化的动力仍显不足(仅仅为爱)。在这里,作者似乎想均衡东方传统的至诚至善与西方传统的民主自由的矛盾,礼赞中国传统文化的可塑性和可继承性。
何镇邦(著名文学评论家):《幻化》是张俊彪30年创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带有作者强烈愿望和目标追求的作品,它意味着张俊彪的创作真正走向了成熟。在近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中,特别是1999年的文学创作中,它无疑都是一部重要的、在创作模式上具有探索和创新意识的、能引发人们诸多话题的作品。说《幻化》是一部大书,不仅指其篇幅浩长,人物众多,而且其时间跨度之大、内容之广博都为当下小说所不多见。它包容了作者对哲学、政治、人生、道德、社会、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解读,如社会角度、政治角度、历史角度、哲学角度、艺术角度和经济意识角度等。它俯瞰中国百年,将人物与事件提升到人生哲理、心灵境界、道德标准的高度,而且以人生哲理统驭全书。本书主要写了官场和人性的幻化,写了三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如果将《幻化》纳入“政治历史小说”来考察,会发现它已经超越了对官场表层的描绘,超越了反腐倡廉之类的主题,在揭示官场、权力对人的腐蚀这一点上,比任何“政治历史小说”都显得深刻。它写出了官场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官场上的衍化。
何元智(西南外语学院教授):《幻化》可谓中国百年史诗的一面镜子。它以网络化的视角,体验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与政治的风云际会,历史与现实的轮回嬗变,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灵魂深处的复杂、渺小,尘世间的变幻莫测,人性美与恶的挣扎较量,以及作者的激情、理想与直面人生的勇气,使我们不禁为这面镜子所折射出的博大内涵动容心跳,深深反省。
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总体感觉是这本书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一是写出了政界的病态,或叫政治文化的病态,揭示了置身其中的人不可能不变的道理,给我们从体制上来找原因有很大警策作用;二是写出了某些高级领导人的畸型心理,不回避主人公身上带有的人格缺陷;三是书中写了许多女人,但她们常常表现出在一种病态政治文化下,女人往往会依附男人,男人又往往会依附于权力的社会现实。
管卫中(著名文学评论家):新时期写政界人物的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像王蒙的《蝴蝶》、《布礼》以及李国文、张贤亮等人的小说,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如张思远等都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现的;在此之后,政界人物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大段空白,直到90年代末,才出现了《抉择》、《十面埋伏》、《秋风庭院》等作品,但其中人物形象已变成了贪官污吏一类。这两部分小说都只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眼光,观照了某一类政界人物某一阶段性的生活。这两种人之间有没有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呢?《幻化》恰好把两者贯串起来作了“连续性”的思考。这部小说在此方面所作的新贡献,就是扫描出了政界人物灵魂变化的曲线,追踪了人在宦海浮沉中的幻化轨迹。
胡经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我觉得不要把这部书看成政治历史小说。作者在这里极力要讲的是一些哲理,一些人生的辩证法,政治斗争本来只应该是一种表面形式和一些偶然的例子。然而,本书真正写得好的却是在揭露和批判的那一部分。看了之后就让我产生了一个疑惑:你究竟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出发,还是按照主观理念出发?这一矛盾在创作中没得到圆满解决。也就是说,没有将理念与从生活出发的人物发展的逻辑和人生的归宿融合得很好。
吴秉杰(著名文学评论家):这本书可讲的地方很多,特点非常鲜明。小说全部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充满着抒情性、哲理性和象征性。它对人生和社会历史作了深刻的反思,在艺术手法上也作了许多可喜的探索和尝试。我觉得本书总体上是在揭示一个“异化与复归”的主题。但它不同于此前其它同类小说的特点是:复归的过程不仅仅是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更多地进入了人性层面,如哲学精神、人生精神、宗教精神都是人性复归的途径,这些在作品中皆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反映。
何启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副主编,《当代》主编):这是一部丰厚的、独特的,在艺术上很有探讨价值的大作品。它的题材很独特,有很多精彩的细节;人物塑造很有个性,人生描绘很具色彩;也很大气,很有勇气。作者对于人物的价值判断不是简单的在是非好坏的表面上进行,而是深入到文化历史的层面去发掘人性深层的东西。不但描写重要人物的性格演变和命运变迁,而且对次要人物的处理也没有简单化。
李准(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幻化》是一部在艺术上作出了很多探索与创新的很有份量的重要作品,很值得从整体上去探讨、去关注、去解读。它对具体道德判断和具体政治是非都形成了一种超越。作者不论对人生还是对历史,都是用一种心灵体验来观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单一的功过是非的评判。作品并没有否定道德判断,也没有否定政治是非,而是把它们提升到整个生命体验层面,提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来进行人生哲理的思考。而且把叙述、抒情、哲理思考努力融合为一体,又以哲理来统帅叙述和抒情。这种人生意味的追寻,这种生活哲理的思考,形成了很凝重的哲理氛围和很丰厚的文化意蕴。在这里,生与死都被超越了,痛苦与灾难都被诗化了。由于人生哲理思考、生命过程体验统驭了全书,一般性地写故事或交待人物事件,在这部书里已退到了很次要的位置。诗意的弥漫,增强了这部作品的审美感;哲理的抒发,与人物的身分十分贴切。而从这种生命体验中,又能令人感受到凝重的历史感,品味出比较丰厚的文化内涵。
何西来(著名文学评论家):这是一部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历史、人性乃至宗教、道德、艺术、哲学思考的大书,可以做多角度的研究和解读。个体的人生加起来就是历史,而人生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又是人生的一个背景,作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了他对人生和历史的看法。历史有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的一面,但必然性是在无限的偶然性中显现的。特别是在人的个体生命很短暂的情况下,他对必然性的把握常常显得比较茫然。在此,历史也只是一种幻化过程。本书作者以幻化的眼光来看人生、看历史、看人性,用幻化的境界来提升人的灵魂、提升人性、提升艺术,赋予作品很强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很浓的宗教信仰色彩。人生是一种幻化过程,人性是一种幻化过程,艺术也是一种幻化过程。
蔡葵(著名文学评论家):《幻化》不是情节小说,而是心理分析小说。它不同于一般带史诗性追求的作品,并未直接展开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也不是歌颂型的英雄传奇,而是通过对世俗生活的表现,敞显人物的心灵状态。历史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对抗和阶级斗争,世俗生活成了历史的真正核心和灵魂。这种描写不止是一种创作视角和叙事策略的转化,而是观念的一次改变。
二、在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和心理浪漫主义之间
廖星桥(深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文学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还是结构的艺术。我觉得本书最可取之处,是避开了一些我们目前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而走了一条在艺术上探索的道路,在创作手法和结构上下了一番功夫。作品打破时空界限,采用淡化人物性格、淡化故事情节的手段,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突破效果。《幻化》是一部渗透着心理现代主义的心理现实主义杰作,是一部在创作手法和结构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重要作品,它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容都已经接近了西方最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品,在文学创作领域实现了一次重要的突破,走出了一条艺术探索的道路。
严家炎(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学理论家):《幻化》不但隐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相当的思想深度,并且寻找到了与之相统一的恰当的艺术存在形式。作者一边叙述一边议论分析,实现了历史时间的空间化,既用一条纵线贯穿三部曲始终,又用三个横截面表现不同时代,显示出作品的结构特色。这是一部重要作品,会后我还将写文章进行肯定和评价。
李准:作者不仅对自己的创作中时空观念做出了勇敢而成功的突破,就是对整个文学创作中时空观念的转变也作出了可贵的突破。过去那种单线条的、相对分隔的时间空间观念,已不足以表达现代人的生命运动体验和思想情感。在同一个时间里展现更多的空间内容,在同一个空间内展示更多的时间内容,已是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作者在创作实践中找到了这种叙事特点,在时空观念上作了很新的探索,大篇幅地采用了心理叙事。作者的才能、激情、心灵的自由飞翔,是中国式的张俊彪式的心理现实主义。由于找到了一种叙述方式,使作者的才情、智慧、激情在自由的天空里无拘无束无遮无挡地飞翔。这些年来,我一口气读下来的作品,这是第一部,几乎是在节假日和夜晚一口气阅读下来的。《幻化》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又能形成这样的时空扭转,便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陈骏涛(著名文学评论家):这部小说主要写人生,但又跟历史相交错。突出的特点是对人性的深入开掘,对中国革命主体农民的反思,但里面又包含有许多诗性、哲理、宗教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一部诗化或散文化的现实主义作品。
蔡葵:这部作品时间虽然涉及整个20世纪社会历史变革,但却是一部不同于一般史诗性的作品。它几乎未提一个世纪发生过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就连十年文化大革命也是一跳而过,因而对百年历史的概括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它从批判中反思历史,具有一种深邃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思想冲击力。刻画人物也是从世俗的平凡生活着手,注重展示人物在平凡生活中的心灵变化和心路历程。创作观念的改变,使《幻化》不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探讨心灵善恶的种种表现,而是以动态的角度来反映心灵的变化,描绘了人性的曲折和异化,表现了人从自我走向非我、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样一种严酷事实。小说如此注重探索心灵和人性,而不追求情节曲折离奇,使之成为一部相当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幻化》在对人物分析中,大量地运用了心理辩证法。如揭示了霍士斌的异化并不是个人道德的缺失所造成的,而是某种严酷的社会现象的反映等。
何镇邦:《幻化》对现实主义格局有所探索,主要表现在心理体验、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方面。优点是渗透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拓上(尽管还未达到集体无意识的程度),弱点是以作者的议论分析来代替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与突破,主要体现在心理现实主义风格上。从时空转换方面来考察,三部曲采用了不同的时空结构方法,如《尘世间》把很长的自然时间放在很短的主观时间内来观照,而《日环食》则将很长的主观时间放在很短的自然时间——日环食过程中来反映。《生与死》的自然时间很短,艺术时间很长,完全是用人物的心理感受来处理现实事件。三部曲就是这样一步比一步更加清晰、更加深入、更加凸显出心理现实主义的结构特征。俊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品充满了理性描写、理性激情和理性分析,充满了忧患意识,也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
张炯(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这是一部才华闪烁、厚重的、有艺术特色的小说,里面充满诗情画意的细腻笔墨。作品深入到人物的心理世界,包括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乃至人物的梦境和潜意识,通过这些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有评论者认为它的风格是心理现实主义加心理现代主义,我觉得它还有心理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中有些人物是相当理想化的,相当美化的。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是它区别于一般心理小说的特色所在。
邓友梅(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这些年来还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理想投入到文学事业里面去,不辞辛苦,不计成败,我觉得张俊彪在这一点上就令我很受感动!我们今天在这里,为一位严肃作家的严肃作品举行如此规模宏大的有质量的研讨会,我同样也很受感动!
三、作为文化现象和创作心理研究对象的《幻化》
刘俐俐(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我认为可以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将这部书的创作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看。看它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看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已达到了什么地步?张俊彪是一个比较依赖于自身人生经验的作家,他与新时期以来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并不合拍,而走的是他自己的一条路,始终忠实于自己的艺术感觉。如果说《幻化》的第一部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写,对三个省委书记身上的农民劣根性作了批判的话,那么到了第二、第三部,作者的整个思路已经发生了变化,改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索善与恶的问题。这里面既有他强烈的主观意愿,又隐含了对政治有所厌倦的意绪。拿以往历史的或道德的判断方法,几乎都没法对它作出准确的评价。我觉得它是个历史相对主义的文本,而且历史相对主义贯穿于它的始终。他的叙事带有充分的主观化,他的小说是叙述而不是描写出来的。
陈墨(著名文学评论家):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最突出的价值,就是可以将它作为中国作家创作心理研究的一个对象来进行考察。这里面既包括了众声喧哗,也与文学观念的发展及作家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比如,对于谁在小说创作中占主导地位的问题,传统现实主义是以社会为文学的主宰,小说只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后来演进到认为人物的发展逻辑是小说的主宰;而在《幻化》的创作中,作家真正成了小说的绝对主宰。作品第一部是用写实的方法来描述历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写法;第二部是用写意的方法来展开现实;第三部是用浪漫和象征的方法来展开人物的心理。作者一步步逼近直至完全控制了叙事过程,把主观言说也引进了小说的叙事当中,使叙事和言说结合成一种新的文体,形成一波又一波话语的浪潮。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自始至终状态饱满,没有勉强,没有做作,没有生硬,一直处于元气充沛的状态。作者把社会历史私人化,将私人生活情绪化,而且将某些情绪浪漫化。作家的这种主观言说情绪不可遏止,直到呈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小说文本。
曾镇南(著名文学评论家):这部书的确反映出了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它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烙痕,又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流派特色。作者也的确以一种激情、一种气势驾驭了整个叙事过程,并借用符号化、类型化的人物来表达他对当今人性以及社会发展机制的看法。这部作品自始至终充满着激情,可以说是激情澎湃,如长江大河奔涌,似滔滔海浪一排排汹涌而来,令人无法抗拒。问题在于:你既然采取了象征化、浪漫化的写法,却又把人、事写得这么具体、尖锐;你想把问题抽象化,但你的描写又是非常具象的、历史的。这的确是又一个矛盾。
韩瑞亭(著名文学评论家):《幻化》是一部大书,我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幻变的世界与幻变的人生》。大家从哲理的高度、理论的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我想主要是两种文化状态、两个地域文化的冲撞,从而幻化、产生了这样一部作品。一个作家老在一个地方生活和创作,既有利也有弊。利就是对那个地方文化的积累比较深厚;弊就是逃不出地域文化的局限。这部书应该说是酝酿于西北而成形于东南,这其中两种地域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冲撞和交融,至少对作者的创作产生了两种影响:一是对生活的审视角度变化很大;二是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尽可能地借鉴了传统和现代的叙事手法。
李准:本书可以说是张俊彪创作中的一个新的高度和生长点,也是张俊彪所经历和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东南海洋文化在现代相撞击所产生的一个成果。三部曲每一部都是从黄河写起,黄河在这里不但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地域的象征、人物命运的象征,也是一种生命意味的象征,在某方面还与作者自身的性格、追求都有一定联系。
张炯: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小说中的人物皆能引用解释自己心曲的诗句,这样小说就仿佛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叙事的文体。它似乎不是提供给人阅读,而是提供给人观赏的。作为小说,它把大段大段的散文诗般的语言引入了它的描述,使读者不能够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去读它,而必须要象读诗歌那样去反复地吟诵它、咀嚼它、玩味它。《幻化》在文体风格上都有突出的探索与创新,大跨度,大视野,大结构,赋予了作品一种厚重感。
何西来:《幻化》三部曲,书3部,部3卷,9卷共202章,是3 的倍数多了一个1,这部书的结构很费了一些功夫, 作者很可能是受了《神曲》的影响,书中也引用了但丁的诗;写作手法上也可能受了哥德《浮士德》的影响。书中主人公3位,来自三秦旧地;写了人性中权势、 金钱、美色3种欲望;还有3个美丽女性,曾经或最终许配给了3 个主人公;3个主人公有3种不同的生,3种不同的死,3种不同的灵魂飞升;从而提升了人的境界,提升了人的灵魂。这的确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创作现象,一种值得探索的文化现象。
吴秉杰: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叙述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思想深度具有现代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敏锐与犀利,读起来感到非常深刻,非常尖锐,非常有说服力。小说的整体结构非常成功,包涵了整个思想内容和艺术内容,认为人生是一个幻化过程,艺术是一个幻化过程,历史也是一个幻化过程。而幻化带有某种串化的精神,把大量西方的东西放进去,譬如人文精神、哲学精神、宗教精神、政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等,而且认为这些东西与东方的文化均可以相互打通、乃至融会整合,从而提升人的灵魂境界。这样便完成了小说的整体结构。从而在思想上很有见解,很有深度,在艺术上也很有创新和探索,如大量引入诗歌,对于提升小说的艺术氛围,对于提升人物的灵魂境界,都起到了一种很好的作用。这是一部大书,好书。
雷达(著名文学评论家):也许作者创作的是“幻化”,作者本身也在幻化之中,所以这部作品中既有许多令我们吃惊的、惊喜的、深思的内容,也有一些生涩的、偏激的、失度的地方。应该承认,张俊彪把一个新鲜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文本推到了我们面前,激起了我们从多侧面、多角度去解读它的兴趣,这本身就说明了它包含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个人的阅读感觉是:它又难读,但又放不下,总想看个究竟。我同意胡经之先生的看法,不要把它作为一部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出的政治历史小说来看,也不要把它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或现代官场现形记来看。它应该属于那种探索生存困惑、人生之谜及造化的神秘莫测,以形而下的方法而试图达到形而上的感悟的小说。在它的每段具体描写出现之后,紧接着我们都会听到三种声音:一是来自人物自身的声音;二是来自作者的声音;三是来自圣哲的形而上的声音。《幻化》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种现象,它在结构、手法、叙述等方面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研究。我们只有把它作为一个艺术品,用艺术家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它,才能准确地把握它的丰富内涵。
张俊彪(深圳市文联主席、《幻化》作者):我只能算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从17岁当战士时发表第一首小诗开始,30年来虽已出版了20多部作品,但没有一部是本人所满意的。今天在此召开的是对我个人作品的第一次研讨会,有幸聆听到这么多良师益友当面的谆谆教诲,令我看清了自己学习与创作等方面的浅薄和局限。我将深怀着一种感激之心念,继续读书、做人、修德、养性,直到此生的尽头。谢谢大家!
标签:文学论文; 艺术论文; 小说论文; 人性论文; 长篇小说论文; 文化论文; 文学评论论文; 叙事手法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张俊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