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_政治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_政治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政治文明论文,进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3)ZJ-0149-05

一、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844年,马克思在《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首先使用了“政治文明” 一词。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 法治与德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认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 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 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同志更明确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以上的陈述中可以发现,如果说前人对政治文明的理解 仅仅是一种思想和构想的话,那么,我们党则把政治文明明确地纳入到了我们的奋斗目 标之中,并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政治文明是人 类文明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获取、运用、影响公共权力以分配利益 的政治过程中的文明程度。从静态的角度看,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进程中取得 的全部成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特定精神文明的凝聚积淀,又 是以特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和载体的制度文明;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 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在不同的社会形 态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相对独立的形式。但从总体上讲,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可以概括 为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其中,制度形式的政治文明 具体地包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文明程度。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 式及其有关的制度,它规定一国的根本制度,支配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是政治文明的 核心;政治体制是指实行国家统治、决策和管理的体系与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范围 内的具体政治形式、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及其体现的 权利的配置等内容,是政治文明的主体。法律制度是国家为了调整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 关系某一方面的行为规范的统称,政治体制的运行通常是通过法律来实现的,法律制度 可谓政治文明的“载体”。政治意识文明,即所谓精神形式的政治文明,具体包括政治 思想、公民的政治素质、政治心理等。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 和见解的总称,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集中 体现为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上政治思想一直对实践发 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公民政治素质是指公民群体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行为能力的 总和,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客观现实在公民身上的综合反映。一定社会政治文 明发展的程度可以透过公民的政治素质得到折射,公民的政治素质具体由政治意识、政 治观点、公民意识、政治热情、政治主动性、公民的组织程度、政治训练和政治经验等 要素构成,它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 会化进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 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所具有的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感情、 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等心理倾向。政治心理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是政治环境长久作用 的产物,是政治文化的世代积淀,是政治文明发展状态在社会成员中的直接的微观表现 。政治行为则是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它一方面是对政治意识和政治制度的 认同,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完善了政治制度。所以,政治文明的建设实 际上就是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

政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作为文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体现与展示,亦具有 鲜明的阶级属性。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政治文明,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相对独立的形式。我 们要建设的是高度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这一 深刻的论述,实质上亦指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内涵。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应该说,坚持 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亦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我国政治文化的建设,正如 社会的改革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因此,决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 方向。政治文化、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首先意味着对政治权威的制约,但制约的前提是 权威的存在,没有权威就无所谓制约;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必须坚持党的 领导,维护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权威。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 人类政治文明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社会主义国体确认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人类历 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的民主。在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上,社会主义否定了那种崇尚 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共同富裕的 鲜明价值取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趋向了表现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的道路。 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维护和 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包括 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 于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和生活环境的需求,就是要满 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人民群众作为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活动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地位。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途径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有机部分,建设社会 主义的政治文明,即意味着对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规范、引导和不断发展 与完善。

1.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是强化政治意识文明的关键。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 主政治的建立与实施,而民主政治的实施依赖于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公民的政 治意识与政治素质,否则民主政治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与 政治素质,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先导。政治文明的发 展,要求全体公民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以无限的创造精神自觉地履行公民的权利和 义务,用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要求着力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公民 政治素质是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升华,集中体现为公民能自觉理解和正确地 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全局性利益关系,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有顾全大局、识大体的气质, 有浓厚的民主意识,有高度遵纪守法的观念,以及为民族、国家勇于做出自我牺牲的精 神。提高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素质的途径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将社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等灌输给社会个体,将个 人培养和训练成为有政治意识和为特定社会发展发挥作用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政治社会 化——即公民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性的学习,对于稳定政府至关重要。政治社会化通过给 社会成员灌输政治系统的主流价值,使社会成员与政治系统联结起来,使社会成员履行 其应承诺的角色,进而维持政治系统与政府的运作,并使其合法化。学校由于其特殊的 教育功能而成为政治体系培训公民的重要媒介。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信息的层出不 穷及整个社会变更速度的加快,在对公民实施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拓宽政治 社会化的途径与媒介,如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在推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导作 用,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对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引导和感染,同时,政府组织在现代 社会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机构,因而,必须不断提升政府的态度、政府成员 的行为、政府的公共信息以及政府的宣传教育,从而对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提供直接 的榜样和示范力量。

当然,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与政治素质,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从而为公民政治 素质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当公民还承受巨大的生存负担,为生活资料日夜奔忙时,公 民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具有字面上的意义。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使公民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逐步养成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在经济上脱贫的基础上, 实现思想理念上的“脱贫”,从而提高政治意识,增强对政治生活参与的动机并保持健 全的政治心态。

2.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构建政党行为文明,是建设政治行为文明的核心。政治 行为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和具体体现。在现代民主社会,政党作为政治活动的主体, 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行为的主要承担者和关键环节,但政治行为并不仅仅体现为政党行 为,在现代社会,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亦影响到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此,规范公民的政 治参与行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政党行为文明,是建设政治行为文明的两条基 本路径。

第一,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规范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 ·政治学》的解释,政治参与(political participation)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政治参与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社会政治现象 ,在不同的时代,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外观。但就总体而言 ,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即参与人数、参与渠道、参与层 次和参与强度。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自孔孟以迄黄梨洲、谭嗣同,一直有 极强的民本思想贯穿,“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肯定了民有(of the

people)的观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肯定了民享(for the people)的思 想。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毕竟与民主思想不同,民本思想虽有“民有”、“民享”的 观念,但却无“民治”内核。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属于“臣属文化”(subject

culture),即人民缺乏参与政治的取向。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极其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鼓励群众在 实际行动上踊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但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方式不乏值得加以总结的经验 和应该铭记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使利益关系、权利结构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 些变化,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参与过程变得日益复杂起来。一方面,随着政治开放性和透 明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被吸纳到政治生活中来;另一方面,随着利益分化和利益关 系的重组,人们介入政治生活的动机和对政治系统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这 样的社会背景条件,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提出了两个要求:(1)要加强对公 民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引导,从空泛的教导公民有管理国家的权利转移到教导公民如 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建立和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团体的作用, 摆脱公民团体有名无实的状况,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切实的法律保障,使公民团体真正 成为社会公共权利中的“搏弈”主体。以法律引导和规范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的保 持和民主的发展具有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公民在政治交流中充分 释放怨气,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亦可使公民充分发挥对政党及政府的监督作用, 从而有效地预防一定的程度的政治混乱和失控,甚至政治动荡,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 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公民和政党及政治权力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从而形成 共识;也可使公民通过合法的参政,成长为积极、主动行使政治权利并具有政治责任感 的公民,进而对政府认同并产生归属感,增强政治体制的活力,有秩序地推进政治参与 ,发展政治民主,这才能保证政治意识的正确方向,才能形成适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的政 治意识。(2)要理性的界定公民政治参与的模式,规范公民政治参与的行为。在一个国 家中,公民愿意关心政治,愿意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当然是一件好事,是公民民主意 识提高和民主基础扩大的一种反应。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公民大规模地、主动的参与 政治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构成挑战,特别是当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还处于调整之 中,其发展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亨廷顿和阿尔蒙德等西方政治学家在对政治 现代化过程的研究中,曾提出过“参与危机”或“参与爆炸”这一类概念,其基本观点 是:在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民主意识的增强会促使其社会挫折感的增加。这种社 会挫折感促使人们向政府提出更多的要求,并导致政治参与的扩大以满足这些要求。但 由于这些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较低,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很难完全通过合法渠道予以表达 ,也很难在政治体制内部得到协调与整合。因此,政治参与的急剧增加会引起政治的不 稳定,也就是所谓的“参与危机”。西方学者所分析的政治现代化过程不一定完全适合 于中国的政治状况,但他们看待政治参与问题的角度却值得思考。按照现代政治科学的 观点,要使民主正常运作,公民的参与应该是“间隙的和潜在的”,民主是一种统治者 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心理联系,约束着政府成员的行为不使之失当,正是人民对政治的态 度,使政府成员获得“预期反应规则”,从而使民主的政治文化成为可能。

第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构建政党行为文明。在现代社会,政党由于其在社会政 治生活中的特殊位置,成为社会政治行为文明的中间环节和实现形式,甚至可以说,有 什么样的政党文明,以及这种文明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就有怎样的社会政治行为。所谓 政党文明是指政党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所具有的优化发展的能力和达到结果状态的水平 。这里所指的政党主观文明涉及政党的本质及其政党职能、政党意识形态、政党制度安 排和政党监督等问题;政党客观文明主要包括政党存在、发展与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 阶级基础、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等问题。政党文明还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加以 透视:作为微观层面上的政党文明是指某一政党的基本制度规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

体表现和实践形式问题;所谓中观层面上的政党文明指因阶级基础、意识形态、价值取 向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性质的政党;所谓宏观层面上的政党文明指政党一般性或政党普遍 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党,也不论这个党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 下,都同样面临着政党地位、政党职能、政党关系和政党运行等现实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 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 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 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也就是说:在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社会,党的有 效领导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 第一次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推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 ,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民众。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所以要坚持 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我们 的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始 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优良传统。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改进和完 善党的领导。为此,作为执政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 中,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发展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党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规定性出发,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使 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二是发展党内民主,建设高度制度化的中国共产党。党的民主化和 制度化发展,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重要保障。三是全面提高党依法治国的能力与水平,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当前依法治国的新形势要求党的执政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法治状态下,党的 执政原则就是依法执政,即把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和运用法律这个中介而实 施执政。依法执政是我党执政方式转变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为此,党要注意维护宪法的 权威,这是维护党的权威的新途径;同时,还要注意政策的合法性并注意监督自己行为 的合宪性。

3.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强化政治制度建设的中心。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其核心和精髓则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对于民主政治, 我们有许多的经验和探索,但对民主政治仍然存在一些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如将民 主政治当作一种作风,认为民主政治就意味着领导者的开明和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利和 机会,等等。事实上,民主政治的关键更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这才是 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所在。因为,民主如果缺乏制度化的内容,就难有保障,而只有制 度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 训时曾精辟地指出:“我们过去所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 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 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有鉴于此,当前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关键,就是按照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所 提出的,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 范化、程序化。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 来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特别要落实人 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并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 律监督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利的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这种民主制度的建 设与完善,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必然要求。

因此,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本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也就是要依法治国。 民主与法制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标识,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民主的 不断发展为基础和条件;而民主的不断发展又必须以法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保障。正 如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所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正统一。”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 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

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变更而变更,不因领导人个人思 想、观念及及倾向性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实现权利运行的法制化。而政 治权利运行的法制化则具体包含着政治权利形成或产生的民主方式、政治权利运行的制 约机制以及权利监督机制和权利运行的程序规则。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由最好的一人还是由最好的法律统治较为有利?”他认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因此 可以做到“毫无偏私”,而哪怕是最好的人,也容易因感情而损伤判断力。因此,从这 一点看来,在政治治理中非感情的法律优于有感情的人。尽管人们在制定制度和法律时 有偏好,但它毕竟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产物,而法律一经产生,就不会因统治者的改变 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好恶的改变而改变。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政治权力形成或产 生的民主方式即意味着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和领导人员要尊重人民的选择,要 对人民负责,这也正是人民主权思想的要求。政治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即意味要改革和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为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全面反映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生活,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 的行使,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改革和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如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健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设立 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规定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等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及选举制度 的不断完善等等。但是,人大制度的实施与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要求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特别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体、轻程序”和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在理论上的种种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还未得到充分的展现,人大体制的改革还 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与完善。

权力监督机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又一个突出内容。如果说,权力制约机制主要指横向 的权力实体之间的关系,那么,权力监督机制则是既有横向的权力实体之间的关系,也 包括纵向的权力实体之间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有社会权利和权力对各种国家权力 的监督关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一个重要内容的权力监督机制的实质在于:权力监督机 制作用的实现和真正发挥其功能,必须有必要的透明度,否则势必产生政治腐败和权力 腐败。权力运行的程序规则是指在权力运行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各样特权现象的干扰,要 遵循严格的法定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主政治的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 十年间,西方学者曾对全球6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追踪调研,结果发现这64个发展中国家 在二战结束后的三十年后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有的国家步入发达国家之列,有的国家走 向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有的国家仍然维持原有的发展状态。究其原因则在于走向发达的 国家通常拥有清明的政治和高效的政府,而仍然在不发达中徘徊的国家则是一个腐败的 政治和无能的政府。因此,加强权力的监督机制,清廉政治是推进政治制度文明,促进 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作为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 社会的发展过程。“现代化”表明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承接传统社会的合理因素并逐渐将其转化为现 代社会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它把现代以前不曾产生的强大的科技革命和知识系统转 换为生产力及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引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领域的 “腾飞”式的发展。现代化首先意味着经济的高速的持续的增长,但现代化决不等同于 工业化,现代化是一个“综协的整体”,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各个方面 ,而其中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的 现代化,包括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政治权威的合理性以及政府能力的有效性等等。党的 十六大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目标意味深长,意义重大,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已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视为一个全面、完整的指标体系,不仅包括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制度文明;不仅包括经济的制度文明,也包括政治的制度文 明;不仅包括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所宣传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 ”目标,也包括执政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追求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现代化追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益凸显,与此相适应,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 兴未艾,现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是继19 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世界现代文明潮流。不 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文明,都将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经受冲击和考验,而决定自 己的历史命运。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 标,既是对历史经验和政治发展规律的总结,更是基于现实和未来政治的发展所做的回 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必将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培育更理想的社会秩序,创造更 为安定的政治环境,并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之路。

收稿日期:2003-05-21

标签:;  ;  ;  ;  ;  ;  ;  ;  ;  ;  ;  ;  ;  ;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