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视角下的政党理论研究--兼论“政党软实力”的概念_英国政党论文

软实力视角下的政党理论研究--兼论“政党软实力”的概念_英国政党论文

软力量视域下的政党理论研究——论“政党软力量”概念的提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力量论文,视域论文,理论研究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730(2012)01-0088-05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相较于二十世纪,最明显的变化也许莫过于“更难以运用军事实力解决问题,这是因为贫穷国家的社会觉醒增强了民族主义意识。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使得军事干预和外来统治的代价更为高昂”[1]。在全球范围内社会政治权力方式悄然转变的现实背景下,任何政治组织都只有因应这一大趋势,不断促进自身的变革和调整,才能在政治舞台上继续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政党作为“现代政治区别传统政治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生活得以开展的核心要素”[2]。如何在软力量时代彰显政党组织的社会政治价值并使其最大化,成为每一个政党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本文将“软力量”概念引入到政党研究之中,提出“政党软力量”概念并进行初步探析,权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够对政党软力量研究的继续深入有所助益。

一、“政党软力量”概念的缘起

主体影响客体的行为方式有很多种,soft power只是众多影响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20多年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soft power”概念,随后得到了多国学者的积极响应。中国学者近年来对该概念的理解存在两个发展趋势:一是soft power的适用主体不再局限于主权国家,开始出现非国家行为体的soft power研究;二是开始逐步突破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领域的局限,不再因袭“用范畴去套事物”的陈旧研究范式,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去观察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正是在历经了这一“中国化”过程之后,soft power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的学术意义才变得丰富起来。国内学者对“soft power”概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使用的中译名主要有“软权力”、“软实力”、“软力量”三种,在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时也会首先对这三种中译法进行辨析。其实,不同的学者在使用同一个外来概念时根据特定的研究视角选择特定的译法,不仅能够增进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是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步走向繁荣和深入的一个标志。笔者认为,把握soft power理论内涵的关键,不在于通过比较诸种译法之间的差别而去否定其他,而在于从具体、特定的研究主体、研究视角入手,选择最适合当前研究的译法,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朝着更加深入明晰的方向发展。

在民主价值极大彰显的今天,社会个体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行为上的个性化和认同上的多元化,政党意识形态的兼容化和中间化趋向越发明显,单纯依靠政党意识形态教育来获得大量的天然支持者变得越来越困难。政党的soft power作为争取社会支持和民众认同的有力武器,也必须逐步淡化自身的权力色彩,才能使政党从传统“追逐权力、运用权力”的角色真正转变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新角色,继续保持政治影响力。在政党的soft power不再具有与生俱来的浓厚而鲜明的权力色彩,而仅仅是政党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种实现方式和特征表现的情况下,“软力量”的译法相较于“软实力”和“软权力”显得更为中性、客观,包含的权力基础和权力色彩也更为淡薄,因此更符合于政党之soft power学术探讨。

“政党软力量”概念在理论上的逻辑起点正在于“soft”一词,即中文的“软”字。“什么是软力量?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3]无论适用主体是主权国家还是非主权实体,无论其作用范围是内政领域还是外交方面,“软力量并不仅仅等同于影响力,毕竟影响力也可依靠威胁或报酬等硬力量得以实现”[4],因此,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的影响力。国内学者在使用“软力量”概念时,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要出发,将其表述为“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等,在本质上都是“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说,“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是我们把握政党软力量范畴的关键。

对软力量产生和运用过程的把握是全面认识“政党软力量”概念的另一途径。一方面,软力量并不是存在于无形的东西,每一种软力量产生、运用的具体过程都有具体、现实的社会主体和客体,并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每一种软力量产生、运用的过程又正是软力量主体通过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影响力去获得软力量客体的认可、支持和效仿,而非通过施以现实的威逼利诱去实现自身利益、价值和目的的全过程。科学、全面地把握“软力量”的这两个方面,是进一步把握政党软力量现象运动的内在规律,为政党主体自觉地掌握、培植、运用自身软力量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的基本前提。

二、“政党软力量”的内涵分析

政党软力量的主体是政党,政党之外的其他社会政治实体则构成政党软力量的客体。罗伯特·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中将社会人群分为“有权者”、“谋求权力者”、“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四类。现代政党介于国家、社会之间,是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组织形式,明显属于前两类。政党自身之外的“有权者”和“谋求权力者”,要么是政党的同盟者,要么是政党的竞争者。雄厚有力的政党软力量,往往既能够为政党争取到更多的同盟者,又能够将政坛强敌分化瓦解于无形。后两类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宗族、教会、利益集团等政治阶层和广大政治冷漠群体,是政党软力量的天然客体。因此,政党软力量作为政党对除自身外的其他社会政治主体施以影响的一种方式,其客体不仅包括“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还包括“有权者”和“谋求权力者”的部分群体。

政党软力量具有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政党软力量具有软力量的根本属性——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这是政党软力量与政党影响力的其他发挥方式之间的根本区别。政党软力量既不同于依靠强大军事、政治后盾而产生的命令式权力,也不同于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产生的诱惑性力量,而是政党组织依靠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策主张所具有的吸引民众支持、获得民众认同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

政党软力量具有内生性、内省性和内驱性。[5]政党软力量的内生性是指政党软力量产生于一个政党对自身核心价值观念的信仰、基本理论路线的坚持及制度体制建设的创新和完善,且不能通过别的力量主体的力量让渡、移植、赠与等途径去获得。政党软力量的内省性是指政党软力量的价值基点在于对自身既有力量的认知和反思之上,尤其是要对政党传统力量观念中存在的硬力量崇拜所产生的正反两方面效果保持清醒的认识,力求从自身力量的不足和匮乏中拓展力量建设的内在空间,而不是为了向外部世界展示力量。政党软力量的内驱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提升政党软力量的动力来源于政党总体力量建设的要求,二是指政党自身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整合才是政党软力量得以提升的根本途径,三是指政党软力量的效果是政党“苦练内功”修炼来的客观效果,而非对于自身力量效果的有意识控制。

政党软力量本质上具有阶级性。政党本质上是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社会政治组织,所谓的“一部分人”在政治上往往形成某一阶级或某一阶级的某一阶层。政党的根本使命在于追逐、掌握和运用政治权力,来保障其所代表的那“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只是政党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从本质上代表“一部分人”向形式上代表全社会利益的转变过程;政党软力量作为政党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主要工具,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不同,其软力量所维护的阶级、阶层利益也就不同。换而言之,作为政党为减少社会阻力、实现当前及长远目标而通过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策主张等表现出来的一种影响力,政党软力量的核心目标是维护政党所代表的那“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概言之,政党软力量也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其合法性功能是政党实现从代表阶级利益向代表公共利益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的重要实现方式,具有比较隐蔽的阶级性。

综上所述,可以将“政党软力量”界定为在争取公众支持、整合社会利益、执掌公共权力、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的过程中,政党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所具有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其根本使命在于使社会成员、社会集团甚至其他阶级、阶层认同政党的政策主张,以产生政党所希望的结果。就本质规定性而言,政党软力量表现为一种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基础上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是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产生的衍生功能;就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政党软力量通常表现为“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包容力”、“亲和力”、“凝聚力”等多种不同形态。

三、“政党软力量”的表现形式

政党软力量功能的发挥寓于政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政策主张等政党因素功能的发挥之中,只有这些因素与政党软力量在功能上一致起来,政党软力量才能发挥作用,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政党软力量内化表现为政党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政党价值观念是政党行为的“道德律令”,其核心是政党意识形态。对政党而言,政党意识形态具有导向、辩护、凝聚、动员、约束等五种功能,五种功能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两项,一是支持功能,二是整合功能。所谓支持功能就是政党意识形态为政党的目标和行为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依据;所谓整合功能就是意识形态对社会上反映各种不同利益和要求的思想观念进行甄别、分类,为集合在本政党周围的人们提供共识。[6]民众认可政党意识形态,自然就等于接受政党价值观念,表现为政党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政党软力量的效果就产生了。

政党软力量外化表现为政党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包容力和亲和力。党员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方式,党员尤其是骨干分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往往构成政党的行为模式,无产阶级政党的行为模式又基于党性原则的高度统一而形成“党风”,即“党的作风”。如果政党权力始终由极少数精英人物垄断,普通党员难以在实质上参与党务,或者政党成员始终局限于一个狭小团体,普通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很难进入党内并得到重用,这样的政党无软力量可言,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恐怖暴力等方式维持其影响力,当然,这样的组织也很难再称其为“政党”。如果一个政党的大多数党员和骨干分子疏于党务,既不了解民众,也不接近民众,更不深入民众,自然难以得到民众的支持,即便是已经获得的支持,也只能是暂时的,极有可能很快会丧失。相反,如果政党组织方式开放、民主,无论是在漫长而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里,还是在声势浩大的现代选举过程中,多数骨干分子及党员都为政党目标而深入基层民众,倾听民众心声,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自然就很容易得到民众支持。两种政党行为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包容力和亲和力的有无,有包容力和亲和力的政党行为模式是大多数在社会政治领域获得成功的政党所坚持的行为模式。

政党软力量还表现为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是政党路线纲领的系统表达,是政党政策的集中呈现,是政党代表民众执掌公共权力进而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施政方略,往往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向心力,将各种社会力量吸引、整合、凝聚到现存体制之中。成熟的政党通常会形成完备的制度模式,包括稳定且民主的政治体制、高效且公平的经济体制、繁荣且自由的文化体制、和谐且富足的社会体制等,而完备的社会发展模式又会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之中产生深刻的政治认同,从而为政党凝聚起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党认同奠定基础。这一认同力量,就是政党所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的同化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等透析出来的政党软力量。

政党软力量的诸多形态最终汇集为政党的公众形象。“政党的公众形象是指政党展现给公众的风貌和公众对其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政党的公众形象是衡量公众信任度和支持度的重要尺码,也是构成政党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关系着政党的政治前途和命运。”[7]政党的公众形象受政党软力量发挥程度影响,正面的政党软力量往往会极大地加强和改善政党的公众形象。政党价值观念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政党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亲和力和包容力、政党主张的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政党政治实践过程中最终都会沉淀为“政党形象”,良好的公众形象又会为政党软力量的进一步发挥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四、“政党软力量”的培植与建构

政党组织也许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一些与生俱来的软力量,但通常是零散的、自在的、无意识的、不可持续的,随着政党进一步融入社会政治生活,面临的社会政治环境也逐步趋于复杂,为了适应政党发展的新要求,政党唯有自觉地增强自身的软力量,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国际政治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很多政党正是通过长期大量的投入去培植和建构自身的软力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留下了一系列宝贵经验。

其一,政党的理论、路线与政策必须与时俱进。政党的理论、路线包括意识形态、路线纲领等,通过一定方式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则形成政党政策。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是政党提供给民众的“自我介绍”和“证明材料”,是政党“代表谁的利益”、“为谁服务”、“如何代表、如何服务”的指南和依据,更是政党软力量的重要来源。社会政治生态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党理论和政策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实现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政党才能摆脱僵化、教条、保守的传统,使政党软力量永葆活力。

其二,切实实现政党功能的转换和回归。政党是社会政治组织,具有独立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政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巨大的执政利益往往会使政党功能向政治功能倾斜,承担起大量政府职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党自身独立的社会功能,即“以党代政”。这一政党功能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无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尤为明显。[8]政党软力量的最终评价主体是分散在全社会的社会个体和团体,政党只有切实实现政党功能的转换和回归,将政党的社会功能如政治社会化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视为政党功能的根本,才能使政党软力量构筑在广泛的社会支持基础之上,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其三,文化宣传工作中要理顺政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现代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面广、便捷高效等特性,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政党宣传自身价值理念、塑造政党形象、发挥政党软力量的重要工具和平台。政党与大众传媒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党创办自己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台、电视、报纸、杂志等;二是政党运用掌握的行政权力,通过各种行政审查,将大众媒体置于政党宣传部门或者政党主导下的政府宣传部门的管理之下;三是政党向主流媒体购买宣传服务以引导社会公众。客观而言,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政党政治舞台上为政党组织博取同情、争取支持。不过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保障个人政治权利的价值逐步突显,前两种方式因其“自己为自己说话”的内在逻辑而不再具有曾经与生俱来的政治魅力。相反,后一种方式在公开的政治选举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这源于市场化对现代政治运作的影响逐渐加强。总之,政党只有在与大众传媒的交往中逐步理顺关系,才能运用好现代传媒这一强大舆论工具,使政党软力量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其四,塑造具有良好个人魅力的政党领袖。随着政党政治在操作上的渐趋成熟和民主政治在制度上的日臻完善,不同政党作为政治主体的组织架构逐步趋同,有所区别的政治纲领在普通公众眼中又往往会成为“各说各有理而难以证伪”的政治口号。在这种背景下,各具魅力的政党领袖作为政党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客观上成为了政党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政党领袖在政党形象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加,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和公众审视。面对政党政治的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政党都开始把领导人的包装当作政党形象包装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聘请专业的形象顾问团队来指导政党及其领导人完善自身形象,并以此来提高政党的公众印象,为政党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其五,纯洁党员队伍,严厉整治党内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英国著名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党是社会政治组织,一旦通过法定程序成为执政党而代表民众执掌公共权力,民众就成为政党的统治和管理对象。权力的魔力极易使政党组织发生蜕变,官僚主义作风、腐败现象等往往成为影响执政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的主要因素,成为政党软力量的“负资产”,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葬送整个政党。政党只有严于律己从严治党,将整治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与政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党内存在的歪风邪气,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和政党软力量基础。

总之,政党软力量是近年才延伸出来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是政党研究与软力量研究相互交叉的结果,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它关系到政党的组织结构、功能发挥、意识形态、社会形象等诸多方面,是政党学中的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充分的政党软力量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和把握政党现象的本质、全面探讨政党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标签:;  ;  ;  ;  

软实力视角下的政党理论研究--兼论“政党软实力”的概念_英国政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