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前景_卢比论文

印度经济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前景_卢比论文

印度的经济改革:成就、问题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成就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大幅度增长和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展,世界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到80年代初,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浪潮。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以出口为导向、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一批新兴的工业国和地区,其中所谓“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最具有代表性。在这种形势下,印度在中央计划下长期形成的半管制经济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固有的各种结构性的缺陷和弊端,并日益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到80年代初,经济改革已提上印度执政当局的议事日程。

一、改革的历程

诚然,印度在英·甘地和拉·甘地执政时期(1980-1989)曾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1980年初英·甘地重新执政后,利用国大党(英)在议会中占有2/3多数的优势地位,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主要有:(1)放松对私营企业的管制,在“六五”计划中提高私营部门所占的比重;(2)鼓励出口,将原来的“进口替代”战略修改为“进口替代与促进出口相结合”;(3)改善国营企业管理;(4)放松对外资的管制。1984年底,英·甘地遇刺身亡,其子拉·甘地接任总理,在1985年第八届大选中,国大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拉·甘地秉承母业,继续推行经济调整,宣布一项新经济政策,以经济自由化和引进竞争机制为主要内容。拉·甘地的经济政策虽然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却同时带来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扩大和外汇短缺等问题,这为90年代初的政治经济危机埋下了病根。

在1989年11月举行的第九届大选中,国大党(英)只获得人民院议席的36.8%,因而失去了执政地位。新当政的以V.P.辛格为首的人民阵线政府因为发生内讧,不到一年就宣告垮台。1990年11月,严重依赖国大党支持的谢卡尔政府(人民党社会评议主义派)勉强上台,在3个月后即因失去议会信任而沦为看守政府。这样,在短短的15个月内,印度便有3位总理下台。频繁的政府更迭,层出不穷的党派之间的斗争,势必严重影响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终于在1991年酿成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印度的国际信用丧失殆尽和外汇极度短缺。到1991年5月初,印度的外汇储备已减少到12.13亿美元,仅够支持一个多星期的进口费。1991年5月21日,在信用丧失、举债无门的情况下,万般无奈的谢卡尔看守政府只好悄悄从储备银行库存中取出20公吨黄金秘密运往苏黎世瑞士银行,抵押硬通货贷款2.34亿美元,以救燃眉之急。半个月后,当这一消息传出,印度举国震惊,谢卡尔政府几乎成了众矢之的。6月21日已经卸任的财政部长亚什旺特·辛哈道出了这场危机的紧急程度:“新政府只有两周的喘息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必须制定出应付内外经济问题的策略。如果新政府做不到这一点,印度将无法支付国际债务,一场经济滑坡便不可避免。”(注:The Economic Times,June 6,1991.)

拉奥—辛格的经济改革(1991-1996)

1991年6月,国大党(英)在第十届大选中赢得近半数的议席。纳拉辛哈·拉奥政府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宣誓就职。甚至在该政府组成之前,被内定为财政部长的曼·辛格即进驻财政部大楼,与该部常务官员一起拟定对付国际收支面临倒账风险的应急方案(注:印度于1991年7月4日至24日间4次空运46.91吨黄金至伦敦,向英格兰银行抵押4亿美元的硬通货,以补充行将告馨的外汇储备。),并立即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求助。与此同时,曼·辛格还受命制订一项长期的经济改革方案。这一方案后来被称为拉奥—辛格方案,它与独立以来实行40多年的半管制经济体制决裂,对此后印度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曼·辛格甚至说这一改革是为了争取印度的“第二次独立”。(注:The Hindu,October 29,1991.)

拉奥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一开始就推出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声称其基本方向和目标是要实现印度经济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总的看来,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一)工业政策:改变传统的保护体制,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通过1991年7月24日宣布的新工业政策声明以及此后发展的政策措施,基本上取消了实行已40多年的许可证制度,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并放松对垄断财团的控制。新工业政策还致力于改善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实行国营企业的部分私有化。

(二)外贸政策:拉奥政府通过1992-1997五年进出口政策和一年一度公布的外贸政策推行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战略,如普遍降低关税率,基本取消进出口许可证,鼓励私营企业扩大出口业务,对出口加工区和面向出口的企业给予特殊优惠等。为了推动出口和发展外贸,政府在改革之初,就把卢比贬值20%,并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先是取消外汇双重汇率,后又实行经常项目的自由汇兑。

(三)外资政策:外资政策的改革最初是作为新工业政策的一部分提出来的。拉奥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从过去的疑虑和限制转变为欢迎和开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将外资对印度企业的参股最高限额从40%提高到51%,并扩大外资的投资领域。

(四)财政金融方面:新经济政策要求对财政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为:减少财政开支,精简政府机构,改革税收体制,努力降低财政赤字等。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减少政府对银行系统的干预,促进合理竞争。拉奥政府还对银行体制进行改革,准许私人开办银行,允许它们引进外资,以及提高国有银行在股市出让股份的比例。在拉奥执政的前三年,经济改革的进度加快,力度较大,印度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到了第四个年度,改革的步伐明显放慢。这是因为改革进入难度较大的领域,来自各方的阻力加大。另外,由于5年一届的大选临近,作为执政党的国大党(英)忙于竞选,为了不得罪选民,只好放慢改革的步伐。

人民党联合阵线政府的经济改革(1996-1998)

1996年第十一届大选后,印度人民党获得优先联合组阁的机会,但这届瓦杰帕伊政府只维持13天便垮台。随后,人民党高达领导的联合阵线政府执政10月余下台,继任的古杰拉尔联合阵线政府执政不到一年。这两届政府以少数议席执政共23个月,全仗国大党(英)在议会的支持。而且,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曾在拉奥政府中担任商业部长,保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由他起草的联合阵线政府“最低共同纲领”,明确提出继续推进经济改革。虽然这期间没有大的措施出台,还是扩大了经济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开始农业改革,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信贷和重点扶持小农和边际农,促进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流通,发展食品加工业和促进农副产品出口。在工业政策方面,取消更多工业部门的许可证,进一步放宽外商参股上限,在35类优先发展工业中参股限额由51%提高到74%。国外金融机构在印度证券市场上投资比例限额由24%提高到40%。对国营企业实行重组和部分私有化,以及进一步下调

关税率和降低银行利率等,都有助于印度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瓦杰帕伊联合政府的经济改革(1998-2003)

1999年第十三届大选后,印度人民党组成了以瓦杰帕伊为首的联合政府,3月公布的13个政党签署的《治国方案备忘录》,表明继续经济改革的进程,淡化了印度人民党在野时鼓吹的实行国产化(Swadesh)和吸收外资“只要计算机芯片,不要土豆片”的方针。由于再次执政该党势力已大大增强,可以做到把前几届未能推出的难度较大的涉及经济领域立法和司法的改革提上日程。前财长亚什旺特·辛哈在发表2001-2002年度预算时说,在他任职的前三年只是把前任所做的工作往前推进。现在实行的第二代经济改革有三、四个关键问题是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如管制价格机制、劳工市场改革、减少对小型工业的保留和利率优惠以及推进农业改革。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对现行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加快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进程。除了外商向35种优先发展的工业投资持股74%以下无须批准外,在软件开发、非传统能源、粮食大宗处理、公路、港口、桥梁、汽车以及投资在150亿卢比以下的电站,外资可控股100%。消费品工业向外资开放;私营企业和外资在保险、国防工业可参股26%,在银行可参股49%,如果外国银行分行邀请印度私营银行参股可达74%。国家在非战略性国营企业中的控股一般下降到26%。国外金融机构在印度证券市场上投资比例限额由40%提高到49%。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外汇限额由5000万美元增至1亿美元。学习中国经验,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并设立农业和园艺出口加工区。2002年2月内阁批准修改劳工法,但尚未经议会讨论通过。保留给小企业生产的项目在近两年内减少了100多项。从2003-2004年度起全国实行统一的增值税。最高关税率降至25%(不包括农产品和乳制品)。

二、主要成就

印度在实行经济改革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三方面。

(二)经济增长率上升,总体实力增强

从独立初期1951年到70年代末,印度经历了一个低速增长时期,其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3.5%。这被已故著名经济学家拉吉·克里希纳称为“印度教徒增长率”。上世纪80年代,英·甘地和拉·甘地进行经济调整时期,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上升到5.6%。此后,因政府频繁更迭所引起的政局动荡和政策失误,以及海湾战争的影响,印度经济于90年代初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使1991-1992年度增长率跌落到1%左右。

印度经济改革的一个主要成就是它能在很短时期内扼制经济下滑趋势,使国民经济恢复增长。在实行经济改革的第二年(1992-1993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上升到5.1%,以后逐年上升,1996-1997年度达8.2%。尤为难得的是在1994-1995、1995-1996和1996-1997三个年度年均增长率高达7.5%,创造了独立以来的新记录。1997年以后,只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才出现下降的现象。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仍属于较高的水平。详情见下表(第6页):

据塔塔服务公司《2001-02年度统计手册》,2000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为4794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48%;国民生产总值为4710亿美元,人均46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为2375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超过了德国。国民经济结构有很大改善。1990-1991年度至2001-2002年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由占30.9%降至24.3%;工业由占25.4%降至21.5%;服务业由占43.7%增至54.1%,成为国民经济最大的组成部分和增长最快的领域,2000-2001年度增长率为8.3%。印度的服务业包括建筑业;商业、旅馆和饭店业;运输、仓储和通讯业;金融、保险和地产业;以及社区和社会服务业。在执行指令性经济计划时期,服务业并不受重视,增长较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快速增长。2002年印度占世界服务出口的1.3%,大于印度在世界商品出口中占0.8%的份额,反映了印度正向服务大国迈进的趋势。

印度国内总产值年增长率

年度%

年度 %

1991-92 1.1 1997-98 4.9

1992-93 5.1 1998-99 6.4

1993-94 5.9 1999-00 6.1

1994-95 7.2 2000-01 4.4

1995-96 7.5 2001-02 5.6

1996-97 8.2 2002-03 4.4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经济调查》

尽管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但连续13年风调雨顺,加上生物技术等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高产作物种植比重扩大,经济作物日益多样化。印度已由粮食净进口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2001-2002年度粮食产量创2.12亿吨的记录。2002-2003年度,印度发生了30年来未遇的特大旱灾,粮食减产2800万吨,但印度没有发生粮价飞涨的现象。国家库存粮食有6300万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对外收支状况好转,外汇储备迅速上升

1991年以来的对外开放,不仅使印度摆脱了1956年以来连绵不断的外汇危机,而且经受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印度实施的核制裁、2001年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引起的世界经济衰退的考验。外汇储备除1995-1996年度因提前大量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有所下降外,保持上升趋势。1996-1997年度至2000-2001年度年均增加40亿美元。近两年增幅扩大。2001-2002年度增加118.25亿美元。今年2月外汇储备创755亿美元记录,在提前偿还世界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贷款30亿美元之后,3月28日仍高达748.5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206.9亿美元,足以维持一年的进口开支,与1990-1991年度的外汇枯竭形成鲜明对比。

2001-2002年度对外收支经常帐创顺差13.51亿美元记录。这是印度独立以来继1977-1978年度之后的第二个顺差。经常帐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指商品贸易。虽然经济改革以来,进出口都不断扩大。但出口主要商品仍是传统产品,如珠宝、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化工品及矿产等。主要进口品是石油、机器设备、电子硬件、仪器。由于年进口石油7000万吨至8000万吨,约占进口总值的1/3,2001-2002年度石油进口开支为140亿美元。因此对外贸易逆差形势没有根本改观,每年逆差大小与石油价格的涨落有密切关系。经常帐由长期逆差转为顺差主要归功于无形收入扩大。2001-2002年度无形收入顺差达141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23亿美元。私人转账和软件服务出口为两大来源。1999-2000年度、2000-2001年度和2001-2002年度,私人转账分别为122.9亿美元、128.7亿美元和122亿美元。其中商务转账日益增多;侨汇由1997-1998年占该项的53%下降到35%,至2002年10月底累计270.53亿美元。软件服务出口收入至1999-2000年度的5年中,年增长52.5%。2000-2001年度增长57%,达63亿美元,2001-2002年度为77.6亿美元。其他如金融、会计、呼叫中心、保险和医药处方等服务也是新的增长点。而旅游收入近几年来徘徊在30亿美元左右,减去印度人出国旅游的外汇支出,净收入已有好几年低于1990-1991年度10亿美元的水平。

在资本帐下,资金流入不断扩大。1991-1992年度和1992-1993年度,平均年流入39亿美元,1993-1994年度至1999-2000年度平均年流入88.9亿美元,2000-2001年度包括基金在内为90.2亿美元,2001-2002年度为95.45亿美元。外国投资成为重要来源,与经济改革前以外援为主不同。2001-2002年度,外国投资为59.2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为39.04亿美元,证券投资为20.21亿美元;外援为33.1亿美元,偿还到期外债本息后的净外援为12亿美元。向好的方向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负债地位下降,外债结构更加合理。至2002年9月,外债总额为1019.7亿美元(注:Economy Survey 2002-03.)。1991年印度居负债国的第三位,2000年降至第九位,次于巴西、俄罗斯、墨西哥、中国、阿根廷、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土耳其,成为负债不重的国家。短期借款占外债的比例已由90年代初占10.2%降至3%。此外,外汇储备的增加还由于印度储备银行存储多种外币,降低了外汇波动的风险。近期欧元、英镑和日元对美元升值使外汇储备增值32亿美元。

(三)知识经济显示活力

信息技术实现了印度科技人才优势和企业创新的最佳结合。据国际数据公司为微软公司进行的调查研究,印度信息技术公司总数由1995年8082家增至2001年16530家,发展速度超过了马来西亚、韩国和新加坡,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现有软件专业人员(不包括辅助人员)65万人。软件企业在设计能力、尖端程度、专有技术和世界影响等方面已进入成熟期。据电子软件出口促进委员会的调查,年出口在5亿卢比以下的小企业1997-1998年度为607家,2001-2002年度达2767家。它们占软件出口企业数的97%,仅占出口值的29%。而年出口在10亿卢比以上的45家大企业占出口值的61%。它们有很强的竞争力。2001-2002年度软件产值为10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占72%,为世界第二大软件服务出口国。为外国客户订做软件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9.5%。印度已成为世界软件研究开发的重要平台。专家认为印度的软件技术至少领先于中国5年,硬件制造则落后于中国。但印度能设计制造超级计算机。至2002年12月,印度高级计算机研究中心共制造Param超级计算机52个系列。最先进的是2002年完成的Param-Padma,每秒运算10000亿次,它用248个处理系统平行工作。这台计算机可用于生命科学、基因排序、生物信息和气象预测。印度官员在第六届亚太地区高级计算机会议上宣称,印度加入了美国、日本研制每秒运算超万亿次大型计算机的行列。

生物技术是另一朝阳产业。《2002年全球生物技术报告》把印度列为正在兴起的主要研究国家。自8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政府对生物技术研究的投资共4亿多美元。全国有生物技术公司180家。廉价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日益吸引外国投资。重点研究开发的领域有:(1)生物药品:印度药品开发成本只及发达国家的1/7,已经制造尚未注册的生物药品技术为外商提供了开发平台。2001年印度生物药品市场为28亿卢比。今后将不断扩大。(2)转基因技术:它是第二代绿色革命的核心。现在印度是国际大米基因组计划的成员,负责染色体11部分的排序。2002年印度政府批准转基因Bt棉花生产,其产量是普通棉花的4倍,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香蕉、白菜、芥菜、绿豆等都成功地进行了转基因研究。一种对营养很重要的基因AmA1从苋莱中分离出来转移到土豆中。(3)干细胞研究:印度现在是12个进行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国家之一,但不允许克隆人。现有成果已用于医治神经衰弱、视觉疾患等方面。科学家们相信,胚胎干细胞和其他基因研究有助于医治帕金森氏病、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4)人类基因研究:虽然印度没有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项目,但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计划为此项研究向全国大学和医学院投资2000万美元。未来5年,印度生物技术局计划投资30亿卢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药品基因、结构基因和蛋白质基因。药品基因已吸引尼古拉斯·皮拉马尔药品公司(Nicholas Piramal)和英国巴帕(BUPA)联盟进行临床试验。里拉安斯生命科学公司注册了4项分子诊断技术专利。新技术通过DNA测试传染病。在生物技术局已批准的5亿卢比资金中,一部分给了脱氧核糖核酸指纹鉴别中心,研究范围包括引起胃溃疡、胃癌和登格热的细菌。引起登格热的细菌Helicobactor Pylori、引起心脏病和肾病的Leptrospira缺乏症只有印度有,和世界上发现的316种细菌中的任何一种都不相同。(5)生物信息技术: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和脱氧核糖核酸指纹鉴别中心签订合作协定,共同研究开发染色体和蛋白质生物信息。塔塔投资7000万卢比,提供计算设备,回报共享,从此开创了印度生物信息产业。

和平利用核能进展加快。截至2001-2002年度,全国有14个核反应堆运转,发电能力共计2720兆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7%;核电量为193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3.3%。平均载荷能力已从1995-1996年度的60%上升到85%(注:The Hindu,March 27,2003.)。印度核电公司的商业化取得了很大成就。税前利润1995-1996年度为15.3亿卢比,2001-2002年度上升至130亿卢比。高额利润保证了它在“十五”计划期间大跃进。正在建设的8个反应堆中,有6个是加压重水反应堆,有两个是从俄罗斯进口的1000兆瓦轻水反应堆。以天然铀作燃料的加压重水反应堆代表印度国产核电技术的第一阶段,现正进入以快中子增殖原型反应堆为代表的核电技术第二阶段,以钚-氧化铀作燃料。2002年5月25日原子能委员会批准在卡尔帕卡姆核电站附近建造快中子增殖原型反应堆,发电能力为500兆瓦,耗资300亿卢比。核电技术第三阶段是以钍为核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设计、研究和开发的235兆瓦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将于2004年建成。到2020年,核电能力将达20000兆瓦。

空间技术正在实现商业价值。今年4月10日,Insat-3A用法国阿里亚娜5级火箭从库鲁发射升空,发射费用为40亿卢比。它是印度迄今最大的通信卫星,重2940公斤,有24个转发器,寿命为12年。至此Insat三个系列卫星共有96个转发器。印度国内卫星通信系统已跻身世界前列。部分转发器可以租给私营企业和外国使用。美国国际通信卫星集团曾租用Insat-2E的11个转发器5年,支付1亿美元。Insat-3A很可能成为一颗摇钱树。另一方面,运载火箭技术创新为印度打入高轨道卫星运载市场铺平了道路。2002年9月13日,空间研究组织用极地卫星PSLV-C4火箭从安得拉邦将重1060公斤的气象卫星发射至距地面高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负责人K.卡斯图兰甘说,“这次任务具有挑战性。一是PSLV从未发射过地球同步卫星。二是与过去多用途卫星不同,如果获得成功,我们可以将气象卫星改成小通讯卫星,从而大大节约发射成本。”据报道,印度已控制世界遥感卫星市场的25%。第四代对地静止卫星运载火箭GSLV是阿丽亚娜4级火箭的改进型。两年前进行了第一次试射。2003年5月8日用GSLV-D2试射GSAT-2。卫星发射全部自力更生指日可待。

三、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公债负担捉襟见肘。

巨额财政赤字一直是困扰印度经济的难题。政府预算年年入不敷出。财政缺口主要靠发行公债和增发通货填补,除了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外,每年要支付大量利息。1990-1991年度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创占GDP8.3%的记录,印度经济濒临崩溃。降低财政赤字,稳定财政成为经济改革的紧迫任务。世界银行一再告诫印度要特别关注这个脆弱领域。90年代上半期,印度政府采取开源节流,降低非生产性开支和改革税收等措施,曾经使财政赤字呈现下降趋势。1993-1994年度至1997-1998年度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平均占GDP的5%。而近几年非生产性开支激增。1995-2000年间,中央政府的利息开支平均花去经常预算收入的50%,2002-2003年度估计为11566.3亿卢比,相当于经常预算收入的48.9%。与巴基斯坦在边界对峙和在卡吉尔交战及武器更新,使国防开支上升到新的高峰。粮食库存增加扩大了粮食补贴。石油价格上涨也使政府补贴开支加大。1998-1999年度至2002-2003年度,财政赤字平均占GDP的5.6%,其中2002-2003年度占GDP的5.9%。加上各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总和已超过GDP的10%。在新公布的2003-2004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虽然财政赤字指标定为15363.7亿卢比,占GDP的5.6%,但是根据以往几年决算数字总是大于预算数字的现实,人们毫不怀疑在本年度结束时财政赤字将超过GDP的6%。财政恶化势必削弱政府用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借新债还旧债使公债总额与年俱增。在外债增加较少的情况下,内债构成债台高筑的主体。1997-1998年度中央政府公债总额为77829.4亿卢比,占GDP的47.5%,2002-2003年度上升到151276.8亿卢比,占GDP的58.6%(其中外债约占GDP的8.7%),中央政府的公债额年均增长率达14.4%。2001-2002年度中央和各邦政府的公债总额为160770.4亿卢比,占GDP的69.9%(注:Reserve Bankof India,Annual Report 2001-02,p.70.),大大超过国际上公债占GDP60%的警戒线。

值得注意的是邦一级的公债膨胀比中央更加严重。1990-1991年度各邦政府公债总和占GDP的19.4%,2001-2002年度增至占GDP的25.6%。同期邦级政府公债从相当于中央政府的1/3上升到43%。邦政府由于无力偿还,经常拖欠中央债务,已成为中央深感头痛的一个问题。为了加强邦政府的财政安全和推进邦一级财政改革,第十一届财政委员会建议的中期目标,要求邦政府将利息开支控制在占经常预算开支的18%以下。许多邦政府在预算中提出了改革措施,包括设立偿债基金或有债务担保清偿基金、法定担保限额和公营企业重组等。但这些措施显然解决不了多大问题。

为此,财长贾斯万特·辛格在2003-2004年度财政预报告中提出重新整顿邦政府债务。中央和所有邦政府都同意第十二届财政委员会提出的债务兑换计划。在各邦欠中央政府的24400亿卢比中,有10000亿卢比的利率在13%以上,超过了当前市场利率。鉴于利息负担构成邦开支的大项。中央决定在至2004-2005年度的三年中,将各邦欠中央的贷款中利率在13%以上的统统兑换成利率较低的市场贷款和小额储蓄贷款。据估计,各邦政府至少可因此减少利息开支8100亿卢比,并有助于抑制邦级政府债务膨胀速度。

(二)国营企业改革举步维艰

1991年以来,国营经济的垄断地位虽有所下降,但在铁路、邮电、港口、航空、电力、国防工业、银行、保险和重工业中仍占很大比重。中央直属企业(不包括银行)至2001-2002年度有240家(其中10家在建设中),投资额达32463.2亿卢比。1998-99年度,国营企业在下列重工业产品中所占百分比是:钢材32.1%,煤87.8%,石油90.7%,锌86.5%,铝43.6%,氮肥33%,磷肥24.5%。但长期以来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企业占近1/2。邦一级的国营企业有1000多家,除矿产企业外,几乎全部亏损。2001-2002年度公营部门的产值为47872.8亿卢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国营企业效益低是印度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因此,深化国营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核心,然而阻力重重。10几年来印度政府按国营企业经营状况分类采取几种改革方式:(1)对中、上等业绩的企业实行谅解备忘录制。(2)从业绩好的企业减持股份,引进竞争机制。(3)奖励业绩最佳的国营企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4)对亏损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其中除了第三种方式易于执行外,其他或效果不大,或难度很大。第一种方式下签订谅解备忘录的公司在完成年度生产、出口、利润等指标后享有一部分经营自主权,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的积极性,因自主权有限,企业改革的力度总的来说不大。

第二种即部分私有化。自1991-1992年度起政府将30多家盈利企业的部分股票上市,以降低政府在企业的持股率。减持资金主要用于培训和安置国营企业转产和失业的工人,以及填补财政缺口。由于转让的比例很小,而且大部分股票被国营金融机构认购,引进竞争机制的作用很有限。1996年8月联合阵线政府成立减持委员会,负责就每个国营企业减持程度、战略、方法和时间向政府提出建议。涉及的公司有43家,落实的很少。现政府从1999-2000年度起重点采取战略销售,即以高于股市价格出让大宗股给私营大企业,转让管理权,以加快减持步伐。2001年塔塔咨询公司接管了国营电信公司VSNL和计算机公司CMC,里拉安斯石油公司接管了巴拉特石油零售公司。2002年在战略销售盈利的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和巴拉特石油公司的问题上,减持委员会不仅受到左翼反对党攻击“宁让私人垄断,不要国家垄断”,而且遭到执政盟党的反对,在内阁中也分成促进派与反对派,争论不休,迫使政府暂缓出售,而私人对无利可图的国营企业又不感兴趣。至1999-2000年度共收回减持资金1863.8亿卢比,完成指标4430亿卢比的42%。2000-2001年度至2002-2003年度,减持指标为3400亿卢比,到2003年1月底减持1084.3亿卢比,完成32%。(注:Economy Survey 2002-03.)

关掉亏损企业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除了来自工会和官僚的阻力外,还有法律程序障碍。改革至今,破产的企业没有几家。而随着企业关停并转,安置下岗职工也是一个复杂问题。企业没有解雇工人的权力。自1988年印度政府就在国营企业推行自愿退休计划,给退休工人补偿金,以提高企业效益。至2001年3月底,共有36.9万人选择自愿退休,占1991-1992年度国营企业职工人数的16.9%。

(三)失业人数增加,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经济改革使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更加富有了。而穷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就业增长缓慢,失业人数大量增加。据2001年人口普查,全国有10.27亿人,其中劳动力有4.234亿人,就业人数为4.164亿,失业率为7%。而1983年的失业率为5.9%。这说明就业跟不上劳动力的增加。1997年至1999年,有组织部门的就业人数分别为2824.5万、2816.6万和2811.3万,呈下降趋势。由此推论,总体上这3年大中企业改革没有创造就业机会。1999年城市登记求职的人达4037.1万人。农村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更难精确统计。据在1999年7月至2000年6月进行的全国第五十五次抽样调查,90年代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按日失业率计算,在调查的四类人中最严重的是农村男性,失业率增加29%,农村女性增加21%,城市男性增加7%。只有城市妇女是例外(注: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March 17-23,2001.)。

据联合国《2001年人文发展报告》,按购买力平价,每人每天生活费1美元为贫困线,印度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44%。而据印度计划委员会的统计,2002年印度贫困人口占26.1%。显然印度确定的标准低于联合国的标准。特别要注意的是至今印度还有2.6亿人是文盲,要他们跟上知识经济时代实在太困难了。穷人不得不为填饱肚子而反对某些改革。

四、展望

(一)近期

明年将举行第十四届大选,现政府为了获得连任,以稳定为中心。在2003-2004年度财政预算报告中所提出的推行第二代经济改革方案,其实还是一个企图讨好各阶层而没有太多动真格的改革措施的方案。财长大谈发展基础设施,总共需投资6000亿卢比,希望通过建筑业带动钢铁、水泥等相关行业的生产和就业。包括:(1)建设连结新德里、孟买、钦奈和加尔各答的金四边公路、东西国道和南北国道,这是瓦杰帕伊在1998年提出的全国公路发展计划,全长13000公里。本年度是动工的第一年,完成3000公里,需投资4000亿卢比。(2)建设供专列运行的金四边铁路,需投资800亿卢比。(3)德里和孟买机场以及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海港和孟买新港按国际标准现代化,需投资1100亿卢比。(4)建两个国际标准的会议中心。此外,私营部门在班加罗尔和海德拉巴建机场。由于本年度农业形势好转,伊拉克战争对印度的影响不大而战后重建给印度带来更多商机,印度储备银行和亚洲发展银行均估计其经济增长率为6%。在此基础上,任何新上台的政府如果不处于弱势,会把第二代经济改革进行下去。

(二)中期

全国发展委员会于2002年12月21日批准“十五”计划(2002-2007)。该计划总开支为159230亿卢比;投资率为28.4%,积累率为26.8%。每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指标为75亿美元;国营企业减持7800亿卢比。经济年增长率指标定为8%,其中农业为4%,制造业为9.82%,矿产为4.3%,水、电力和天然气为8%。出口年增长率为12%,2007年印度占世界出口的1%;投入产出比从“九五”计划的4.53:1降至3.58:1;贫困线以下人口从26%降至19.17%。

2002-2003年度开局不利,经济增长率只达到4.4%。因此,今后4年的增长率需超过8%才能完成指标,而“九五”计划实际经济年增长率为5.35%。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指标不现实。瓦杰帕伊总理强调实现指标虽有困难,如果从中央到地方齐心协力,有反对党的合作,也并非达不到。这在印度政界谈何容易。他提出的措施是加快推进第二代经济改革,包括修改劳工法,取消国内市场流通限制,加快税制改革和电力部门的改革,加大邦一级改革力度。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曾向他提出13项改革建议,使印度在10年内经济增长率达到10%,人均收入翻一番,到2010年在农业以外提供750万人就业。建议指出妨碍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大障碍是产品市场障碍(影响一个部门产品价格或产量的条例)、市场脱节和庞大的国营企业。如果这些因素得到妥善解决可使印度经济增长率提高4个百分点,修改劳工法和改善交通设施可再增加0.5个百分点,这样印度的增长率就会接近中国。(注:The Economic Times,September 7,2001.)瓦杰帕伊曾提出2010年印度要成为信息大国、生物技术大国和核大国。这些部门是印度经济竞争力的核心。2008年软件产值将达87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三)远景

印度政府把2020的远景定位于世界第四位或第五位经济大国。今年,总统卡拉姆曾对8000名儿童和青年说,“我的理想是,到2020年时使印度成为一个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五位经济大国。印度领导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是把全国的建设力量团结起来,为印度的远景而奋斗”。(注:The Hindu,Business Line,January 22,2003.)他强调科技兴国。1998年在他担任国防部首席科技顾问时曾领导编制2020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采用技术驱动模式使印度从发展中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印度要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占一席之地。

计划委员会为2020年准备的远景文件假定,未来18年GDP持续增长8.5-9%,人口增长率约1.6%,印度就会达到像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南非这样的中上收入水平,从而超过中国。到2020年公民实际收入翻两番。贫困线以下人口从目前的26%降至13%。2020年印度人口将达13.3亿,即增加3亿。其间出生率将降下来,15岁以下人口与这个数字差不多。60岁以上人口从6000万增至1.2亿,需要考虑印度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那时15-64岁的人占66%,劳动力增加1.6亿—1.7亿,年增1.5%,国家需创造1.6-2亿个工作岗位。

农业劳动力将从目前占56%降至占40%。需要进行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扩大增加价值高的作物。充分就业指标的实现要靠小企业起重大作用。城市人口将从现在的28%上升到40%,增长集中在60-70个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将增大。固定电话从目前每千人34部增至203部,个人电脑将达每千人52台。电力需求增加3.5倍以上,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加3倍。国家需大力增加道路和公路投资。淡水形势日益严峻,因需求将增加20-40%,需要更有效地使用水资源。通过全国河流联网工程,增加耕地和发电量,提供饮用水和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治旱涝灾害。卡拉姆总统强调这期间要特别关注教育、卫生、农业和食品加工、信息与通讯技术以及工业与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技术,到2020年实现粮食安全,经济繁荣。

标签:;  ;  ;  ;  ;  

印度经济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前景_卢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