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思想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的总体性思路或政策。作为总的思路和政策,体现在经济发展中主要表现为选择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以及如何设计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抉择了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
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就提出“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4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对世界局势和周围环境的新观察、新分析,得出世界性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争取比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结论,为我们下决心抓住时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依据。在80年代初,他更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页。 )第二年他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106页。 )邓小平同志“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大大开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视野,这个论断,既是对世界脉博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中国发展机遇的发现和捕捉;既是对全球全人类核心问题的把握,也是对中国核心问题的准确把握。因为“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 )中国要发展,必须认清和参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潮。这就决定了现阶段中国主要应该做两件事: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先进成果。并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历史重担;对内搞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正是基于现实的主题和时代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强调: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顽固一点,要始终扭住不放,要“横下心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这是邓小平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的生动体现。
二、遵循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确立“中心”论的同时,靠什么去推动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强调的是要依靠改革开放。他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78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概括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闭关自守是我国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二是对外开放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问题;三是由此我们要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加速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回顾我国的历史,长达几百年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邓小平总结我国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深刻地指出:“不要自己设置障碍,不能置身于世界之外。”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不行。关起门来是不行的。”(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05页。)
正是由于对外开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所以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人们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说:“对外开放政策只会变得更加开放。路子不会越走越窄,只会越走越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页。 )他从两个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第一,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长期的,对外开放也必须是长期的。他说:“对外经济开放,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个长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会变”。“即使是变,也只能是变得更加开放。否则,我们自己的人民也不会同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第二,我国现阶段的开放还只是刚刚起步, 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他说:“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3页。)
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和努力下,对外开放的思想第一次写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1980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 第一次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而公诸于世。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国宪法,这样,对外开放政策终于成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选择市场经济取向
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不能实行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早在50、60年代,他就主张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来渡过经济难关。1979年11月,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时,他又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萌芽。”(注:见1992年4月15日《文汇报》。)1983年10月, 在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启动而遇到较大阻力时,为冲破难关,他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1989年的政治风波刚平息,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发表了讲话,强调了“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可见,邓小平在当时的情况下讲“市场经济”不能改,表明他对坚持市场经济的态度是认真而坚决的。
1989年6月以后, 报刊上出现了大量批判改革的“市场取向”和“市场经济论”的文章,有的文章还把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提高到“路线斗争”的高度,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就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搞资本主义,因而也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针对这种情况,1990年12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提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要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没有那么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时语出惊世:“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扫除了改革过程中的理论障碍,明确了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四、利用现代经济增长规律,设计我国经济模式
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模式?邓小平同志在设计这一模式时,主要有以下几个支点。
(1)争取比较快的发展速度。邓小平同志认为, 我国经济发展的低速度就等于不发展,不发展就会葬送社会主义,他认为发展速度在百分之二、三是低速度,百分之四、五还是低速度,中国能不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1页。)但是,他也不主张脱离中国国情的高速度,他希望寻找一个“比较快”、“比较满意的速度”,“适当的发展。”
(2)经济发展要讲求效益,稳步协调。 邓小平同志是把发展速度同效益、质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加快经济发展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这说明,这种有条件的速度决不是一种慢吞吞的速度,也不是不顾实际可能、盲目攀比、片面追求产值的高速度,而是一种建筑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发展的速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3)经济发展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提出我国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80年代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90年代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三步走明确了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又把它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体现了雄心壮志与实干精神的统一,远大目标与现实步骤的统一,是指导我们向现代化迈进的行动纲领。
总之,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正确战略选择。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邓小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已经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出珍贵的理论价值和重大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