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背景与历程

改革开放实践的本质就是创新。迄今为止的20多年,既是我国社会结构整体性变革的2 0多年,也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20多年。

我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环境和背景之中进行的。197 8年,我们用实践标准突破“两个凡是”;党的十三大,我们用“生产力标准”打破离 开生产力只从生产关系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抽象社会主义观”;1992年,我们又用 “三个有利于”标准冲破“姓社姓资”的“左”的思维定势;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 ”又进一步冲破“根据财产多少判定政治思想状况”的思维方式。

邓小平理论是在新时期中国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最高成果,其本身就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基本问题上的 创新。其创新性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党的基本路线 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

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创新,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进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思想。他提出的“三 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在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 重大问题上的创新。这些都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具有创新动力、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改革开放实践,反映到哲学工作者的思想中来 ,必然产生创新精神。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创新动力、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促动 下,我国一大批哲学工作者坚持勇于创新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冲动。他们能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精神的要求,自觉地去研究新情况和分析新问题, 从而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这就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主体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1980—1984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归真意识”比较明显。这表现在大多 数学者在进行哲学研究时,注重“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即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哲 学重新颠倒过来,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这种研究,拨开了原来笼罩于思想中 的迷雾,使人们发现了实践、价值、主体和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重新认识到 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因而,它是在“重新理解”和“返本归真”意义上的创新。

在1985—1989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体系意识”比较突出。这表现在当时 相当一部分学者把哲学研究重心放在反思传统哲学教科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上,重 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试图建构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这期间,出现了三种代表性主张:一是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础和核心来建构马克思 主义哲学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系的“实践唯物主义”;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和核心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后 两种倾向,旨在重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又反映时代精神、还不同于传统 哲学教科书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的地位。因而,它是在“返本开新”意义上的创新。

在1990—1994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得到强调。这表现在许多 学者特别强调“少谈论体系、多研究问题”,这就是说要少在象牙塔或书斋里去构造抽 象思辨的哲学体系,而应置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这期间,发展问题、文化问题、价 值问题、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现代化问题、交往问题、生存问题以及效率与公平等,被提 出来加以讨论和研究。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而且学者们在 研究过程中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因而,这些研究主要是在研究新问题、新课题和提 出新观点意义上的创新。这方面的创新是比较鲜明的。

1995年至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明显注重“生活意识”、“前导意识”和“人 本意识”。这表现在大多数学者强调哲学要面向或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要把人及其主体 性拉到现实生活中来,要研究变革时期人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人的价值的实现方式 的转变;要通过研究现实人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使哲学进入人的生活 世界,通过对人的生活世界的研究,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前导性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 这样,“人”就被推到哲学研究的前沿位置,哲学的“前导功能”和“人本意识”被突 出出来。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研究在这方面的创新是最为突出的。

二、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成果与图景

创新的实践必然要求和产生创新的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特征,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努力创新。我们所理解 的创新,在深度上,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它要冲破“险滩暗礁”的阻碍;在广度上,是 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它要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开辟新的领域和道路;在高度上,是 弃旧扬新的过程,它要摒弃已经“定性”的东西,要超越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在人 们“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态中获取新的突破性成果。这样来看,实际上,20多年来我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进程,就是不断注重理论创新的过程。它使我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一改过去远离人的生活世界的旧面孔,从而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突破和进展。我们 可以把这种突破、进展和成就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成就了一批活跃在哲学界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今日活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且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中青年一代,年龄大都在40—50多 岁之间,也大都是在80年代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今天也多是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是某一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老一代哲学家的精心指导、培养下茁壮成长,对 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加以反思与反省、清理与总结、评价与检讨、 梳理与分析、回顾与展望、变革与创新、批判与建构。历史的重任和使命将使他们成为 21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和创新的开路先锋。学术界应密切关注中青年一代学者 的原创性的学术成果,以及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的学术研究的动态、进展和创新。

2.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发展的新生点及其哲学的分支学科。

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性进展,首要 的就是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创新的生长点及其哲学的分支学科。改革开放以前的哲学研究 ,大多讨论一些学术理论问题(当然,有些问题的讨论是比较深入和有意义的),且许多 争论同当时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教科书的板块结构和呈现出的思维方式对学术研究的影 响较大,学术研究中的教条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历史地看,上述状况有它存在的历史根 据。改革开放以来,哲学赖以存在的时代基础、实践基础和人格基础发生着深刻变化。 要理解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必须理解今日的时代、社会实践和人格所 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20多年,是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20多年,是呼唤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的20多年,是倡导 创新的20多年,也是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的20多年。这种时代、社会实践生活 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来,并深刻地影 响和改变着这种研究。其最大的影响和取得最大的成果,就是呼唤和增强了学术研究的 “问题意识”,涌现出一系列哲学创新和发展的生长点及其哲学分支学科。归纳起来: 有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发展哲学;有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相关的经济哲学; 有与社会变革所要求的文化变革相关的文化哲学;有与确立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的实践 唯物主义和价值哲学;有与人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世界变化相关的人学、生存哲学和交往 哲学;有与反映时代和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相关的社会哲学与社会认识论;也有与反对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庸俗化倾向相关的“实践诠释学”以及“重新解释马克思”的研 究;此外,还有从世界观、历史观角度看待当代所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的历史哲学 ,等等。

这些哲学创新和发展的新生长点,从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上,反映了20多年来我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进展、创新、突破以及大致图景。

3.发表了一系列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的代表性观点,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哲学理 论的创新,显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图景和时代风貌。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较大学术价值和 学术影响的代表性观点。在对发展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提出,要通过对中国现 代化及其发展问题的研究,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哲学,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发展哲学应确立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本的发展战略。在 对文化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的学者指出,要建构一种以总体的人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哲 学,其具体表现形态为以现代化进程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在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 中,有些学者强调从实践唯物主义角度重新解释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本来面目。在对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教科书忽视对价值问题的研究,时代和实践要求人们重视和加强对价值问题的哲学 研究,要把价值哲学看做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实质上 是对人的主体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属人意义的关注,因而,应建构一种主体性人学价值观 或价值哲学,来填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空白。在人学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人 学是时代的声音和呼声,当代哲学应着力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注重对人的理解、尊重和 塑造,人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因而,应重新挖掘、分析和整理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建构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而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 实质就是:人学作为哲学形态走入哲学研究前沿;人学作为学术思潮关怀人的生存发展 ;人学作为新哲学观考察视角发生转换。在对交往问题的哲学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可能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主导范式,21世纪哲学的主题将进入主体 际双重关系问题。因而,哲学应关注“主——主”交往方式。在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 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哲学在当代应特别关注个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命运,以研究个 人的生存境况为核心内容的生存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生长点;有的学者 认为,应立足于当代人的生活旨趣,或从当代生活世界的视野出发,来揭示历史的马克 思的当代意义,重新解释或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资源,从而把马克思理解为我们的同时代 人。在对经济问题的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传统,就是在 对经济问题的解剖中发现哲学问题,提升和创立哲学理论,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 ,我们尤其应在哲学和经济的彼此理解和关照中建立一种经济哲学,以此来丰富马克思 主义哲学。在对社会变化的哲学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的整体性变动或结构性变迁(如由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由一元化 社会走向多样化社会;由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由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由身份社 会走向实力社会;由人情社会走向理性社会;由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等),对于这一 过程的哲学把握,便是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领域的社会哲学的首要基本任务,并 且作为对于现实社会之总体把握的社会哲学,是直接沟通哲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途径。 可以相信,社会哲学的兴起,将使我国哲学研究的面貌发生重要的变化。在对人类历史 的哲学研究中,有些学者指出,哲学是一种历史性学问,哲学对人和社会的理解都是历 史的,因而,哲学应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来审视当今社会生活和人的 生活所发生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进而建立一种历史哲学。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社会 认识论是作为哲学理论研究深化和深入当代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结合点而提出的。从理 论方面看,它意味着打破过去认识论研究与社会历史观研究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之在新 的层面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使历史观的研究关注人的活动和人的自我意识,又使认识 论的研究拓展到作为其对象和宏观背景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方面,从而向着“对社会的 认识何以成为可能和如何达到科学”的层次上前进;从社会实践方面看,它意味着从科 学地认识和合理地决策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个性问题 ”,沿着从认识和自我认识的非科学化所导致的决策的非科学化与不合理的实践这条思 路,去发掘和揭示当代活动所造成的大量反主体效应的深层原因,寻根治本,减少代价 。这样一种社会认识论,有其比较确定和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属于哲学 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建立和发展,必将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历 史观的研究。我国学者是抱着一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责任感而提出这些观点 的。尽管这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创新的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4.提出了某些新的哲学理念。

以往,我们的哲学研究更多的是注解和论证给定的东西,提供给人们的也多是单一的 精神产品。在当代,哲学研究的主要使命便是在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中,提升出当代中国 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引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的功能或作用实际上就 是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思想、理念和精神,以供时代以及人们选择。在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少哲学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力图用哲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及其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而且从中提升出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创 新性思想和理念。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出了“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哲学新理念。 有的专家认为,我们正处在新时代的入口,当今时代,当个体本位社会格局出现危机时 ,人类正在自觉走向“类存在”。这就要求哲学应成为“类哲学”,应当为当今世界的 发展提供“类本位”的哲学理念,应运用“类的理念”、“类思维”和“类关系”来观 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类本位”理念的意义,主要在于要用世界历史和全球性的眼光 以及“人类意识”、“人本意识”来思考问题。这一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和讨 论。有的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 是“能力本位”,并且对“能力本位论”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作了充分的阐述和 论证。“能力本位论”的意义,主要在于力图打破“官本位”、“钱本位”以及“人情 关系”、“特权门第”、“血统身份”对我国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消极影响,确立“ 后天努力”、“现实表现”和“能力贡献”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权威,把社会发 展和个人发展牢牢建立在“能力本位”的基石上。

5.确立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理论最重大、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另一个创新性成果,就是推动和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 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确立了以下一些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这是在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逐步确立的。其倡导者主要有高清海 教授、肖前教授和李德顺教授。其基本内容可集中概括为:(1)注重现实的实践生活和 实践经验;(2)在实践中发现真理;(3)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4)超越和改变事物 的现状;(5)打破抽象的“定性、划线和贴标签”的前定论或预定论思维方式,注重实 践行动和实践效果。这种思维方式对坚持和推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具有重要的积极作 用。

主体性思维方式,这是针对客体性思维方式提出来的,为许多哲学工作者所倡导。意 在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维度,从人的主体的角度观察、看待和理解世界 和事物,反对只从客体角度来理解世界和事物的片面性。

交互主体性思维方式,是在批判继承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提出 来的。其倡导者主要是任平教授。其基本内容是:(1)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 作为主体的人也应把作为“客体的人”视为主体,彼此互为主体,彼此发生的是主体性 关系;(2)人和人之间应互为目的。这种思维方式的意义,主要在于尊重人,注重人与 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和共生。

类思维方式,主要是在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思考中提升出来的。其倡导者是高 清海教授。这一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是:(1)当今人们在相互关系上已处在类的统一体 系中,每个人都只能在同人类整体的相互依存中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共同命运、共同利 益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关注和考虑的切身利益和切身命运问题,由此,个人主体应当让位 于类主体;(2)人类应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来解决彼此间的分歧;(3)应从类的关系和层 次上分析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4)应从人本意义和人类意识上理解和看待问题;(5) 要用“人”的方式看待和对待人。这种思维方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强调人对人的尊 重、国家对国家的尊重和民族对民族的尊重,强调要用“人”之类的眼光来看待当今世 界的问题。

人类学思维方式,主要是在对哲学发展历程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 倡导者是王南湜教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原来形态而言就是一种人 类学范式的哲学,它既有别于以实体性思维方式为特点的本体论哲学,也不同于以主体 论思维方式为特点的认识论哲学;20世纪的世界哲学诸流派都以不同方式向人类生活本 身回归,体现出向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趋同。

中介性思维方式,主要是在批判和超越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倡 导者是孙正聿教授。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总是热衷于争论事物在性质上的两极对立,并 且把这种两极对立看成是观察一切事物的思维方法和高于一切的惟一标准;总是力图获 得一种绝对的、确定的、终极的真理性认识,即关于支配宇宙的最普遍原则的知识,并 用这种知识去解释一切。与此相对应,中介性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则是:(1)力图以人 的历史活动为中介来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2)以人的历史活动为中介把人的感性存在 和精神活动具体地统一起来,从人的社会存在去寻求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3)试图找 到某种扬弃自然和精神、客观和主观抽象对立的中介环节,并以这个中介环节作为统一 性原理来协调对立或矛盾双方。这种思维方式的积极意义在于追求和谐统一和共同发展 。

实力主义思维方式,是在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 激烈的现实、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法则、中国国情、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中 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倡导者是韩庆祥 教授。主要内容是:(1)靠实力参与竞争;(2)靠实力解决问题;(3)靠实力立足,实现 人的价值;(4)靠实力改变命运以及自己不满意的处境;(5)靠能力生存和发展;(6)靠 实力立国,实行实力主义发展战略。这种思维方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为正在发展中 的中国提供一种发展理念,提供一种立足之本和活力之源。

此外,还有共生思维、创新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等。

6.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式。

总的来说,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式呈现出四种新的走势和特征:在对我 国改革开放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和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展中,推进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对马克思哲学的重新解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马 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这一总的走势 和特征之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逐步实现了研究方式的转变。 即:

由后证式研究向后证式和前导式(为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前导性的核心理念)相统一 的研究方式转变;

由惟上的注解式研究向关注平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世界、生存处境和精神需求的人性化 研究转变;

由知识论研究方式向价值论研究方式转变,由注重获得知识向寻求存在的意义转变;

由注重研究整个物质世界向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转变;

由注重在书斋里建构体系向注重研究时代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转变;

由注重传授和注解教科书中既定不变的教条和结论向注重研究国民大众的生存处境转 变;

由多挖掘和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源向挖掘前人思想资源和理论创新的统一转变;

由过去把马克思哲学教条化向重新解释和发展马克思哲学转变;

由过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当代西方哲学对立起来向坚持二者的对话、交流转变;

由没有“我”的哲学研究向有“我”的哲学研究转变;

由一个面孔的哲学研究方式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哲学研究方式转变;

由多注重研究学问向注重学问和思想的统一式研究转变。

哲学研究方式的这些转变,大大地改变了过去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 和教条的形象,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7.建构新的哲学形态。

哲学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最终体现在哲学形态的变化上。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性变 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方向和目标,主要就是建立一种反 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新的哲学形态。在哲学研究过程中,主要取 得了以下一些代表性成果:

实践唯物主义形态说。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应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 物主义的哲学形态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特征,也最能反映时代精 神。

类哲学形态说。认为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的理论,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 形态是什么样的,哲学的形态也就是什么样的,当代人类正在走向“类存在”,因而哲 学的当代形态应是“类哲学”。

人学形态说。认为没有适用一切时代的永恒不变的一般哲学,哲学是活动着的历史思 想体系,它总是随着时代发展以不断满足不同时代精神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哲学在一开始并不就是人学,人学也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的当代形态主要是人 学。理由是:它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是自觉转向对人 的生活世界及人本身的研究;它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当代中国哲学已由传 统的以研究自然经济中人和人的伦理关系为主,转向现代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 和物的关系,在对人和物以及由此引出的与人有关问题的不断追问、反思和研究中,使 人学在哲学中的地位突出出来,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趋 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之实质,在于注重人的实践主体性以及实践对解决人 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它是通过对实践的注重而走向对人的关切的,对人的科学 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其哲学的主 题;它符合科学发展的趋势,科学发展的逻辑是:一般先有自然科学后有社会科学,尔 后再有人的科学,人学是在综合人的科学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反映时代精神的 要求,哲学是活动着的历史思想体系,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我 们这个时代的最现代性问题,从根本和深层来讲,首先是人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出来,人的知识、智力、创新能力将成 为支配人和社会的主导力量,哲学对人的问题研究在理论形式上的表达就是人学。海德 格尔在总结概括当今时代的核心问题时指出:任何时代也没有像当前时代这样多地懂得 人,但任何时代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少地懂得什么是人的问题;任何时代,人的问题都没 有像我们当代这样,成为如此重大的问题。这样,哲学在当代实际上就主要成为关于人 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学,或哲学应转向人学,主要采取人学形态。实际上 ,进入20世纪,人本身的本质、存在和发展问题成了当代哲学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 故而西方哲学出现了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潮流,中国哲学出现了人学思潮,也促使第18 、19届世界哲学大会把“人”作为主题:第18届是“对人的哲学理解”;第19届是“世 纪之交的哲学和人类”。

所谓哲学的当代形态主要是人学,有三层意思:人学是在当代哲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中 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分支学科,当代哲学应以“完整的人”为主题和中心来建构自己的内 容和形式,来处理与以往哲学成果的关系;只有到了当代,哲学的最根本、最深层的本 质即人学本质才真正地、自觉地显示出来;哲学和人学应彼此互相理解,即通过一方理 解另一方。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形态说。认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可能成为21世纪哲学的主导 范式。其根据是:第一,以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为基础,全球正进入一个高度交往的社 会,作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交往实践观已成为当代全球主题、全球问 题和全球化趋势的共同指向,时代精神的体现;第二,与此相关,当代哲学的主题也发 生了重大转换,从单一的“主体——客体”问题进展到“主体——客体”与主体际双重 关系问题,其中主体际问题成为当代的“哥德巴赫猜想”,非用交往实践观不能科学解 析;主体际思维又是后现代思潮,特别是后现代哲学的基本思路,非用交往实践观不能 超越和扬弃;第三,作为21世纪哲学的新视野,交往实践观将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当代全 球发展变化的主脉,融汇中、西、马三大思潮,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论范 式。

辩证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形态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动态表现。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是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内在根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就是辩证 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唯物主义。这里,人类主体性的强化,应当也必须成为马 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主体内容;当代人类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应成为探索和建 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新的问题群和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是包 含着多方面、多层次、多分支而又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结构的哲学学科群;当代哲学形态 的目的和功能,是要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唯物地、辩证地和历史地解释世界 ,而且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功能。

生存论形态说。认为现代哲学的主题是生存哲学,生存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因为古希腊哲学的主题主要是本体论;文艺复兴之后,哲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从本体论 向认识论的转移;进入20世纪,西方哲学已成功地冲垮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堤坝,使 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凸显出来,现代西方的文化哲学、价值哲学、语言分析哲学、解释学 、社会批判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和交往理论等,原则上都属于现代生存论哲学的谱 系。生存论哲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生存方式、生存处境、生存命运和生命的意义。

价值哲学形态说。认为近几年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体现了对人的命运与发展的深切关 注,这就表明价值论已成为当代哲学的研究中心,世界哲学出现了价值论转向。可以预 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将会有一个价值论的复兴。

文化哲学形态说。认为对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应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文化 哲学应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主题。

三、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研究呈现出新的风貌和时代特征。概括起来 ,主要包括:

1.具有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

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不强调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特别关注时代和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 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着眼于新的时代发展和新的实践,着眼于对前沿问题的理 论思考。发展问题、文化问题、人的问题、价值问题、生存问题、交往问题和主体性问 题等,都是时代和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正是在对这些前沿问 题的思考和研究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2.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

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虽然也探讨纯学术的理论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以对现实问题的研 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以求哲学理论与哲学的创新。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 哲学、人学、生存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和交往哲学等,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创新性成果,具有明显的“结合”特征。当然,这一时期哲学研究并不是一味为创新而 创新,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基石上的创新。

3.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性维度层次上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哲学虽然也研究人以外的物质世界,仍用科学的眼光研究物质、真理、规 律等层面的问题,但更关注人的生活世界,更关注实践、价值、主体、人这一层面的问 题,哲学回归人的生活世界的倾向比较突出。当代哲学把发展、文化、价值、人、人的 主体性、生存、交往、社会转型等作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无疑表明了哲学关注人的生 活世界的倾向。正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的主要是过去我们很少涉及的、且 与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主体性有关的新问题,所以,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显得 比较突出。作为代表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大进展和重要创新成果的实践 唯物主义、人学、价值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生存哲学和交往哲学等,就是如此 。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就是由于当代哲学对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主 体性的强调所致。

4.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创新。

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也关注共同的哲学问题,比如人的生活世界。然而,大多数中青 年学者多从自己所理解的视域和方法出发来探究这同一问题,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 学研究个性。许多中青年学者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或天地,并在这一空间或天 地中建构具有独创风格的哲学理念、思想和理论。今日许多中青年学者提出、研究和建 立的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人学、生存哲学、交往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 学、经济哲学、社会认识论和实践诠释学等,就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 独创性或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哲学研究,易于使学者相互之间形成一种 学习机制、交流机制、杂交机制和创新机制,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5.在清理与总结既有成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要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广大读者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状况,当今的首要任务,就是应清理与总结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的创新成果,梳理与分析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线索,评价 与检讨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得失,回顾与展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进程,创建与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为后人认识这20多年来我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整体状况和大致图景,提供一种历史性的参考和借 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奠定基础。这是当前哲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一个 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2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一些创新性成果,大都是在清理与总结我 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过程中进行的,正是在这种清理与总结中,学者们找到了马克 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建立了哲学的一些新兴分支学科,发表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 学术观点,推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价值的重要哲学理 念,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式,建构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标签:;  ;  ;  ;  ;  ;  ;  ;  ;  ;  ;  ;  ;  ;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