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_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_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妇女教育程度,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妇女社会参与能力和进一步发挥自身潜力的基础。

建国46年来,中国政府颁布各种法律,确保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应享有的权利,各级政府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使女性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这对提高妇女劳动素质、就业能力和参与竞争的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女性的就业结构、模式和方式等均呈现多样化趋势,也对女性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推进女性职业教育以增强其社会参与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无疑是一个重要任务。

一、保障女性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得益于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这就是:其一,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女性职业教育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其二,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为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1.制定法规政策,维护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

《宪法》及《义务教育法》等法规规定了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依据教育机会男女均等的原则,国家教委在中专招生文件中规定:“除有些特殊要求的专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批准外,不得划分录取男、女生的比例。”职业中学的招生除特殊专业外,所有专业对男女一视同仁,按同等分数线录取。劳动部在技工学校的招生规定中也提出:适合女性工作的工种、专业要尽量招收女生。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许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或规定。如北京市在中招文件中规定:男女性都适宜干的工种,不限男女,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对一些适合女性特点的专业,只招女生。常州市还做出了利于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定:女生按录取计划数的1:1.2投档(男生按录取线的1:1投档),以使女生有较多的录取机会。

2.政府统筹,各部门相互配合保证职校女性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广泛参与社会活动。

在我国,党和各级政府重视女性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不仅体现在职校招生中要求贯彻教育机会性别均等的原则,还表现在各部门通力合作,在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力求做到男女生共同参与,并注意保证女性的合法权益。在职校毕业生(尤其女性)的就业工作中,劳动、人事、计划等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鼓励企事业单位接收女性的政策和法规得以出台。如《国营企业招收工人的暂行规定》(国务院1986年发)、《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88年6月)等文件中均规定:“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工作,应当招收女工。”一些地区则统筹考虑招生和招工,使招生、招工总量上的男女比例力求平衡,为女生就业创造较好机会。

3.职业教育的发展富有特色

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女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了妇女基于自身发展和条件限制所提出的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需求。一些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开设,始终坚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注重挖掘女性的独特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又依据女性走向社会后多重角色的需求,重视培养女性从业素质和多种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受过职业教育的女性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而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对女性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二、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相应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40年来我国女性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这表现为女性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1994年城乡女性接受初级职业培训者多达9千万人;在中等职教阶段三类职校(中专、技校和职高)中,女生为405万人,其所占比例分别为49%、35%、48%;80年代末期以来,专门面向女性的中、高等职教机构的涌现,推动女性职教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此外,有关配套措施的落实明显提高了女性在某些领域的就业率。女性职教的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接受职教与培训的女性数量增长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主体各类中等职校,在校生中女性的数量及所占比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增长最快。中专和职高中女生的比重均高于普通高中。1994年全国中专在校生为319万余人,其中女生156万人,占48.8%;职高在校生405万人,女生为193万人,占47.8%。近15年来(自80年代初至今)接受中等职教的女性所占比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等专业学校中女生的比例由1980年的31.5%,增到1994年的48.8%,增长17.3个百分点。同期职高则增长15.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陆续创办了适应女性职业特点的中等职业女校1679所,设置相应专业60多个。15年中各类中职校共向社会输送合格女性毕业生900余万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为女性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普通专科教育外,又增加了短期职业大学和高等女子职业学校。在现有83所职大中,设有许多能发挥女性特长并为其所喜爱的专业。继1985年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开办以来,福州、西安、大连等地相继办起了高等女子职业学校,为女性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又一条渠道。高等女子职业学校立足于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

2.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成效显著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农业部门及妇联、科协等社会团体,联合组织对农村妇女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通过县、乡、村三级培训机构,实施以短期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千多万农村妇女参加了普及型培训,多数已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有1250多万接受了农村专业技术培训,有150多万参加了农业函授大学、农业广播学校、农村技术学校的学习。仅在贫困地区,1989年以来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2679期,培训妇女500多万人次。

3.女性职业教育的专业分布趋于合理

这里的专业分布指女子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女性在职业中学中的专业取向。职校设置面向女性的专业,首先要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女性人才的需求,其次,必须适合女性的身心特点。目前,妇女职业教育的专业分布正力求合理化,主要是面向社会需求和面向经济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开设适合女性特点的专业。诸如文秘、档案、财会、服装、医护、幼师、旅游、美容、美发、纺织、宾馆服务、宾馆管理、公关等专业都是女子职业学校和职高中女生集中的专业。

女性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发展为更多的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经济建设架起了金架,也为女性在各条战线上发挥其聪明才智做出了贡献。

三、推进女性职业教育引发的思考

1.从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看女性职教与培训的重要性

目前女性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也与女性半边天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在全国从业总人口(15岁以上)中女性受过中专、高中等文化教育的比例(占4.2%)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在一产(农牧渔业)中具有这种水平的女性比例(仅有1.26%)也明显低于该行业全国水平(占4.4%)。

面对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挑战,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女子职业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适合女性特点的学校和专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搞好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内容的女子职业教育与培训,努力提高女性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使中国的女性职业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2.从就业难看女性职业教育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就业数量呈上升趋势。1994年女职工达5640万人,比1980年增长52.5%,同期女性就业增幅高于男性12个百分点。女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也由35%提高到37%。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给女性就业提供的机遇更多、更广泛。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和隐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1992年城镇失业率为2.3%,在失业青年中女性占56.7%。此外,女性从业者分布的产业、职业结构尚不协调,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商业和服务行业;且普遍存在低技能、低质量、低待遇、转岗能力差的问题。这种状况受女性生理特点、家务劳动社会化程度低、社会生产技术条件不很发达等多因素影响。但更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在于妇女素质与社会要求不适应。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女性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7年,男性为6.9年。因而自企业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以来,下岗人员中女职工居多,究其原因,也与其从业素质较低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女性就业也在发生变化。用工单位开始对劳力性别提出了要求。因此在第三产业适合女性特点的许多行业中,女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男性。但女性就业领域十分广泛,几乎所有行业都能参与。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女性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选择)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

男女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必然反映到其从业适应能力上各有所长与所短,故研究职业岗位对从业者体力、耐力、反应等多方面素质要求时,应注意研究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在学校设置专业和新生选择专业时,要充分考虑职业特点、女性特点和二者的匹配。在招生、就业、职业指导和咨询中,突出女性特点和女性适宜的工种、专业,使从业者和用工单位能恰当地选择。

3.从区域差异看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如北京市1985年至1994年职业高中在校生中女学生所占比例均超过52%。而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女童入学率、升学率低,而辍学问题严重。成人中女性文盲率为32%。因此,妇女职业教育的层次、形式等,也应基于区域实际,适应当地需求和条件。

贫困地区的女性职业教育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受教育者及其家庭而言,考虑得更多的恐怕是近期利益。让女性接受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以家庭的生产劳动为代价的,因而期望这种投资能带来效益。为此,贫困地区的普通教育更应渗透职教内容,加强实用技术知识。应瞄准对妇女进行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这一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利于妇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标签:;  ;  

我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