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复原力研究评述
蒋林洁
(鲁班(北京)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2308)
摘 要: 本文对家庭复原力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从特征、过程、结果和整体的角度梳理了家庭复原力的概念,从调适、复原、过程、结构模型介绍了家庭复原力的作用机制,从测量家庭成员的复原力、家庭功能、家庭保护因子、关键因子阐述了家庭复原力的评估思路。
关键词: 家庭复原力;作用机制;评估方式
20 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在面临同样的重大生活事件时,如重病、死亡、天灾等,有的人不能适应容易出现心理困扰,有的人却能够良好应对和调适,并没有出现身心症状或者心理崩溃(collapse)的现象。这些发现推动了研究者对人类自身所具备积极力量的研究,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复原力”(resilience)(Garmezy,1974),并将其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随着复原力研究情境的具体化,不同的学者发现复原现象也存在家庭中。在面临同样的压力和重大情境时,有的家庭不能应对,而有的家庭能很好的应对,由此研究家庭的视角,也逐渐开始突破传统的主题,进而转向对家庭积极力量的关注。[1]总的来说,家庭复原力的研究,是复原力研究和家庭压力与应对研究两个领域共同深化的结果。当前家庭复原力的研究,主要是从家庭整体层面(family-level)探讨如何从整体互动的角度,建构健康而又积极应对压力的家庭。
1 家庭复原力的概念
家庭复原力是一个较为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对家庭复原力的定义仍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回顾已有研究文献,对家庭复原力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取向:
(1)家庭复原力是家庭去适应和应对压力时的“特征”或“性能”。如McCubbin 和McCbbin(1998)认为,家庭在应对危险情境和挑战时,家庭复原力是能够帮助家庭从危险情境中复原的某种特征和性能。
(2)家庭复原力是家庭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学者们,倾向将家庭复原力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适应和调适压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复原能力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是静止不变的(Patterson,2002;Conger&Conger,2002;Luthar,2000)。
(3)家庭复原力是家庭应对压力与适应环境的结果。如NNFR(The NationalNetwork for Family Resiliency)认为,复原力包括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是多种水平出现的,这些不同的水平,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家庭复原力,是家庭利用各种资源和内外力量去应对压力和困境时反应的结果。
(4)家庭复原力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我国学者戴艳(2008),将家庭复原力定义为家庭本身所具有的或学习而来的特质,是作为一个功能单位的家庭,面对或逆境应对和适应的过程,它是由能增进家庭应对和适应压力和逆境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因子构成。[1]
根据等温吸附理论 [14-17],与吸附剂的吸附亲和力大小有关,可作为评价吸附容量的依据;Freundlich方程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K f值的变化不大,所以温度对H-103型树脂吸附氯离子的容量影响很小。n值反映了吸附过程的支持力。1/n越小,吸附性能越好,表示吸附过程比较容易进行。当1/n>2时,则表示吸附过程比较难进行。n>1时为优惠吸附,n=1时为线性吸附,n<1时为非优惠吸附。由表中数据可看出,在不同的温度下拟合得到的Freundlich方程参数n均大于1,表明H-103树脂吸附氯离子属于优惠吸附。
(1)个人培训假(Individual TrainingLeave)。这一培训方案的主要特色是企业部门的雇员可以不考虑公司的正式培训计划而参加公司外的成人教育课程。课程形式分为1年的全日制学习或总数为1200小时的兼职学习。这种培训旨在帮助员工获得更高的职业资格。在培训期间,员工可以获得其工资总额的80%-100%。这一规定可以有效地激励企业员工参加成人教育课程。
2 家庭复原力的作用机制
家庭调整和适应反应模型(FAAR MODEL)认为,在家庭复原过程中,家庭压力、家庭能力以及家庭认知三者之间的积极平衡,能使家庭达到良好的调整与适应(Patterson,1988)。
2.1 家庭调整和适应反应模型
伴随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家庭复原力的作用机制,以探讨家庭在面对逆境时是如何去调适的。
但仅从初中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必要再把相关概念再复述一遍。我们只需在小学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熟练应用。所以变换教学应建立在小学的基础之上进行。
家庭压力指的是家庭所遇到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压力源,比如应激事件,重大危机灾难和日常困扰等;家庭能力指的是家庭现有的或潜在的社会心理资源以及应对压力的行为方式;家庭认知则包括家庭对压力源的认识,对家庭能力的评估,对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认同,以及对家庭自身与外部系统关系的认知与看法。
家庭复原就是在家庭认知的影响下,家庭能力与家庭面临的压力之间不断地调整,从而达到平衡,进而良好发挥家庭的功能良好应对压力的过程(Patterson,1988)。
2.2 家庭压力复原模型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综合能力。每个学生的政治知识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不能避免的。而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忽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就十分有必要了。初中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前及课后学习任务的布置等环节都要注意实行分层教学策略,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效选择教学的策略,以此促进全体学生政治成绩的提高。
2.3 家庭复原力过程模型
Drummond(2002)则认为家庭适应是推测家庭复原力的重要依据(Drummond,Kysela,McDonald,&Query,2002)。Allison(2003)通过评估家庭功能,进而明确家庭复原力在家庭应对压力源时的反应水平(Allison,2003;Haan,Hawley,&Deal,2002)。
2.4 家庭复原力结构模型
戴艳(2008)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出了本土化的家庭复原力关键因素的结构模型,此模型包括家庭力量和家庭信念两个方面。家庭力量包括问题解决、社会支持、情感分享、清晰交流、亲密和谐、秩序井然、合作协调;家庭信念包括困境解读、正向前瞻以及生活卓越。家庭能够通过家庭信念与家庭力量,去面对压力和适应环境。
对家庭复原力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对其现象学的理解却是一致。家庭复原力,是家庭在面对压力情境时,所表现出积极良好的适应结果。总的而言,家庭复原力不是强调家庭如何创造了具有复原力的个体,而是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具有动力系统的家庭结构。
家庭复原力是如何产生作用,如何帮助家庭去应对压力的,目前研究者们较为从家庭整体层面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但对于家庭复原力有哪些核心因子,以及这些核心因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需在后续的研究中逐步得到证实。
家庭压力复原模型(The Resiliency Model of Family Stress)认为,家庭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受到压力增长而不断变化的函数,如果家庭不能够有效地应付这些压力,将会让家庭陷于危机,这也将挑战家庭成员的职能和家庭系统的功能(M Mc Cubbin&McCbbin 1988,1993)。如果要减少家庭面临的压力,就需要评估家庭职能和系统功能,积极利用家庭内外部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复原力就存在于积极的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中。
3 家庭复原力的评估方式与测量工具
3.1 测量家庭成员的复原力
McCubbin(2002)使用定性研究方法,评估家庭成员自身的复原力,间接考察其家庭复原力的状况(McCubbin,2002)。比如父母参与问卷(Shelton,1996)、服务评定问卷(Miller,DeWit,&Safyer,2000)、家庭评估测量问卷(Skinner,2000)等问卷。这些问卷,将家庭复原力简单地分解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复原力水平,这为评定家庭复原力提供了一个简单又较为容易的操作思路。
3.2 测量家庭功能
家庭复原力过程模型,认为家庭复原力有三个主要过程,包括家庭信念系统(family belief systems)、家庭组织形态(family organizational patterns)、家庭沟通历程(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Walsh,1998)。家庭复原力是动态的过程,是个人、家庭与外在环境共同互动的历程(Patterson,2002;Rutter,1987;Walsh,1998),家庭也就在这一系列的互动中应对和调适了压力。
老福无可奈何地说:“好,这次就听您的,等您出院了吧。以后别再给我找这种事了,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工夫老陪他们聊天。”
3.3 测量家庭保护因子
解决问题、压力评估、家庭礼仪、家庭信仰等家庭的多种保护因子,能有效评估家庭复原力的水平。家庭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亲子关系、婚姻状况、兄弟姊妹等关系,也可以评估家庭复原力(Conger&Conger,2002)。
合理地进行标段划分是工程建设高效率的利器,不能看轻其作用,是施工方之间纷争的源头,项目标段划分形式涉及法律、经济、技术,策划论证除了应遵循经济高效、客观务实、便于操作的原则划分,还应遵循工期责任明确的原则划分,标段划分越细,在工期上受其他标段的制约越大,工期责任越难以明确,分部、专业标段还要根据空间跨度、平面布置和资源优化等方面划分标段,尤其是山区特大跨度桥梁标段,桥头两端未划入路基段作为主桥的设施材料堆放场地和预拼、安装场地[1]。
3.4 测量关键因子
戴艳(2008)从家庭及家庭成员的角度出发编制了《家庭复原力评定量表》,主要从家庭复原力的关键因子,如问题解决、社会支持、亲密和谐等10 个因子来评定家庭复原力水平。
总的而言,虽有清晰的评估思路和标准化的测量家庭复原力的工具,但从本质上看,这些方法属于间接测量,并没有直接针对家庭复原力。在实证研究中,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所呈现的家庭复原力水平和复原方式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家庭复原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梳理当前研究,有助于深化研究内容与明晰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家庭复原力的干预也开始走向临床、咨询等实践活动,这也将进一步推动家庭复原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戴 艳.中学生家庭复原力的结构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2]蒋林洁,戴 艳.家庭复原力研究综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3]蒋林洁.震后中学生的灾难暴露、家庭复原力和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中图分类号: C9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44(2019)12-0258-02
收稿日期: 2019-2-17
作者简介: 蒋林洁(1987-),女,汉族,四川安岳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标签:家庭复原力论文; 作用机制论文; 评估方式论文; 鲁班(北京)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