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地质作用,由于受到这些影响因素的干扰导致原先较为稳定的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或事件。在地质灾害危害防范工作开展中,灾害防范要从实际的现场勘查工作开展结果进行相应的防治对策而制定。地质灾害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事件经常发生,因此在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应该正确的掌握野外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开展的技术和工作要点,进一步的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范工作,为防灾减灾、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工作
地质灾害的种类较为复杂,引起地质灾害成因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在地质灾害总体成因归类中,灾害是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造成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巨大。在我国国土类型和地形分布上由于地质结构方面较为复杂,因此在地质灾害种类和地域分布方面都呈现较广的特点,据有关资料调查和统计,我国地质灾害有灾种繁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等特点,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应不断的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力度。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野外评估工作方法
在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对建设项目进行初步分析;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和现场调查,对建设区及周边已发生(或潜在)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包括其稳定性(发育程度)进行初步分析;根据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的灾情数据和信息,查明评估区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区范围和灾情等级;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稳定性)、危害程度,按灾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一般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成因历史分析法、赤平极射投影法等定性、半定量的评估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对不同灾种类型的灾害体活动的分布密度和周期化变形发展的趋势情况进行进一步规律的掌握;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对地质灾害的灾种类型发生历史记录和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历史记录分析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前瞻进一步地得出可靠的结论。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野外评估工作主要技术方法
地灾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应在充分搜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像、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及取样测试。
1.遥感技术
在野外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调查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了解;对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区域内的灾害体、地质结构类型和地质灾害已发生的安全隐患点进行排查,进一步确定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工作方案和调查路线,并且通过应用遥感技术进一步对开展野外调查工作的规划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同时在开展实地的调查工作和灾害体在野外实际情况进行验证,应该重点对遥感技术中灾害和隐患的危险点进行集中的检查,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危害性检查的工作效率。
2.地面调查技术
在野外评估中地面调查工作是野外调查工作的核心关键工作内容和重要环节,地面调查主要是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现象进行更深一步的技术分析了解,同时对地质灾害评估区域中发生的地质危害性情况造成的威胁性和破坏性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评价。
三、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野外工作开展技术要点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调查工作中对于不同的地质灾害种类,在开展野外调查时的技术要点也会有所不同。本人就川南地区常见的滑坡和崩塌野外调查发表一点个人浅见。
1.滑坡调查
滑坡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坡区、滑坡体、滑坡成因、滑坡危害情况。
滑坡区:a)滑坡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b)滑坡体周边地层及地质构造。c)水文地质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滑坡体:a)形态与规模:滑体的平面、剖面形状,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体积。b)边界特征: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的性状特征等。c)外部特征: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d)内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e)变形活动特征: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发展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坟墓等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阶段、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
滑坡成因:a)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b)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c)综合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
滑坡危害情况:a)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b)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
2.崩塌调查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对危岩体及崩塌堆积体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危岩体、崩塌堆积体失稳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
危岩体:a)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b)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c)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d)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e)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f)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g)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h)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i)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j)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
崩塌堆积体:a)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b)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c)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d)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e)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结语:
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调查工作中应对地面调查、遥感技术应用方面加强重视,同时在地质勘查中也应该认真严格的控制好质量关,确保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万)(DZ/T0261-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3]地质灾害排查规范(DZ/T0284-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论文作者: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滑坡论文; 危险性论文; 灾害论文; 工作论文; 野外论文; 特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