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词效价对思维压制即刻激活效应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思维论文,目标论文,词效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20(2010)-02-0154-06
1 引言
思维压制(thought suppression)是Wegner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某一目标思维从意识中移除出去的心理过程。例如,抑郁症患者为了避免生活无意义之类的想法出现在脑海中,告诉自己不要想此类问题,转而注意其他思维。在实验室里,研究者会指导被试尽力不去想指定的目标(如和“白熊”相关的思维),而转向注意其他思维。那么,压制特定目标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在Wegner经典的白熊思维压制实验中,第一次发现了压制后目标思维增加的现象。研究人员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先压制后表达关于白熊的思维或意象,也就是说,在压制期,要求被试不去注意任何有关“白熊”的观念或意象,一旦这种观念出现,被试必须将注意力及时转移到其他思维(分心物),而在表达期,要求被试将注意力集中于和白熊相关的观念并自由表达;而另一组被试与上述实验处理恰恰相反,一开始先自由表达,然后再进入压制期。研究者用录音设备记录下每一被试在表达期的意识流并在实验后进行编码,进而统计出不同阶段目标刺激(有关白熊的观念与意象)出现的次数,同时要求被试一旦发现压制期内出现目标刺激,要按铃报告。结果发现,与第二组被试相比,第一组(先压制后表达)被试在表达期内出现目标思维的比例更多,Wegner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压制后回溯效应(postsuppression effect),也称为思维压制的矛盾效应(paradoxical effect),意思是,压制的结果非但不能减弱目标思维出现的易感性(accessibility),反而有较大的增加(Wegner,Schneider,1987)。其他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变式,验证了压制后回溯效应(Wenzlaff,Wegner,2000)。
压制后回溯效应表明,在压制解除后,被压制目标更容易进入意识,那么,在压制期间,目标思维的易感性又如何呢?换句话说,压制是导致目标思维即刻激活(immediate enhancement),还是即刻削弱呢?在此问题上,研究者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一些研究未能发现压制期间压制组与控制组被试在产生目标思维数量上有什么差异(Merckelbach,Muris,& van den Hout,1991),而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即使在无认知负荷条件下,在压制期内压制组出现了更多的被压制思维(Lavy,van den Hout,1990)。Wenzlaff等(2000)指出,方法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研究中,有的实验者选用自我报告,而有的选择Stroop范式来测量目标思维的易感性程度。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自我报告缺乏精确度与可靠性,而选用Stroop范式虽然精确,但测量的并不是压制期内,而是压制后的易感性(Wegner,1997)。为了精确地测量压制期内的易感性,Page等(2005)提出即刻测量(online measure)范式,研究者首先通过计算机屏幕指导被试注意或者压制目标词汇,一段间隔后,呈现目标词和分心词,以被试辨别的反应时作为易感性高低的指标,较好地解决了即刻测量的问题。
影响即刻激活效应是否出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压制目标词的情绪效价。有研究发现,在其他变量等同的条件下,情绪性思维比中性思维更难压制。例如,Petrie等(1998)发现,与压制每天的日常琐事相比,被试更难以压制个体化的情绪事件。但也有研究发现,不论压制暴力性、幽默还是中性电影信息,被试均会产生后压制效应(Harvey,Bryant,1998)。有研究者推测,被压制思维对个体的威胁性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应对威胁以生存和繁衍,个体可能更难以压制负性目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运用即刻测量范式,对上述假设做了检验。我们假设,压制会导致即刻激活效应,而且负性目标比正性目标更难以被压制。
2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2.1.1 研究假设:压制负性人格形容词会出现即刻激活效应,即压制负性词后被试对负性词的反应不会显著慢于对中性词(分心物)的反应。
2.1.2 被试
选修《人格心理学》的学生32名(男生8名,女生24名),平均年龄22.3岁,标准差4.32,视力(矫正视力)正常,参与实验以获得学分。
2.1.3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个负性人格形容词:变态、堕落、无耻、卑鄙等;32个中性词汇:钢笔、树木、橡皮、道路等。
两组词分别平衡了词频、笔画数[=-1.45,p=0.15;=-0.45,p=0.66],只在词性上有显著差异[
=91.64,p=0.000],词频参照《现代汉语常用词频词典》(刘源等,1990)。
整个实验都在一台内置奔腾Ⅳ处理器的方正计算机上进行,机器的刷新频率为75Hz,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实验采用E-prime编程。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所有目标词均选用36磅字体。提示被试压制或注意的图片长256mm,宽112mm。每次试验前先呈现一个注视点(+),长48mm,宽52mm。被试与屏幕之间的距离约为50cm。
2.1.4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会呈现一个注视点(+),注视点呈现一秒钟之后,会呈现一张图片,提醒被试想(注意)或者不要想(压制)负性人格形容词或中性词汇,图片呈现时间为500毫秒,之后是三秒钟的空屏,空屏结束后,屏幕上会呈现一个负性人格形容词或中性词汇,被试需要尽量迅速而又准确地做出是何词性的判断,按F键表示负性人格形容词,按J键表示中性词汇,该负性或中性词汇一直持续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后消失。共有128次试验,试验顺序随机排列,共分四个阶段,每32次试验后程序会提示被试暂停,稍事休息后继续下一阶段试验。
2.1.5 实验设计
为了避免重复单一心理过程可能产生的疲劳感和练习效应,本研究引入了与压制相反的注意过程,采用2(心理操作类型:压制或注意)×2(心理操作目标类型:负性词或中性词)×2(被辨别目标词类型:负性词或中性词)的完全被试内设计,以被试做出正确辨别的反应时为因变量指标。
2.1.6 结果与分析
2.1.6.1 数据处理
用E- merge合并数据文件并作初步分析,剔除被试错误反应的数据与极端数据(200ms以下与2000ms以上数据),共有31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分析。
2.1.6.2 辨别反应时的方差分析结果
对心理操作类型、心理操作目标及被辨别目标词类型作2×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心理操作类型主效应显著[=41.84,p=0.000],注意条件下对目标词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于压制条件;被辨别目标词类型主效应显著[=9.40,p=0.005],对中性词的反应显著快于负性词;心理操作类型×心理操作目标×被辨别目标词类型三次交互作用显著[=18.85,p=0.000]。简单交互作用检验显示,压制条件下,心理操作目标类型与被辨别目标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1.25,p=0.274),而在注意条件下,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39.907,p=0.000)。
对本实验而言,关注的是压制负性(中性词)时被压制目标类型的简单效应,进一步检验显示,当压制负性人格形容词时,被辨别目标类型简单效应并不显著[=1.64,p=0.21],这表明当压制负性人格形容词时,被试对目标词的辨别反应时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当被试注意分心物(中性词)时,被压制的负性词和中性词的激活水平是一样的,由此可以推论,被压制的负性词处于即刻激活状态,即压制本身导致了被压制材料的即刻激活,压制产生了矛盾效应;而当被试压制中性词时,分析显示,被辨别目标词类型对压制内容的简单效应显著[=4.89,p=0.035]。这表明,压制中性词时,被试对中性词的辨别反应显著快于负性词,出现了典型的即刻激活效应(见表1)。由于本实验并不关注注意条件下个体对目标词与分心物反应上的差异,所以在此不报告相应数据结果。
2.1.7 结果与结论
虽然本实验未能产生同前述研究同样的实验结果(压制负性词后被试对负性词的反应显著快于分心物),但是上述研究结果已经足以证明思维压制即刻激活效应的存在。那么,压制正性词是否会产生即刻激活效应呢?以往的研究中,只有Page(2005)选用即刻测量范式检验了上述假设,结果没有发现即刻激活效应,实验二就是对上述假设的进一步验证。
2.2 实验二
2.2.1 研究假设:压制正性词不会产生即刻激活效应。
2.2.2 被试
选修《人格心理学》的学生30名(男生11名,女生19名),平均年龄22.6岁,标准差3.24,视力(矫正视力)正常,参与实验以获得学分。
2.2.3 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设计即实验程序
同实验一,只是用32个正性人格形容词替代了负性人格形容词。
2.2.4 结果与分析
2.2.4.1 数据处理
同实验一,共有28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分析。
2.2.4.2 辨别反应时的方差分析结果
对心理操作类型、心理操作目标类型及被辨别的目标词类型作2×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心理操作类型主效应显著[
=25.37,p=0.000],注意条件下对目标词的反应速度显著快于压制条件;被辨别目标词类型主效应不显著[=0.006,p=0.941],对中性词的反应与正性词并无不同;心理操作×操作目标×目标词类型三次交互作用显著[=29.795,p=0.000]。进一步简单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压制条件下,心理操作类型与被压制目标词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3.292,p=0.084),而在注意条件下,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54.987,p=0.000)
与实验一一样,本实验依然关注的是压制正性(中性)词是被辨别目标类型的简单效应,进一步检验显示,当压制正性人格形容词时,被辨别目标类型简单效应显著[=4.72,p=0.039],这表明压制正性人格形容词时,被试对中性词的反应显著快于正性词,也就是说压制是成功的,压制正性词并不会使之即刻激活;而当被试压制中性词时,被辨别目标词类型的简单效应并不显著[=0.05,p=0.829],这说明压制中性词时,被试对中性词的反应与分心物(正性词)是一样的,表明压制中性词产生了即刻激活效应。
2.2.5 结果与结论
与实验一不同的是,压制正性词并没有使正性词即刻激活,即压制是有效的,这与传统思维压制范式研究的结论相一致,压制正性材料既不会产生即刻激活效应,也不会产生后压制回溯效应(Wenzlaff,Wegner,2000)。
压制中性词时目标词类型的简单效应并不显著表明,被压制材料被即刻激活,即压制中性词使得中性词的易感性增强,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压制中性词时,无论以其他中性词、正性词还是负性词为分心物,都产生了即刻激活效应,这说明思维压制的矛盾效应的确存在。
3 综合讨论
3.1 思维压制的即刻激活效应是否存在?
从Wegner1987年发现思维压制的后压制回溯效应至今20多年间,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有关思维压制效应的研究。迄今为止,一些基本结论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公认,比如压制后回溯效应作为一种规律的确存在,至于某些研究未能发现该现象,更多的原因在于个体差异、被压制材料性质、实验操作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然而,作为思维压制矛盾效应的另一表现形式,即刻激活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早期Wegner(1997)也采用过诸如Stroop范式的策略试图对即刻激活效应加以检验,但究其实质而言,该方法所能探测到的,仍然是压制后期个体的反应,对压制期内被压制材料激活水平的变化,直到Page等(2005)提出即刻测量范式之后才得以解决。从已有文献以及本研究中实验1与实验2的结果来看,只有压制正性词同时以中性词为分心物时没有发现即刻激活效应之外,其他三种情况下都出现了被压制词易感性增强的现象。总体看来,思维压制可以直接激活被压制材料。从逻辑上看,指导性思维压制本身就是一个启动刺激,无论提醒个体去“注意”还是“不要注意”(压制),均可以激活目标材料。
3.2 目标词情绪效价如何影响压制的即刻激活效应?
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以往已有许多研究考察了目标词情绪效价对思维压制的影响,但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比如,Davies(1998)等发现,看一场令人沮丧的电影更易引起后压制回溯效应,而一部关于北极熊的简介片不会导致这一现象。同样,压制抑郁性材料,比那些压制焦虑及中性材料的被试,在思维报告期报告更多与目标相关的思维(Roemer,Borkovec,1994)。但也有研究显示,不论压制暴力性、幽默还是中性电影信息,被试均会产生后压制回溯效应(Harvey,Bryant,1998)。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此类研究关注的都是目标词情绪效价对压制后回溯效应的影响,较少有研究考察被压制词情绪效价与即刻激活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原因是以往的测评方式无法即刻测量被压制词的易感性。从本研究的结果看,似乎正性词比较容易压制,而负性与中性词则很难。在实验一中,无论是压制中性词还是负性词,均出现了即刻激活效应;而实验二中压制正性词则没有出现上述效应。我们认为,目标思维的威胁性可能是影响即刻激活效应是否出现的一个因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习得了对威胁性刺激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有利于个体快速对威胁物做出战或逃(fight- flight)的反应。在本研究中,负性人格形容词可能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不容易被压制,而正性词对个体而言并无威胁,成功压制正性词并不会降低个体的生存几率。另外,分心物的选择可能也会对即刻激活效应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即刻测量是建立在对两类词汇反应时比较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排除个体在一般情况下对两类词反应上存在差异,这也是影响本实验内部效度的一个因素。未来的实验研究,应该首先测量个体对两类不同词汇基线反应时的差异,在统计时作为协变量加以控制。
4 研究基本结论
(1)压制负性人格形容词会产生明显的即刻激活效应。结合前人研究,可以得出结论,一旦个体压制负性人格形容词,既会在压制期出现即刻激活效应,又会在压制后产生后压制回溯效应。换而言之,负性词很难压制。
(2)没有观察到压制正性词的即刻激活效应。是压制过程中正性词没有被激活,还是即刻测量范式本身局限不足以反应正性词的激活状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