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莲王占军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唐山064300
【摘要】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分型及治疗。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1例进行中医分型可分为:肝胆火旺、痰瘀闭阻,风痰内盛、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脉络瘀滞,再分为:观察组31例(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汤剂),对照组30例单纯给予拜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结果: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之间D聚体、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用药前后变化,TIA发作次数、脑梗死形成例数等,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助于降低D二聚体、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从而减少TIA发作、脑梗死形成等。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分型;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005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因脑、脊髓、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脑梗死的前兆,发作特点是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可逆的、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如果治疗及时,是疗效最佳、预后最好的脑血管病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属于中医学的小中风,中医对小中风的辨证论治临床研究历史悠久、方药颇多,且治疗经验丰富。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符合符合《201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入院当时有头CT未发现新发脑梗死、脑出血等,入院后给予必要处理,1天行头DWI,头DWI中未发现新发病灶。其中观察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43~79岁,平均6124±1250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0~81岁,平均6310±1531岁,且行2组行统计学分析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年龄、性别、伴发征等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行必要检查,据情况给予抗凝(低分子肝素钙)、抗血小板聚集(拜阿司匹林、波利维等)治疗,然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中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辨证进行中医分型分为:①肝胆火旺、痰瘀闭阻28例,②风痰内盛、瘀血阻络21例,③气阴两虚、脉络瘀滞12例。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均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30例无口服中药汤剂。(①型汤剂以养阴平肝熄风饮加减,②型半夏自术天麻汤加减③型补阳还五汤+一贯煎加减。)
13实验室检测方法:所有病例均于入院第2天、30天清晨空腹抽血,检验D聚体、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
14统计分析:所有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4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同时间点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D聚体、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比较,入院第2天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0天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D聚体、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治疗先后比较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隶属于中医内科之“中风先兆”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旺肾亏脾虚有关,同时具有气虚、血瘀、痰阻、风邪的致病特点,是由于脏腑气血虚损而致内生痰、火、风、瘀等实邪。病机可归纳为虚、火、痰、风,而又以虚为本病之关键,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致病之标。辩证分型都是依据此病机。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性在多个大型临床实验得到证实,证据充足,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但使用中所呈现的胃肠道反应、出血往往是影响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影响患者依从性;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围手术期阿司匹林不得不停用,造成的卒中风险增加;此药同时可能降低血小板计数;且哮喘等疾病患者不能应用等缺点。中药辅助治疗TIA,通过辨证分型,依据个人身体素质、各自身体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通过调整阴阳,补虚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减少阿司匹林副作用,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等发挥作用。多位学者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TIA发作的原因之一[3],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也是TIA的危险因素[4]。中医汤剂通过降低D二聚体、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从而减少TIA发作、脑梗死形成。中药活血化瘀有活血祛瘀生新作用,可降低全血及血浆黏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降纤抗凝,显著改善血液流变性,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好。多家报道在TIA的防治中,中医药在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胆固醇、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其一定作用,而且能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国专家共识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中华内科杂志,2011; 50 (6): 530~531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脑病专业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援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学报,1993,16(6):426
[3]王娜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83~84
[4]解新荣,宁红霞,曹莹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19(3),226~227
[5]张其江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及CT脑灌注成像分析.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1482、1389
论文作者:高桂莲王占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中药》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短暂论文; 中医论文; 脑缺血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红细胞论文; 汤剂论文; 胆固醇论文; 《中医中药》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论文;